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从破困局到长效监管
2018/9/17 18:05:00 健康报

    

    

     《健康报》在记录

     1982年11月21日,《健康报》头版刊发多篇文章,报道刚刚经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卫生法,从食品卫生领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法律保证。

     2009年3月10日,《健康报》刊文指出《食品安全法》的发布是我国食品卫生法制建设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以保证食品安全为主线,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软肋,在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进行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食品安全工作构筑了新的框架平台。

     2016年1月29日,《健康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用“四个最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也在快速升级换代,从改革开放前的“有啥吃啥”,到现在的“吃啥有啥”。同时,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持续增强,我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监管制度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升级。

     从“卫生”到“安全”的观念转变

     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首先是对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并实现与国际接轨。1983年试行的《食品卫生法》实现了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真正意义上的有法可依。此后一段时期内,食品卫生监督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内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队伍逐步建立,监管网络基本形成。

     1995年修订通过的《食品卫生法》,将食品卫生监督的职责调整至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并具体规定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责。从此,食品安全的监管种类和监管内容不断扩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但在此时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卫生、农业、工商等众多机构分散监管的问题,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容易出现“龙多不治水”的局面。

     1985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1994年,该《程序》正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结束了长久以来我国食品安全评价工作没有标准的局面。

     2003年,为解决前述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主要负责对食品安全进行综合监管、组织协调,依法查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

     200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等陆续出台的政策文件,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即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由农业部门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由质检部门监管,食品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监管。至此,我国形成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综合监督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梳理标准建科学监管制度

     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历程中,2008年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制品污染事件是一个绕不开的痛点。该事件不仅在微观层面促生了三聚氰胺检测标准等,更在宏观层面大大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制度化、法制化的进程。

     2009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明确提出要将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于2010年设立共有15个部门参加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自2013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相关部门,开始对混乱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清理整合。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我国目前已发布1200余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四大类,基本建立了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韩军花表示,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是按照最严谨的要求建立的,并且在不断地完善中。

     食品安全监管进入常规化常态化

     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食品安全政策,我国逐步建立了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201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新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使得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力更加集中、力度更加强化。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卢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和科技水平取得显著提升。针对百姓餐桌上所有30大类食品,建立了约2000万个数据的食品污染大数据库。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实现从无到有,构建了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框架体系。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呈现出持续稳中向好的趋势。2017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3.33万批次样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为99.5%,不合格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标签标识方面。

     在2018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食品安全监管成为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在监管机制上将建立企业信用监管的长效机制。

     “在这个满足全球1/5人口消费,基数最大、难度最大的食品市场上,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在破解困局中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1%的提升,都是艰难的、了不起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认为,《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企业产业链安全的建设由弱到强、大数据支持下对进出口食品及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有了重要进展,中国正逐步融入与全球趋同的管理模式中。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刘志勇

     编辑/管仲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