由孙倍成医生被刺事件说开去:确保医生安全执业应与医改进程同步
2017/2/21 健康报

    

     近日,号贩子赵某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持刀刺伤孙倍成医生的“非典型伤医事件”引发了医界的广泛关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不断有事件相关细节和信息被披露,人们一方面关注孙倍成的安危,另一方面也纷纷揣测这到底是一起由医患纠纷引发的事件还是有其他内幕。在焦急等待事件真相的紧张氛围中,医患关系这根原本已经绷紧的弦再受重压,似乎一碰就断。好在事件发生的当天傍晚,南京市警方就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指出犯罪嫌疑人供述其在医院因曾代人挂号牟利,被孙倍成批评过,所以怀恨在心,伺机报复。真相来得及时,彻底排除了这是一起因医患关系紧张所导致的事件,孙倍成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正面形象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有评论就此指出,及时的真相披露是对医生最好的安抚。

    

     “

     在既有印象中,伤医案的施害者往往是患者或是其家人。施害者通过诊疗行为与医生结识,因为对诊疗行为的不满产生施害动机。伤医事件往往会成为引爆各种极端观点的导火索,喊打喊杀的暴戾氛围甚嚣尘上,会对受害医生形成二次伤害,从而影响整个医生群体行医的信心与信仰。此次,赵某的伤医动机被及时披露,网络上一边倒地声讨伤医者、支持受害医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生群体的焦虑心态,身体与心灵虽然受伤,但没有被再撒上一把盐,似乎还有点“小幸运”。”

     在这种氛围下,当前对这起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迅速下降。然而,仅仅是通过网络检索,便可以发现,在今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已报道十几起伤医和医闹事件,相关事件仍在侵蚀医患互信的根基,医生执业安全的话题仍然沉重,“刀光剑影”仍可能是医生眼前的梦魇。透过此次事件可以看到,对暴力伤医事件,已经不能简单理解为医患纠纷,其呈现伤医主体多样化、伤医动机错综复杂的特点,既有可能是情绪表达,也可能涉及现实的利益诉求。沟通不到位、对医学认知存在偏差可能是伤医的借口,在医改进程中不当利益受损的群体也可能将医生作为泄愤的对象。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不应让医生成为情绪或利益表达的牺牲者,在更复杂的伤医动机下,在利益调整背景下,防止医生受到人身伤害,相关工作应该与医改的进程同步。

    

     在医改进程中,不仅应该激发医生的积极性,通过薪酬改革等建立医生劳动的合理回报渠道,同时也要关注医生的安全需求。随着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应当看到,获取安全的执业环境已经成为国内医生群体的主要诉求之一。满足这个诉求,不能依靠单个案件的“单兵突进”,而应纳入医改的总体考量,在医改布局及医院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回应。

     文/叶龙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