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讲坛】顾朝曦: 普及科学精神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2019/6/23 12:27:57 健康报

    

     美国内战期间,著名的南军将领托马斯·杰克逊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这辈人骑马征战,为的是让我们的儿女能慢下来,从事科学和哲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孙子一代从事音乐、舞蹈、美术。艺术是愉悦的沟通、可爱的品享、无声的奉献、延年益寿的境界、使世界宁静的良药。”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科学?如何看待艺术?如何看待人文?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近日,民政部原副部长顾朝曦做客清华大学“时事大讲堂—文心论坛”,作了一场以“科学与文明”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分享了自己关于科学、艺术、人文以及由此构成的人类文明的看法与思考。

    

     科学的起源

     人类创造发明了文字,将画家手中的图案表意艺术性地简化成普通人易学好用的工具,成了人类表达情感认知的神来之笔,从而开辟了公共互动的第二通道。

     回望人类脱离荒蛮的历程,在我看来,语言和文字是文明的基础。人类的语言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一直到6万年前左右的时候,才从动物的表情语言,过渡到了表意语言。表情语言只能表示紧张、愤怒、喜悦等等情绪;而表意语言不只是这样,表意语言把概念精确化了,并且音节片断化,能够完整地表达一个具体的事件概况。表意语言的产生让人类得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

     如果把每个人的大脑比作一个PC(个人电脑),那么语言就是一个互联网,由此而产生的分布式系统,我们把它叫做社会。社会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创意能力、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远远超过了单体的PC,使这些能力成了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语言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条渡船。

     有了第一条渡船之后,人类就想要用它来解决人类关注的头等大事——吃。表意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打到什么吃什么,采到什么吃什么,而自从有了语言,可以进行深度交流之后,吃这件事变得很不一样了。比如说,一次捕食中发现了一群羊,打中了一头羊,其他的跑掉了。而这只羊够这个家族的人吃一两天了。那什么时候会再关注这个事?肚子饿了的时候。但是肚子饿的时候正好有羊吗?未必。这时,语言交流就发挥大作用了。大家开始讨论,下一次遇到羊群先别急着打死一两只,重要的是将这一群羊赶到一个让它跑不掉的地方,等到想吃时就可以进去抓。后来大家可能又发现,那个肚子大的羊不要先吃,那里面有小羊。这又是一种进步。再后来,他们又圈到了一群马,马群当中有一只害群之马,踢这个、咬那个的,他们一商量,先打死了那个害群之马。这样无形当中也驯化了动物,因为每次都把繁衍的机会留给了最温顺的马,那些调皮捣蛋的马早已经被吃了。

     经过数千年的动物的驯化和植物的驯化,人类把吃的问题解决了。所以说,农耕文明是由语言革命产生的,它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解决了人的吃的问题。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让有些人有闲暇去思考那些吃饱肚子以外的事。

     6000 年前,人类创造发明了文字,将画家手中的图案表意艺术性地简化成了普通人易学好用的工具,成了人类表达情感认知的神来之笔,从而开辟了公共互动的第二通道。这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二条渡船。这条船的产生,让人类有了更多的手段能够记忆、交流,并且存储更多的知识。

     科学的历程

     科学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明晰,能够扫除人们的疑惑,让人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思想是科学的种子,而科学是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我们以天文学的发展为例。人类最早认识的自然规律是太阳的规律,因为它跟农作物密切相关。人类在认识天体运行,特别是地球与太阳关系的时候,是一步步进化和提高的。这当中有地心说,也有日心说。

     大自然是造物主留给我们人类的一部无字书,所有那些能够被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其实早已经蕴藏在大自然中。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轴心时代,人们站在宗教的高地上,找到了哲学,发现了科学。

     雅典学院也称为柏拉图学院,2400 年前由柏拉图建立。这个学院非常重视和推崇数学。早年学校的大门上写了一行字:“不习几何者不得入内。”学校一共开设了四科,其中两科是专门讲数学的。

     这个学院最出名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又培养了一位伟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征战到埃及赶走了波斯人,埃及人非常尊敬他,尊称他为国王、法老。年轻的亚历山大决定要为埃及人民做些好事。他巡视后决定在尼罗河主要的入海口位置上建立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是现在的亚历山大里亚。亚历山大安排他的助手托勒密在这个地方建世界上最大的大学、最大的图书馆、最高的灯塔、最好的王宫……后来,托勒密把原来雅典学院那些著名的老师和学者都请到亚历山大里亚来了,如欧几里德、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等。

     到中世纪的时候,欧洲走了一段弯路。宗教力量禁锢了人的思想,让人不敢思考,不敢有任何创意,科学技术得不到发展。后来文艺复兴的实质,其实是解放思想。文艺复兴造就了一批科学伟人。这当中就包括哥白尼、维萨里、布鲁诺、伽利略等等。

     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英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科学家:波义耳、牛顿、卡文迪许、法拉第、托马斯·杨等等。但是很快这一中心又转到了法国,于是法国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伯努利、达朗贝尔、拉瓦锡、拉马克、安培、菲涅尔、卡诺、拉普拉斯……法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独领风骚多年。拉普拉斯当时推演了行星运行位置图。他把这张推演图交给了拿破仑。拿破仑看不懂,就问他说:“在你这张图上面,上帝的位置在哪里?”拉普拉斯答:“陛下,我的理论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这可以算得上是科学最光辉荣耀的时刻之一。他把无边的自豪和骄傲播撒到了每一个科学家的心中。

     到了19 世纪的后半叶,德国迎头赶上去了,涌现出一大批天才人物:高斯、欧姆、洪堡、沃勒、赫尔姆赫兹、克劳修斯、玻尔兹曼、赫兹、希尔伯特等。19 世纪的末期,物理学征服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开尔文曾经说过,物理学家的未来只有在小数点第六位后面去找。也就是说,物理学不需要再发现什么规律、定律了,而需要在精度上下工夫。科学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明晰,能够扫除人们的疑惑,让人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科学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呢?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有个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中国近代没有产生科学?”近代中国真的没有科学吗?我不这么认为。2000 年前中国人就知道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是为什么中国人不写微积分?我想中国人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来总结思考这些问题的,缺少对经验理论的提升,尤其是缺少用数学语言来对这些概念进行描述。一门学科也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之后,才能称之为科学。中国有些概念难以过渡到数学语言上去与中国人对数字的表述有关系。中国人早期的数字是筹码,不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而没有这些数学语言,很难把“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样的概念用公式表现出来。

     科学的本质

     科学在不停地检讨自己,但这种谦卑的审视和自我否定,不但没有削弱它的光荣,反而使它获得了永恒的力量,也不断地增强着我们对它的信心。

     对于科学,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我看过不下四五十个定义。全美百科全书里说,科学为系统化的确定知识,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方曾经视为确定的知识。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当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认知和经验的总和。从认识的角度上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人的精神产物,是人类在经验基础上的系统概括。

     早期的科学是从博物学过渡过来的,也就是人与外物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比如说怎么辨识动物、植物,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是有用的等等。对于科学的本质,我用几句话概括:知识是人类在迷茫而又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淘出的金子,尽管纯度不等,大小不一,但每块都值得珍惜,因为人类要用它构建精神世界的“金子塔”。走近它,就找到了人类自文明以来所积累的宝藏;掌握它,就站到了先知的肩膀上;爬上塔尖,你就是离真理最近的人!

     中国的科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最早用科学这个词,指的是科举之学,而不是现代科学这个概念。但这不代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先人们没有做过科学研究,没有科学贡献。

     中国的先人当中有很多人探索科技,有很多人为科学做出贡献。在科学上有突出贡献者中,更多的是一些发明家。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他官至宰相,却是最早把西方的科学知识翻译到我国的人。还有一个人是著名的化学家任鸿隽。1915 年,他在康奈尔大学创办《Science》,非常著名的科学杂志。数学家华罗庚说,我是因为读了这本杂志才开启了对自然科学的追求。

     但是中国到了近代,从不重视科学发展到唯此为大,认为科学是万能的,科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不符合科学的就不可信!”“不符合科学的不是错的就是假的!”在“赛先生”的旗帜下,吴稚晖、陈独秀等结成了“科学万能”同盟,引导国人把科学当做宗教去崇拜。但事实上,科学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应当崇尚科学,应当信它、迷它,但不该迷信它。为什么呢?因为科学也有它的局限性:

     1.科学方法论决定了它需要一个计量单位,而有些领域是很难找到这样的计量单位的。比如你问我爱你有多深?这不好度量呀。

     2.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重复”的,且在相同条件下会得出相同的结果。但有很多事情并不能重复和验证。

     3.研究的对象一定是“被动的”。

     4.能力与手段所限。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一种认知。形成这种认知除了需要有悟性之外,还需要手段和能力。比如从早期人类对宇宙现象的一些认知,到总结出一些规律,再到对这些规律进行校正,都是随着我们认知手段的提高,设备的不断更新来实现的。人类认知的广度、深度在不断拓展,并由此决定了当时的科学水平。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300 年前,牛顿力学诞生可以说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人们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可以用牛顿的定律来研究探讨;100 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力学提出了挑战;半个世纪以前,李政道、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又对相对论提出了挑战……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科学不是真理,它只是在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理而已。

     当然,我们也可能从祖先那里学到的是错误的东西。科学在不停地检讨自己,但这种谦卑的审视和自我否定,不但没有削弱它的光荣,反而使它获得了永恒的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着我们对它的信心。科学寻求真理,而真理是不尽之长河,我们取一瓢饮。科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跟物质财富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在我们彼此分享的过程当中,还可能碰撞出新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

     学科学、懂科学、研究科学固然重要,但是尊重科学、掌握科学、运用科学更为重要。

     科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学科学、懂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什么叫科学发展观?我理解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去面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用科学的工具去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科学、懂科学、研究科学固然重要,但是尊重科学、掌握科学、运用科学更为重要。

     第一,要学会用数字说话,用数学的模型来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阐述观点,用科学的工具来辅助决策。

     第二,要学会把概念进行量化处理,将定性的管理提升到定量的管理,从经验管理模式过渡到管理与服务并重。

     第三,要学会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不袭古人、不拘门第、不畏手脚。学不厌博、钻不怕精。当今众多的科研成果出现在交叉学科当中,不博是难以做到的。

     第四,要学会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去总结科学成果。

     第五,要善于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用智慧来破解难题。我们经常开玩笑讲,有的人学问倒是挺深,读了这个学位那个学位,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泛函分析学了一大堆,可遇到实际问题,啥也不会分析。所以有学、有才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有识,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形成自己的见解,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贡献。

     我认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民之根本利益所在,但发展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科学与艺术

     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层的两个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的内容。

     科学和艺术共同的基础是人的创造力,他们追寻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都是在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者是潜意识当中的情感。这种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这个艺术作品就越优秀。科学也是这样。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抽象、量化的描述。

     这种抽象通常被我们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也就越深刻。牛顿的定律、爱因斯坦的公式都是极其简单的,但是道理却极为深邃。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是外在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界限。从这个角度看,这跟科学家的追求是一样的。如同硬币的两个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层的两个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的内容。科学制作的东西也是美轮美奂的。我们应当努力让追求科学技术的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

     科学与人文

     当今社会的人文素养已经危险地落后于我们的科技发明与创造。

     科学与人文提供的知识,是人类共同生活当中所需知识的两翼。科学提供的应当是引导我们达到理想彼岸的知识,是工具,而人文才是目标、理想、价值和美感。科学与人文是人性当中互补的两个方面,是富有建设性的共属关系。美国内战期间著名的南军将领托马斯·杰克逊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这辈人骑马征战,为的是让我们的儿女们能够慢下来,从事科学和哲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孙子一代从事音乐、舞蹈、美术。艺术是愉悦的沟通、可爱的品享、无声的奉献、延年益寿的境界、使世界宁静的良药。这才是人应当追求的东西。

     科学本身是中性的,是把双刃剑,从事科学首先得有敬畏、知感恩。科学是没有情感的,但情感它实实在在地支配着人的行为。我们经常说的理性,其实基本上还是为情绪服务的。敬畏之心是人性当中的良知与善的眼睛。敬畏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念,敬畏是理智成熟的人生体现。心存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人如果没有敬畏,就远离了神圣,靠近了罪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它内在的逻辑,一旦摆脱了人,成了一股自主发展的力量,就有了它的可畏之处。

     去年底,基因编辑事件引起了轰动。编辑以后的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前段时间,我看到了Discovery里介绍的超级猫。科学家在对猫科动物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豹子、猫、老虎各有所长:有的是善于奔跑的,有的是善于爬树的,有的是善于撕咬的,等等。他们就在想,能不能把它们进行基因编辑,形成一个超级猫,让它具备所有猫科动物最强的优势。结果他们初步组合一下发现,这个超级猫有3米多高,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10多公里。这个东西要是真的造出来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一个魔物?非常可怕。人类在研究的时候,应该把敬畏之心摆在心头。如果人类能明智地利用科学技术,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让社会得到进步;如果使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和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爱因斯坦也是原子弹之父。二战时,科学家联名写信建议美国总统拨专款研究原子弹,领衔签名的是爱因斯坦。因为他听说德国的科学家在希特勒操控下,眼看就要造出原子弹了。爱因斯坦他们速度更快,第一次试爆在太平洋小岛比基尼进行。没想到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第二颗原子弹扔在了广岛和长崎。爱因斯坦听说后非常自责,说早知道原子弹是这么用的话,他宁可去当乞丐。

     所以,普及科学精神比普及科学知识更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工作走弯路、走错路,是因为我们没有科学的理念,没有科学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缺少一门知识。当我们带着这种精神去观察世界的时候,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说,我们今天在研究防洪治水的过程当中,说到长江、黄河时只有水量的大小,泥沙的多少这些数据,美感和意境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审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成分。遗憾的是,当今社会的人文素养已经危险地落后于我们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我认为不懂得审美简直就是一种悲摧。知识和财富也难治此痼疾。当代人的幸福感难以提高与此不无关系。

     科学与文明

     在今天这个科学主宰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培养出一种历史的眼光,一种审美的习惯,一种人性的关怀。

     科学不能创造规律,也无法改造规律,我们只能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进而去利用规律。人类的全部尊严都在于人能独立思考。思想决定了我们人类的视野。我们应当学会用快乐的文化育人,用快乐的方法干事。

     文明是从人类社会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它的出现除了有天时地利的相助之外,更多的还是有赖于人的贡献,有赖于科技的推动。

     我们在为科学发现而感到惊叹的同时,更应当感到谦卑。如果人无敬畏,大自然就不再是人类的家园,大地也不再是母亲,都只是人类用品的大仓库。这些年,我们经济是高速发展了,但是带来了很大的环境压力。今天中西部地区还有待大发展。如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不能吸取东南沿海发展过程中已有的教训的话,我们的学费就都白交了。

     现在发展是快了,但是我们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这是很糟糕的事儿。

     因此,在今天这个科学主宰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培养出一种历史的眼光,一种审美的习惯,一种人性的关怀。这包括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科学,来拯救人类的精神存在。文化的价值在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懂得欣赏美好,欣赏自己才能幸福。梦想未必都能够成为美好的现实,但是美好的梦想总是可以装点生活的。什么叫美?我认为美就是能够让人感到愉悦的东西。审美能力是一种制造良好兴趣的能力。一个人甚至可以是无知的,但是不可以无趣。人到了无趣就会变得粗俗、麻木、肤浅,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天赐的最好的福利。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的人,通常也是幸福的。这样的人容易感受到美感,这样的人多为有趣之人。他们的气场甚至能够引人奋发,让人快乐。

     不懂艺术的人幸福少,缺少艺术细胞的人难成功,没有艺术修养的人破坏力甚至是很大的。企业家的美学素养对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生死攸关。没有美感的东西人们不喜欢。

     我认为兴趣是一种修为,良好的兴趣必然有审美能力作为支撑。懂得欣赏各种美好的人,是兴趣广泛的,聪明的、乐观的、幽默的,而且是感性的。这些人都是有趣之人,有趣的人懂得享受生命。他们未必都能够成就大事业,但是让人看着就高兴。科学不仅能改造身心,而且还能改造心灵。科学跟文明的结合,当以敬畏为骨架,以慈悲为情怀。

    

     顾朝曦

     曾任北京大学教师,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管理总局干部,国务院办公厅干部、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

     整理: 吴卫国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O7K5ZW5P】获取授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