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危在旦夕 怎么做“第一目击者”
2017/6/24 健康报

    

     6月21日,一位女乘客在首都机场的摆渡车上突发心源性猝死,她晕倒时身边恰好有多位心内科专家,医生们利用心肺复苏,仅20秒女士恢复了心跳,10分钟后恢复意识。现场图片和视频在网上迅速刷屏,跟帖都在感叹这位女士超级幸运地晕倒在心内科专家身边。难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这样的幸运吗?

    

     事实上,医疗救护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成为一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并不困难。在欧美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的香港特区,“第一目击者”占城镇人口的比例大致在8~15:1。他们的存在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并为更多人减轻了伤残和痛苦。现场是抢救危重病人最关键的时段,医学上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刻”,而“第一目击者”正是把握黄金时刻的关键人物。

     本期,我们请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急救专家祝益民教授及他的团队为大家介绍“第一目击者”培训中比较常用的内容,希望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现场救护在欧美

     每天百人起死回生

    

    

     现场救护时需要争分夺秒,那么到底有多急呢?看看下面这组数据。

     80%以上心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40%以上死于发病后15分钟;抢救时间早1分钟,成功率将上升10%!心搏骤停4分钟内,抢救成功率约50%;心搏骤停6分钟内,抢救成功率约10%;超过6分钟后,成功率仅为4%;超过10分钟以上,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

     我国每10秒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我国每年有54万人死于猝死,居全球之首,抢救成功率不足1%。而发达国家“第一目击者”为1/8-1/15。美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占36%,其中80%发生在家中,经抢救生存率可达28.7%;欧美国家遇到类似问题时大都应用现场心肺复苏技术(CPR),每天有100多人起死回生;35%–40%的猝死人员如经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

     无论在哪个国家,医护人员都很难在短短的10几分钟内到达急救现场,因此有没有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提出在伤、病突发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三个一”现场急救理念,并将1月11日设立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日”,倡导全社会学习普及急救知识。

     “第一目击者”英文是"First Responder",原意是心脏骤停发生后,现场第一个做出反应并采取急救行动的人。这个人不专指医生,可以是患者身边的任何人。他们主要是学习以救命为主的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经过规范培训,成为社区民众开展“自救互救与他救”的重要力量。

    

     急救,每种危急情况

     各有救护要点

    

    

     !!!

     抢救猝死 心肺复苏越早越好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在急性症状发作后6小时内意外发生的非暴力死亡为猝死。心脏性猝死(SCD)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

     遇到发生猝死的病人,心肺复苏越早越好。有大量数据表明,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直接关系抢救的成功率,开始得越晚,成功率越低;心搏骤停10分钟后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几乎为0,所以发现“倒地”病人应及时施救,不应该等待120而错过抢救时机;叹息样呼吸和抽搐样表现(阿斯综合征)都应视作心跳骤停,应行心肺复苏;对于未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发现成人无反应、无呼吸或不规律呼吸后,可以不检查病人脉搏,直接行心肺复苏,因为检查脉搏的过程有时对专业人员而言都比较困难(如血压过低),而对非心搏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很少造成严重损害,所以为此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是不明智的。

     心血管疾病是猝死的首位病因,占4成多。以往对于心脏性猝死(SCD)病人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在其心前区捶击2次,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捶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但目前有观点认为:刺激濒死心脏,反而会增加心脏损伤,降低心肺复苏成功率。

     心肺复苏 怎么做最有效

     !!!

     应对昏迷 务必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有轻有重,通常表现为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突然倒地或瘫坐。轻度昏迷者,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有眼球转动。遇到掐人中、按压眼眶、针刺等强烈刺激时有痛苦表情。中度昏迷者往往无自主动作,无眼球转动,有大小便失禁。遇到掐人中、按压眼眶、针刺等强烈刺激时可出现防御性反应。重度昏迷者在中毒昏迷的基础上,还会出现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的异常改变:打鼾样呼吸、憋气样呼吸或呼吸微弱、呈叹气样。脉搏加快,超过100次/min,或减慢,低于60次/min;血压很低,低于90/60mmHg,即休克血压,生命垂危。

     对昏迷者的紧急救护,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即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侧卧位。其次要呼叫急救电话120,尽快将病人送往医院。

     在急救车未来之前,做好紧急抢救准备后,可试着及时清理病人气管异物。用勺子压住其舌头,防止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有条件的可测血糖、血压、数脉搏或心跳。

     注意不要给病人喂水或喂食,因为昏迷病人没有吞咽反射功能,喂水或喂食时容易误入气管,导致气管堵塞。

     能导致的疾病有很多,如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酒精中毒、毒物中毒、CO中毒、药物中毒、脑血管意外、头部外伤、心源性晕厥、肺性脑病、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熟悉患者的人可从这些方面考虑原因,以便为医护人员提供线索。

     比如低血糖引发的昏迷。若病人以前有糖尿病,此次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未进餐,或近期饮食差但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未减量,或较长期未进食处于饥饿状态,都极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患者会伴有出汗、心跳快,可给患者吃饼干,或喝糖水,用吸水管可防止糖水误入气管。重度昏迷病人,呼救时应向医务人员告知病情,以便医护人员现场及时为病人输入葡萄糖。

     !!!

     遇到脑卒中 不要随意晃动他

     脑卒中,又叫脑血管意外,俗称脑中风。患者常有如下表现: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与平时不同的头痛;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等。

     若能根据上述表现初步判断病人为脑卒中,急救时注意不要晃动病人,尽量让病人原地平卧,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如病人神志清楚,要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松解病人衣扣、腰带,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内呕吐物。仰头抬颌打开呼吸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当病人出现呕吐和头痛症状时,应迅速判断是否出现颅内压增高。对于颅内高压病人,应协助其采取平卧位,并抬高头部,以降低颅内压,抬高角度约为20°~30°。病人有抽搐时,快速将适当大小的木块或布类塞入其上下牙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安置好病人后,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求助。注意观察病人呼吸、脉搏及神志的变化。一旦病人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现场和转送途中有专人保护病人头部,以防加重病情。

     !!!

     有人溺水 别“控水”直接人工呼吸

     溺水又称淹溺,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抢救溺水者:

     第一步要迅速将病人抬离水面,置于相对空旷平坦便于施救的地方。

     第二步:检查病人有无意识、呼吸心搏以及外伤。尽快判断完伤情之后,根据情况立即进行抢救。

     1

     清醒、有呼吸有脉搏者

     呼叫120急救电话,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到来或送医院观察。

     2

     昏迷、有呼吸及脉搏者

     呼叫120急救电话,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密切观察呼吸及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3

     昏迷、无呼吸有脉搏者

     类似“假死”状态,病人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

     昏迷、无呼吸无脉搏者

     即刻行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切记!应同时呼叫120急救电话,并持续行心肺复苏至病人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5

     “控水”没什么用!

     有人会说,溺水不是要先“控水”吗?在这里需要告诉大家,控水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控水法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如将病人放牛背马背上颠簸,倒挂在树上控水,腹部冲击,还有微信圈流传非常广的“倒背着跑”。现在循证医学已经明确,用控水方法抢救淹溺者会拖延复苏,加重误吸,明显增加死亡率。事实上,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不要浪费时间用腹部或胸部冲击法来控水。

     从溺水的损害过程我们也能看到,对于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是呼吸脉搏尚存者,其溺水时间比较短,肺内根本未吸入水或者仅吸入很少水,完全没必要控水。控水过程会导致胃内容物排出,反而增加了误吸风险,有害无益。而对于溺水心脏骤停者,控水造成心肺复苏延误,同样会增加误吸率,增大死亡率。

     实际上,无论哪种控水方式,控水法基本控出的是胃内容物和胃内水,肺内的水很难控出来。反而是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肺内水会吸收入循环,从而改善肺氧合能力。

     总之,任何形式的控水法都是陈旧的、无用的、有害的。

     6

     人工呼吸很重要!

     对于溺水的抢救,人工呼吸非常重要。溺水是窒息缺氧性心脏骤停,供氧是首要目标。最新的关于溺水的循证医学推荐是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随后2次人工呼吸,继之30次胸外按压,随后重复2:30循环。不但首先给予人工呼吸,而且将最初的2次人工呼吸增加到5次人工呼吸,目的也是为了在第一时间提供给患者充足的氧合。

     !!!

     若是休克 先摆好“V”字形体位

     休克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感染、过敏、创伤、出血)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被救护者在早期往往表现为烦躁、焦虑、紧张等轻度兴奋征象,脸色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数,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增快;若有条件测量血压,血压低于正常值,脉压缩小,但早期血压也可略降甚至正常。如果被救护者表现为意识模糊、神智淡漠,甚至昏迷,脉搏微弱且细数,肢体厥冷,皮肤出现花斑纹,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迫后再充盈时间超过2秒钟),测量血压明显进行性下降或无法测到,脉压明显缩小,说明被救护者已经是中晚期休克。

     若除上述症状外,被救护者主要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喉部可闻及喉鸣音,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应考虑被救护者为休克的一种特殊类型——过敏性休克,此类型的休克起病更急,往往因过敏因素导致喉头水肿阻塞声门,造成上呼吸道梗阻。若未及时识别及处理,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心跳、呼吸骤停危机生命。

     一般人往往将意识丧失、晕倒等同于休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未出现前述症状和表现,单纯的意识丧失,应考虑晕厥或其他意识障碍相关的疾病,而不是休克。

     对于休克患者,体位选择是紧急措施中最基础的抢救措施,施救者应立刻将被救护者的头部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而后减少搬动,必须搬动时动作要轻。并密切关注病人的神志、瞳孔、脉搏、呼吸变化,保持相对正常的体温,体温过低时注意保暖,可局部轻柔,改善微循环;处于高温环境时尽量散热。

     若判断被救护者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去除病因,使患者就地平卧,注意保暖,保持安静;指压内关、少商、合谷、足三里、人中等穴位,其中人中穴按压不能太重太久,最多4次。

     有人被噎住,你能去救他

     出血了,你会简单包扎吗

    

     现场救护不要慌

     几个原则要记牢

    

     现场急救总的原则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减轻伤病员的痛苦,降低致残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如下几条主要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

     救护者到现场后,首先要保持镇定,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如对于触电者的现场救护,首先必须切断电源,然后才能采取救护措施等以保障安全。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使用呼吸面罩或呼吸膜或纱布等实施人工呼吸,有条件时还应戴上医用手套、眼罩、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先抢后救原则

     应迅速而安全地带领伤病员撤离现场。搬运过程中,要保证伤病员呼吸道通畅和处于适当的体位。对于现场环境中比较危险的伤员,在可能再次发生事故或引发其他事故的现场,如因失火可能引起爆炸的现场,要先将伤病员脱离危险区再实施救护。抢中有救,尽快撤离事故现场。

     先救命,后治伤原则

     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创伤者,应首先用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呼吸等现场急救技术对伤病员进行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固定。对大出血、呼吸异常、脉搏细弱或心跳停止、神志不清的伤病员,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挽救生命。如果有昏迷伤病员,应注意保证伤病员呼吸道通畅。

     先重后轻原则

     在群发事件中,应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急救与呼救并重原则

     当发生紧急灾害事故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呼叫急救车,或拨打当地担负急救任务医疗部门的电话。在实施急救之前,应当拨打120,并陈述清楚简要情况,当现场有成批伤病员和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应以较快速度争取到急救外援。

     先止血,后包扎、固定和搬运原则

     当遇到伤病员出血时,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优先包扎头部、胸部、腹部伤口以保护内脏,然后包扎四肢伤口。先固定颈部,然后才是四肢固定。

     先处置后转送原则

     应及时运送伤病员到医疗技术条件较好的医院,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止抢救,应继续观察伤病员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

     先分类再运送原则

     不管伤轻伤重,甚至对大出血、严重撕裂伤、内脏损伤、颅脑损伤者,如果未经检伤和任何医疗急救处置就急送医院,其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坚持先进行伤情分类原则,即把伤员集中到标志相同的救护区,有的伤员需等待伤势稳定后方能运送。

     文/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

     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 祝益民

     健康报特约通讯员 周瑾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