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位医生猝然倒下,医生的健康谁来守护?
2019/8/29 17:43:36陈识 周婧珑 健康报

    

     今年以来,医生猝死的新闻频频被曝出。这些猝死的医生大多正值壮年,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他们的猝然离去令人心痛。国内外多项调查和研究显示,医生群体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正如本文作者在文章里呼吁的那样,要改善医生“累到没力气吃饭,忙到没时间回家”的现象,需要医疗机构、行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协同努力。

    

     今年,多名医生猝死。

     “

     5月15日,天津医大二院王一博士在为患者手术过程中,突发脑出血离世,年仅41岁。

     6月14日,嘉兴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突发脑出血去世,年仅41岁。

     6月28日,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突发心梗不幸离世,年仅48岁。

     6月30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王辉,突发心脏骤停离世,年仅32岁。

     7月11日,上海中山医院肝外科30来岁博士,猝死家中。”

     “过度劳累、身心俱疲”是许多医务人员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必须不怕困,一个优秀的医生有个铁打的肾,一到高峰期了人满为患,没办法儿尿遁……”一首由四川省卫健委和泸州市人民医院联合创作的原创RAP歌曲《我是医生不是神》生动地唱出了医生生活的真实状态,在8·19第二个医师节来临之际爆红网络。

     仅19.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

     根据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在自我身体状况的认知上,仅19.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35%认为一般,4.9%认为差;在身体对工作的影响上,31.1%的医师认为身体状况对工作造成了中度以上的影响。被调查医师中33.2%的医师罹患一种疾病,5.9%的医师罹患一种以上的疾病;被调查的医师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症状。

    

     某知乎大V医生曾在网络上分享过自己真实的感受:

     终于熬到下夜班,就有一种参加完一场惨烈的战斗之后幸运生还的感觉,一根紧绷的神经突然松下来,觉得自己突然间好像灵魂出窍了,甚至有时候都想仰天大哭一场——我竟然还是撑下来了。

     8月24日,山东省德州市某医院医生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依然一边输液一边为患者诊断,这一幕被同事用手机随手拍下,获得大量网友点赞。

     “带病行医”固然令人感动,却并不值得提倡。

     7月,浙江省桐乡市某手术医生突发心梗,坚持为患者做完手术后,自己却倒下了。

     浙江海宁市中心医院的一位科主任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绝对不提倡带病坚持岗位。每每知道这样的事情,科室层面也好,医院层面也好,总会及时协调,让生病的医务人员暂时放下工作,安心休息。”

     有媒体评论指出,如果“医生带病坚持手术”得到了肯定和激励,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示范,会影响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生面临着终身学习、行业风险和职业倦怠三大压力

     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但医生也会有生病、脆弱的时候,甚至会因为忽视健康问题导致猝死,或因为压力过大而抑郁自杀。中青年医生正处于家庭和事业关键期,既希望在业务、学术上有所突破,也要面对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压力。而医患矛盾的升级,正成为许多医生行医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心理负担。而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是存在于医生群体中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澳大利亚某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医生群体患上抑郁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的4倍。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400个医生自杀。医生的自杀率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是普通人的两倍。

     国内也有类似的数据调查。广州市卫生部门曾经公布的一项对广州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7.4%的广州医生护士曾有过自杀念头。

    

    《医生精神状况调查》显示,97.1%的医生表示工作压力较大;39.7%的医生有失眠困扰,10.7%的医生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其原因多来自频繁的夜班工作。其中35岁~39岁的主治医师是最容易抑郁的人群。研究发现, 综合医院近三成医生可能有心理问题, 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 可能的原因是医生面临着终身学习、行业风险和职业倦怠三大压力。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李闻天博士指出,医生之所以比其他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除了有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等原因,长期过度暴露在疾病、死亡等多种负性刺激中,会让医生的心理状态更加脆弱。在临床工作中,李闻天接诊过一名妇产科医生,因自己的管床病人身患抑郁症跳楼身亡,导致医生本人受到重大打击,出现急性应激障碍,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来到精神心理科寻求专业的帮助。

     “病耻感”是影响医生身心健康的重大障碍

     李闻天指出,长时间、反复面对生老病死的真实场景,会对医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医生职业本身所要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让医生背负更多的责任,对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面对无法控制的失败时,受挫感、内疚感会比其他职业更加强烈。李闻天呼吁,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对病人的症状体征敏感,也需要对自己的身心不适保持敏感。在需要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缓解心理的不适,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李闻天说:“再厉害的医生也是普通人,只有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平和,才能更好地帮助其他人。”

     “病耻感”,是影响医生身心健康的重大障碍。“我自己就是医生,我还用看什么医生呢?”从医28年,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刘连忠深有体会,“医生群体内的讳疾忌医广泛而真实的存在,作为医生身患疾病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寻求同行的帮助,是阻碍医生健康的重要因素。”

    

     刘连忠解释,对任何人来说,健康的体魄是最重要的资本,只有自身健康,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有可能。当医生遇到的身心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外时,求助于专业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并不应该成为一件“不好意思的事”。

     刘连忠呼吁公众对医生的期待更理智,媒体对医务人员应该以平常心相待。他认为,医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医院的重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支持。“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平衡医生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负担,为医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能让医生带病工作。”

     刘连忠还建议:“作为医疗机构的领导层,需要对一线医生多一些体恤、多一点关怀,给予专业的心理支持,例如给医护群体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更广泛的表达机会、更公平的奖励计划,甚至提供各种心理服务。”除了医院,也需要社会各方,尤其是患者给予医生充分的理解、尊重和配合,各级卫生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医生的心理压力。全社会须合力推进医改,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建立真正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从而消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改善医生“累到没力气吃饭,忙到没时间回家”的现象。社会需要健康的医生,让医生不再带病医病,让健康者传递健康,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来源 | 文化与健康微信公众号

     撰文 |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陈识 周婧珑

     编辑 | 魏婉笛

     校对 | 刘美琴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IBWUCP4】获取授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