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医改传播高峰论坛)奏出中国医改传播最强音
2017/12/10 健康报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健康报新闻频道(jkxwfxb)

    

     12月10日,在2017中国医改传播高峰论坛上,来自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政府官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域的研究学者、多家媒体的新闻从业者齐聚一堂,交流医改宣传经验,传播医改成效,凝聚更多共识。

     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

    

     2017年是我国形成较为系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完成医改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各级各类媒体深入基层,调查、发掘鲜活经验,宣传改革典型做法,让党和国家的医改政策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成果,让医务人员倍受鼓舞,在全社会营造了有利于医改纵深发展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时代提出医改新要求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巡视员朱洪彪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公认的深化医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主战场,也是最受关注的医改领域。经过七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如期在今年9月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取得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大阶段性成效。自此,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由打好基础转向提升质量,由单向突破转向综合推进,由试点探索转向制度建设。

     新时代就要有新作为,新阶段就要有新举措。下一步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应聚焦在突出加强党的领导这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灵魂,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立医院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深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让价格逐步回归价值;深化药品领域改革,鼓励新药研发生产,规范流通秩序,促进合理用药,多措并举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深化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紧紧抓住三医联动改革的牛鼻子,增强规范行为、控制费用的内生动力;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让医务人员的薪酬与付出更匹配、更阳光、更体面、更有尊严;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办医体制,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省医改办主任于德志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进下,安徽省结合实际,遵循医学规律、市场规律,开展了一系列深化医改的探索。安徽省的医共体建设已经从2015年的15个试点县拓展到66个县,实现由要我控费向我要控费,由治病挣钱向预防省钱,由要我帮扶向我要帮扶,由无序就医向有序就医的转变;县内就诊率、居民报销比例也有明显提升。通过持续推进临床路径加病种付费改革,县级医院171个临床路径病种的出院病人达60%以上,同时定期对各医院的医疗质量开展监控,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安徽医改实现群众就医负担和增长率都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医务人员收入持续增长,医疗机构收入药占比持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改革的成效。通过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安徽省医疗卫生行业在全省十大行业的第三方评价中,连续三年排在第三名,彻底甩掉了过去倒数的“帽子”。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医改办主任王建国

    

     推进医改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勇气和干劲,同时也需要媒体的宣传、引导和解读,促进医改共识和经验的推广、学习。今后一段时间,天津市将把宣传工作作为医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医改故事,让群众了解、让政府知情,让医改工作得到更多支持、理解和帮助。

     信息化助力改善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

    

     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行动计划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3年来,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医院和广大医务人员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尤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开展预约诊疗、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和信息推送,患者看病就医流程更加优化,服务流程不断优化,服务可及性不断提升,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第三方满意度明显提高。

     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共有4100余家医院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27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方式;三级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候诊时间。远程医疗已覆盖1.3万家医疗机构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全国已经建设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342个,区域医学检验实验室689个,通过医疗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下沉,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同质化的医疗服务。通过推行日间手术、专病门诊、多学科联合门诊等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便捷的医疗服务,其中全国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至12.8%,有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

    

     经过近40年的不断探索发展,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的作用也从基础支撑逐步转向引领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热点之一。

     我国医疗行业正经历着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重大变革,居民健康需求转向健康服务个性化、医学治疗精准化、就医问诊便捷化,个人全生命周期全天候的健康生命管理要求更加迫切,医疗信息化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建设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医疗信息化要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实现模式创新和便民惠民相结合,推动个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连续服务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紧绷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这根弦,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加强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有效应对安全威胁,筑牢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医改传播也能成为决策参考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

    

     开展医改传播大数据分析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被观察者在没有感觉到被观察时的言行才最真实,加之大样本的广泛覆盖性,使医改传播大数据分析具有很强的真实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公众关注的重点除了“住院”“异地就医”等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医改政策之外,还包括“健康中国”“医院关系”等媒体报道、评论覆盖率较高的医改话题。

     医改传播大数据分析提示,任何一项医改政策的出台,都要在满足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双方需求之间做出合理平衡;医改相关宣传报道也应有所取舍,“有些事要多做少说,有些事要多说缓做”。“影响获得感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期望值。”刘远立表示,提高医改获得感,需要政策制定者和传播者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同时,医改领域宣传报道必须重视引导公众的贡献意识,健康中国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全民共建共享,“医改宣传报道对引导形成公众贡献意识的努力还需加强”。

     河南省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张若石

    

     衡量一个地方的领导是否重视医改工作,最鲜活的标准就是能让百姓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和表达医改。河南省将继续加强医改报道的正面引导,凝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共识,让各项医改政策落地生根,让群众受益、满意、放心。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对于医改政策的研究,一定要有想法、有说法、有做法,并能为之坚持;政策理论不仅要讲得清、理得顺,更重要的是具有可操作性。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协助对实施效果做好评估,用老百姓能够听懂的语言做好医改政策的宣传。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科技室主任陈芳

    

     媒体不应放大医改中难免出现的不和谐“音符”,要寻求多方利益平衡点,做好政策解读工作。一方面要“顶天”,研别人所未研,察别人所未察,研判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要结合百姓的需求和关切,共同书写中国医改的诗和远方。

     到人民群众中捕捉素材

     《健康报》社总编辑、《中国卫生》杂志社编委周冰

    

     医改不仅需要各项政策的协同推进,更需要相关各方各负其责、勇于创新,创造出、挖掘好、推广好可借鉴、可复制的医改好经验、好做法。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总结和推广成熟改革经验,不仅有利于突破利益藩篱,少走弯路、降低改革成本,也有利于充分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未来的医改宣传要做到政策解读更加科学、权威,需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时组织相关媒体调研或新闻发布工作,也需要媒体进一步研究健康中国战略,研究和关心医改,把医改政策和百姓需求做准确的对接和通俗化的解读,使健康中国建设的政策在百姓心中落地。

     为使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更通俗易懂,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了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了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不断扩大健康知识的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信息需求。

     希望广大媒体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将健康知识传播的钥匙交到人民群众手中。同时在典型宣传方面,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做到有血有肉、可敬可信可学,用人物的命运变化来反映改革政策的成效。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

    

     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媒体舆论的支持。中国新医改自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其中也凝聚了媒体的努力,如今医改进入深水区,媒体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一名有情怀记者,要做医改的记录者,更要做医改的推动者,为医改贡献媒体的力量。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观察,不挪用别人的观点哗众取宠,中国医改仅用八年时间,从一张空白的图纸到架梁立柱,离不开有胆量的改革先行者的勇敢探索,媒体应为这些有胆量的改革者撑腰,帮助改革者破除舆论阻力。同时通过深入调查,抓住核心问题,出于善心、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责任,为决策者出谋划策。医改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才是金标准;记者应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捕捉素材,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气,笔下有灵气”。

     《健康报》社首席记者韩璐

    

     《健康报》始终把挖掘地方经验、推荐地方医改好样本作为重头戏来做。好报道可以放大经验,推动改革,甚至成为制度。医改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医改宣传也紧随其后。行业主流媒体应发出主流声音,传播主流意见,解读好权威医改政策,讲好地方故事,表达好行业声音。

     文/健康报记者 刘志勇 杨金伟 首席记者 韩璐

     摄影记者 张丹

     编辑/杨金伟

    

     精华文章随机推荐 点击即可

     【行业瞭望台】医疗商场:新业态何妨一试

     【行业瞭望】诊所新生态 且行且探索

     【行业瞭望】医生创业热起来,哪几条路可走?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