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大城市缘何能“速战”复杂疫情
2021/7/10 14:22:25 健康报

     深圳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刚刚过去的一个半月,在与阿尔法(Alpha)、德尔塔(Delta)两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健康争夺战”中,有了新答案。

     与中央、省、市媒体代表的交流会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组长雷海潮如此评价深圳:用短短的16天就稳定控制了“5·21”疫情,深圳“6·14”疫情应急响应更加快速,管控措施迅速有效,体现了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01

     跑赢病毒的“年轻速度”

     过去40多年,一批又一批建设者用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将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全球瞩目。

     今年初夏,“深圳速度”在与两种变异毒株周旋中,再一次展露无遗。这座年轻的城市用“年轻人”该有的速度,低调地打完了两场疫情防控硬仗:深圳“5·21”和“6·14”疫情。前者的主角是“升级版”的阿尔法变异毒株,后者则是我国首次遭遇的新冠病毒“超强敌”——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主场。

     目前,两起疫情处置基本完毕,盐田港区全面复工复产、深圳机场全面恢复正常运营,全市各区均为低风险地区,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正常。

     在这之前,深圳一直用短跑冲刺的速度对待这两场不确定的“马拉松”。也因此,在一个复杂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基于有限认知和个性化城市做出决定?深圳的回答很干脆:快。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初夏的深圳,一会火伞高张,一会倾盆大雨。虽然不是当地人口中最热的季节,却是一年中“最不舒服”的日子。然而,面对 “变化多端”的病毒,忙碌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人们对任性的天气已不再敏感,因为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与“狡猾”的病毒赛跑是一项需要不断变换姿态的工作,每一次行动都不是为了导出一个静态画面,而是想着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所以,疫情处置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因时因势采取措施。对“时”的把握,深圳是迅速的。

    

     6月14日,“5·21”疫情基本上告一段落,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公卫处处长严吉祥开始忙着上半年疫苗接种任务。然而,当天下午“机场一人核酸检测阳性”的消息又将其重新拉回到了疫情处置频道。

     正当他拿起电话准备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时候,上级的电话已经打了进来:“马上去市民中心汇合,然后随领导去机场。”当赶到市民中心时,恰逢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专家组也同时赶到了会场,而此时,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等领导已带着市指挥办和相关部门同志在紧急研究部署应急处置工作。

     很快,会场从市民中心搬到了疫情第一现场——宝安机场。在那里,深圳市机场公安分局已经建起了临时指挥中心,正播放着此次疫情首名感染者6月10日做入境人员流调时的轨迹视频。紧接着广东省副省长带队赶到疫情处置现场。

     深圳的“快节奏”也是这样的:

     快流调,建立疾控、公安等部门通力协作的立体联合流调机制,对核酸初筛阳性人员,第一时间启动全面流调工作,全方位追踪轨迹交叉、存在接触可能人员。

     快管控,对发现的密接者、次密接者,快速落实隔离管控措施,加密核酸检测频次。对涉及的小区及时进行封闭封控管理,全面落实多维度管控措施。

     快筛查,进一步挖掘潜能、优化流程,2天就完成了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和结果上传,展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率。

     快接种,成立疫苗接种专班,加快大规模疫苗接种步伐,已于6月30日前完成全程接种1123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接种任务,成为广东省首个完成两针剂接种人数均“破千万”的城市。

     7月5日晚,深圳市副市长陶永欣如此总结过去的一个多月:面对变异病毒传播规律和特点,深圳发现及时、响应快速、措施精准、管控到位,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探索出有效应对阿尔法和德尔塔变异株疫情的新方法、新经验。

     02

     不拖泥带水的果敢勇气

     两起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市的态度比较明确: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知之非难,行之惟艰。确实,“以大博小”的决定,对一座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经济总量居亚洲前五的国际化超大型城市而言,异常艰难。不过,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巨浪翻滚的深圳,没有犹豫。

    

     一个细节可以证明。各方工作人员6月14日到达深圳市民中心的时候,相关管控的指令已经发出去了。“当时,对宝安机场、就诊的医疗机构和病例居住地第一时间就管控了起来,还包括病例活动过的场所。相关人员该管控的管控,该隔离的隔离,该检测的检测。”提及此,他的语气里满是肯定。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罗乐宣说,疫情发生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指导意见,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把疫情应对处置作为全市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严防再输出,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章有法、科学高效开展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疫点消杀、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等工作。

    

     当时深圳市相关领导的要求,大家依然记忆犹新:对于病例的密接、次密接和所有有时空交集的人员,一定要穷尽所有,一个人都不能漏。“要求流调人员反复看录像,哪怕就是迎面而过、擦肩而过的人一个都不能落,要把这些人全部找到。”对这样的决定大家很理解,因为“‘5·21’疫情让深圳领教了变异毒株的诡异,它确实不按套路出牌”。

     在院感防控上,深圳也是果断的。罗乐宣介绍,第一时间实行提级防控,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院感防控工作专班,召开全市院感防控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清单100条,压紧压实院感防控属地责任、主体责任、主管责任。在院感防控风险大排查中,不仅组织开展全市医疗机构院感防控的院内自查、交叉暗访和全覆盖督导检查,而且对每轮检查结果均进行通报,持续跟踪整改结果。同时,加强高风险岗位医务人员和肾透析患者等人员闭环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市未发现与周边兄弟城市等中高风险地区疫情关联病例,实现院感事件零发生、隔离转运零感染。5月21日至7月2日,累计关停整顿医疗机构159家,行政处罚114家,责令整改1028家。”

    

     果断、勇敢,这是深圳不得不披上的铠甲。因为这里拥有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这里对外开放程度高、国际交流交往频繁,而当前部分国家进入第三波疫情高峰,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约1.85亿例,严防输入压力与日俱增。

     这种“性格”的保持,也得益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的悉心指导和重点督导,指引了防控工作的正确方向;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把疫情防控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得益于深圳坚持重点区域、行业“哨点”监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得益于科技力量在病毒溯源、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作用……比如,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组牵头建立了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系统,与隔离管理和社区管控等疫情防控环节、城市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紧密结合,构建了入境人员、跨境司机、医疗救治、进口冻品等管理闭环,实现疫情态势全面监测、大数据实时分析和防控工作智能化组织实施,为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决策和精准防控能力提供更加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03

     风雨同舟的温暖力量

     同理心、共情,是让深圳向前的脚步没有停下来的温暖力量,也将城市发展与疫情防控处置的单选题成功升级成了多选。

    

     “这个月我做了七次核酸,也算有我一份配合了。当然,也要谢谢核酸检测的工作人员,确实辛苦。”

     “做第二次核酸时,看到检验时间是凌晨3点18分,真的瞬间感动,谢谢所有医护人员以及默默付出的人,也要感谢所有群众的配合。”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

    

     在深圳,人人都不是旁观者。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住着超过2000万人口,是全国“最挤”的城市。近5年来,深圳仍保持每年40万~50万人的新增常住人口,人口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同时,深圳也是全国“最拼”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3岁,就业人员占常住人口比例超86%,其他一线城市均在56%~60%之间。

     生活在深圳的大部分人,好像都主动选择长在生活的“跑道”上,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疫情中深圳阿婆的流调曾让很多人心酸不已:她匆忙的步伐是不少深圳人的缩影。在6月14日到20日六天时间内,她的生活轨迹集中在三点一线:陪护生病住院的丈夫、餐厅工作、回家做饭。而那位35岁年轻人,早上去深圳工作,晚上回东莞家里,奔波在公交、地铁、机场大巴,一天的通勤时间差不多4个小时。

     “快点回归常态”,这是封闭区里的声音,也是深圳最深处的迫切呐喊。“真的没有哪个城市会像深圳一样对‘工作’如此着迷”,当舆论沉浸在早茶、鸡架的讨论中时,深圳的刻苦让人更多了一份倾佩。

    

     目标相同,行动就会空前一致,大家风雨同舟、携手并肩。6月21日深夜,深圳龙华区大浪街道龙平社区,一场暴雨突至。在核酸采样现场,工作人员为了不让大家淋雨,用一顶顶“移动帐篷”来回20多趟爱心接力,为群众遮风挡雨,将他们送到雨淋不着的地方。另一边,一名70岁的义工服务时长已经逾5000个小时,而且她不仅自己做志愿者,还带着社区居民、一家老小一起做,由她组建的一支4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时刻响应着防疫所需。一个多月来,这样的个案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因为每一个人的付出,以善意和爱凝结成力量,才让深圳一次次面对挑战都能冲破险阻、渡过困境、超越自我。

    

     自7月6日零时起,所有从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交通场站离深旅客,取消“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出省”的管控措施。宝安国际机场运作恢复正常,机场航班量将在半个月内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机场两舱休息厅、商务贵宾厅和机场航站楼商业设施全部恢复开放。

     “40年多前的中国,深圳就是那扇唯一可透过香港观察当今世界现代化的窗。比邻香港,让人感觉靠近了世界,同时也让世界可以接近中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曾如此写道。

     40多年后的深圳,与世界更近,同时作为一个空间有限且超高密度的城市,必将接受和继续接受各种非常的挑战。但是,相信它受得起、经得住,因为这是一座永远年轻的城市,拥有骨子里“一直向前”的“深圳基因”。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通讯员 周海滨

     图:深圳市卫生健康委

     编辑:张方飞

     审核:闫龑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