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过后,我们看什么?
2019/4/1 17:53:55 健康报

    

    

    

     《都挺好》完结,

     回归剧荒的朋友,心里空落落的......

     本期编辑没看全《都挺好》

     却在朋友圈里认识了

    

     “不能怪我”苏大强▲

    

     “全都怕我”苏明玉▲

    

     “让我失望”苏明哲▲

    

     “太狂野了”苏明成▲

     既然剧中形象来源于生活,

     不如我们找来“原型”家庭

     只言片语说剧情,

     留下篇幅谈现实。

    

    

    

     1

     “自己遭了重男轻女的罪还不够,

     为何还让女儿再遭一遍?”

     这是很多网友对苏母的质问。可是,回顾苏母的一生,她又何曾公正地对待过自己?纵使百般委屈,原生家庭唯一的男性后代,弟弟的需要永远都“应该/必须”凌驾于她自己和她当下家庭的需求之上。所以,即使婚姻不幸,即使已经到了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年龄,她仍旧能够做到,牺牲自己和家庭,坚定地完成原生家庭帮弟弟调户口争房产的使命。

     女儿身的自己“理应”是不重要的,女儿身的第三个孩子“固然”也是不重要的。因此,常人和女儿看起来的不公,在她那里是发自内心的“理所应当”;所以,她用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女儿就不足为奇了……

     苏母看起来是“可恨的”,品起来更是“可悲的”。导致苏母命运很关键的原因,从家庭心理学角度讲,其实是她从未真正从原生家庭分化和独立。

     最好的演员,也演不出生活的突如其来。

     故事1▼

     一位反复遭受家暴的女性,当被鼓励维权时,她含泪但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命,我认命。如果我反抗或离婚,太给我父母丢脸了。我自身难保,也管不了孩子了,这也是她的命……”

     宁可自己遍体鳞伤,宁可不履行养护孩子的职责,也要维护父母的颜面,这是对原生家庭何等的愚忠,又何等地缺乏边界!家庭边界不清,是家庭功能失调、家庭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之一。

     2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苏母用心良苦地为儿子设计人生,理所当然地替女儿决定未来,这不就是诸多父母的缩影么?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以上是著名诗人纪伯伦作品《论孩子》。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作为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不能以我们自身和才智的局限去构想孩子的未来,不能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不能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替孩子做违背他们意愿的决定,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实现个人意愿的工具。

     最好的演员,也演不出生活的突如其来。

     故事2▼

     小凡的父母一直耿耿于怀于幼年贪玩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不希望小凡吃自己没学历的亏,特别重视小凡的学习成绩。

     遗憾的是,小升初小凡发挥失利,没能如愿考入重点中学。但小凡的父母没有放弃,一年后争取到了转入全封闭寄宿制重点学校的机会。

     父母以为这样“是为孩子好”,结果却恰恰相反,小凡特别思念初一的同学,又不适应全封闭的住宿生活,转学后三个月内她经常失眠,在寝室莫名恐惧。

     起初,小凡多次乞求父母转回原来的学校,但父母并不顾及小凡的感受。之后几个月,小凡不再向父母提要求了,父母以为孩子适应了。但事实上,小凡开始自残,被老师发现……

     讲到这里,有些家长会问:

     “明明知道孩子的选择肯定碰壁,也要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么?

     “眼看孩子就要入火坑了,我们根本做不到袖手旁观呀。”

     第一,要区分孩子可能碰壁的损害有多大。如果是违法乱纪,伤及生命等不可补救的碰壁,我们需要先帮助孩子脱离险境;但如果无伤大雅,碰壁后孩子能够吸取教训,我们不妨晚一点、慢一点出手干涉。

     第二,干预还需把握自己的角色和技巧,要做到“不当法官,学做律师。”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对孩子指手画脚,或劈头盖脸一顿指责,甚至说出带有嘲讽意味的话,“谁让你不听我的,出事了吧”。

     其实,这样做很危险,因为出问题后孩子已经有挫败感了,这样做除了进一步加重孩子的挫败感、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亲子关系等,对孩子的成长于事无补。

     因此,更高明的做法是:把孩子拉倒身边,问问孩子失败的感受,适时地给予安抚;听听孩子对失败的看法,然后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从维护孩子的自尊自信和根本利益出发,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帮助,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这两个虚伪的人,

     还要装到什么时候”

     《都挺好》收官,不少网友给出高分评价的同时,设想借由盘点苏家父母的各种“恶”与“作”,来细数当代父母的多宗“罪”。的确,79%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成人有关。但这并不代表,问题家庭的子女就一定没有出路;更不代表,为人子女需要把父母送上审判台。

     最好的演员,也演不出生活的突如其来。

     故事3▼

     有一种家长,认为自己“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我特别能忍,非常会装”,“在孩子面前我们绝对一团和气,出了门我就跟他爸/妈横眉冷对”。

     在采集病史时,不少家长要求在讲述夫妻关系时让孩子回避,有的还再三要求替他们保密,“我们已经离婚1年了”。

     而孩子向医生提出的问题,却令大人瞠目结舌,“他们刚才是不是告诉你他们离婚了?这两个虚伪的人,我连他们离婚证都看到了,我看他们还要装到什么时候。”

     很多家长心存侥幸,企图伪装家庭幸福,认为自己是少有的、能够伪装成功的“有责任心父母”。

     事实上,孩子对家庭关系的敏感和敏锐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所谓的一团和气只是假象,这些孩子早就心知肚明了。

     1.如果真的决定为了孩子不离婚,那么请努力修复你们的婚姻关系,否则即使您是最好的演员,也很难减少不良婚姻关系给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

     2.调查显示,离婚家庭的子女,仅有1/4出现了严重或持续的心理问题。因此,如果婚姻关系经过足够时间足够付出仍无法挽救,也许离婚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反而比“为了孩子不离婚”要小。

     苏家的故事结束了,我们的故事却还在继续。我们终将跳脱出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重新审视我们自己。遗憾的是,没有编剧为我们预设完满的结局,无论父母或是孩子,都不能一夜成长;而幸运的是,“每个家庭都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抗逆力,如果家庭成员能够彼此接纳与合作,常常能突破困境,迎来新的家庭关系的重生”。《都挺好》谢幕,是时候把目光投向我们自己。

    

    

    

     来源:学生与健康微信公众号

     受邀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钱英

     编辑:赵星月

     版式:赵星月

     审核:汪萌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