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又剧荒?这么多国产医疗剧任你pick!
2018/6/18 16:09:30 健康报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主要分为剧情片和纪录片。前者通过刻画医疗场景下跌宕起伏的故事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弘扬医生职业精神等主题;后者通过真实记录院里及院前急救的场景,彰显医学、生死和爱的主题。两类作品的人文内涵主要集中于使命与奉献、信仰与神圣、成长与尊重3方面。在此,我们可以借助文学、哲学和临床3种叙事方式及其现实意义来对它们进行梳理和分析。

    

    

    医疗影视作品的三种叙事

    

    近年来的医疗影视作品中,内容和人物设计都在发生变化

     在文学叙事方面,国产医疗影视作品的叙事演变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它的发展可分为4个时期:

     起步期(1987年~1999年)这一阶段医疗影视作品作为新题材的最初尝试,旨在突出人物、颂扬医生、强调医学真谛。在风格上兼顾写实与写意。如作品《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希波克拉底的画外音与剧中人物对话,从“你是医生吗”切入,对医生职业进行探讨。这一阶段的剧目还包括《妇产医院》和《儿科医生》等。

     初创期(2000年~2004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医疗开始作为叙事主体而非背景,拍摄专业化。风格上从写意过渡到写实,还原诊疗场景,体现现实关怀。代表作品有《永不放弃》等。

     发展期(2005年~2009年)这个时期中,很多医疗题材作品极端描述阴暗面,并存在夸大现实的描写。作品常常运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灰色收入、医德沦丧甚至谋杀等极端的故事。代表作品有《背后》《柳叶刀》。

     成熟期(2010年至今)近年来,无论是医疗剧还是医疗题材纪实作品,都慢慢地开始重审医患关系,呼唤医学的人文回归。在风格上,也摒弃了夸张的批判现实主义,客观还原医疗场景,敬畏生命,呼唤善良。代表作品有《医者仁心》《心术》《青年医生》等。

     在上述的内容演变中,作品人物谱系的设计也有所变化。起初是简单的辐射结构,例如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故事由3位医生围绕病童的诊疗展开,病童是中心。在此之后,作品的结构过渡到二元对立,如《柳叶刀》中心外科医生顾明道和李肖一的对立,他们各自又有复杂的情感和人物关系。而当下,大多医疗剧运用树形结构,人物关系围绕当代的社会背景展开,如《心术》中,有老中青三代医生,他们的家人、病人及恋人等等。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更加复杂。

    

     在这些作品中,众多的文学叙事方式又集中体现出下面几个特点。第一,借鉴美国的“双P模式(professional&personal)”,彰显专业场景与人性主题。第二,一般分为双线索,即执业线和情感线。像《儿科医生》中,在儿科执业场景外,住院医师唐雨佳的情感经历也错综复杂。第三,女性医者形象多是配角,特别多见于外科题材的作品中,主要为了情感线的安排,如《心术》中的美小护等。第四,注重复杂的权术斗争和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第五,疾病(带来威胁)、病人(遭遇威胁)、医务人员(破除威胁)是核心的三种行动元。

    

    呈现各有特点的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

     在哲学叙事方面,《人间世》《生命缘》《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等纪录片,都呈现出各有特点的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这些作品反思医学的终极价值,阐明了医学的技术限度引发医疗观重塑的观点。同时启示医务人员,只有他们丰富自身对生死疾苦的认知,才能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死观、疾苦观,对患者付出关爱。

    

     《人间世》

     医学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一直是这类作品的重要主题。《急诊室故事》中,呈现了一些“生命无常,不曾放弃,却无力回天”的叙事。如急诊科老主任骆一禾,他在晚期癌症放弃治疗时说:“我了解医学的落后和医生的无奈,医生真正能治愈的疾病,实在太少。”此外,也有患者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后立即手术,术中失血过多而死亡的案例。同时,有些作品还非常重视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体现了向死而生、从容圆满、敬畏生命的生命哲学。例如在《青年医生》中,血癌患者夏可欣临终时,医生程俊满足了他结婚的愿望,让她得以在幸福中离开人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作品还全面呈现与反思了医学发展中的问题。如:医学进步与人性的缺失;技术与人文的疏离;技术发展与文化阙如、伦理错位;学术进阶与道德沦丧、利益争夺;生命优先、过度干预与情感缺失,等等。

    

    对医患关系的探究是临床叙事的重要部分

     在临床叙事方面,当代的医疗题材影视作品愈加重视医学专业的严肃性。例如在《急诊科医生》中,全片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到片场坐镇进行专业指导,以求场景的真实、客观、严谨。此外,越来越多的作品愿意客观呈现医疗差错的不可避免性,而非一味塑造手到病除的英雄医生形象,同时描述医务人员和院方对此类事件的不同应对。对医患关系的探究是临床叙事的重要部分,包括对抗型、合作型以及当医方成为患方的角色重叠等多种方式。

    

    关注的目光需要投向更多群体

     国产医疗题材影视作品,在剧情本身的故事之外,被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呈现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行直面危机的伦理反思,帮助公众理解医学。几乎在所有作品中,都涉及了医患冲突,而且很多都成为了舆论热门话题。剧中总有竭尽全力的医生和“越治越差”的患者,有对簿公堂的家属和推波助澜的媒体。而在这背后,则是还有一定完善空间的医疗体制。这类内容,可以启发医务人员对医学之道和自身身份的思考:

     一方面,要坚守医乃仁术、生命至上的医学之道,这是从医的根本。在《心术》和《医者仁心》中,这些观念被反复强调。另一方面,医者不仅是治疗者、照护者,更应该兼具陪伴者、见证者、抚慰者的身份。在《长大》中,外科操作能力较差但朴实善良的医学生刘志光最终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临终关怀医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对于患者和公众,这些医疗剧则起到了很好的推进其理解医学的作用。《人间世》是2016年非常热门的纪录片,各大媒体对它的评论足以概括其健康传播的内涵:真实呈现病人的苦和医生的难,现在人还不足以胜天。而导演周全也称,作品在展示“黑白之间的灰度”和人性的光辉。这些向大众的真实呈现,势必推进了大家对医护人员、对生老病死规律的理解。

     同时,这部片子也是不错的医媒互动范例。与一些媒体基于主观臆断的不实报道吸引眼球恰恰相反,医疗境遇的媒体呈现让大家能直观地理解与思考医患关系和医疗本身。

     其次,国产医疗题材影视作品还被赋予了加深对生命领悟、提升医者共情能力的意义。医务人员对医疗场景都非常熟悉,然而通过看医疗剧,以旁观者的视角,他们能更好地去思考自己的行业领域。很多医疗剧中都有生病的医生,通过角色的互换,遭遇疾病能促使他们洗涤和净化心灵,进而更能理解患者。例如,《心术》中的“孤美人”身患甲状腺癌,她感慨:“有一天我知道自己病了以后,我觉得我的医生就是‘上帝’……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最后,许多作品还为很多青年人融入了坚守从医理想的信念。关于学不学医、是否让孩子学医的话题,近些年一直是讨论热点,以学医为初衷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少。现今的一些电视剧,如《青年医生》《长大》等都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年轻医者的成长与成熟,同时也设置了大量仪式化的场景,来强化不忘初心的信念,鼓励优秀年轻人加入医学的行列。

     总的来说,国产医疗影视作品在不断发展成熟,并大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选题集中在外科、急诊领域。第二,社会功能强,聚焦医患矛盾,弘扬主流价值观。第三,在自我与他者利益冲突下再现崇高,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第四,外在医疗剧、内在情感剧,围绕复仇、日久生情、悬疑等情节。第五,定位不明确,离行业剧的标准尚有距离。

     未来,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在下述几个方面有更深入的创作。

     第一,以病人叙事为中心,重视慢性病患者的疾苦叙事。他们的生活进程非常丰富,也需要更多的关注。第二,基于口述史的老医生的叙事亟待拓展,老医生的历程更具智慧和启示。第三,要深入挖掘现实,紧跟道德秩序的伦理变迁,呈现好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第四,借助艺术作品引导舆论和受众,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助力医患关系和谐。第五,在主题上,挖掘以病人为中心的叙事,以生死爱欲为主题,直面人在病中疾苦的挣扎、生死的境遇、爱欲的母题,呼唤生命的神圣与职业的崇高。相信未来,国产医疗题材影视作品还会不断拓展,讲好“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精彩的卫生健康故事。

     文/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博士 杨柠溪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