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假死”不是稀奇事儿
2013/12/2 健康时报

     11月20日,一名被安徽省儿童医院诊断为死亡的婴儿,在送往殡仪馆后,被发现仍有生命特征。近日调查组公布的安徽婴儿复活事件调查报告显示,患儿当时其实可能处于一种医学上的“假死”状态。“假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假死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有着丰富急救经验的中国医学救援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指出,人的死亡分为无法挽救的生物学死亡和可抢救的临床死亡,后者的俗称便是“假死”。每一个最终步入死亡的人都经历过“假死”的阶段,这个时期人的呼吸和心跳极其微弱,新陈代谢极为缓慢,病人严重昏迷,就像死了一样。

     只是对于原本身患重病或已达寿终正寝的人来说,这个过程极为短暂,之后很快进入真正的死亡。但对于那些心肌梗死、气管异物、缢死、溺死、触电、中毒等事故而突然死亡的人来说,“假死”时间长短不一,一般能持续十分钟以上。这期间若积极救治是有可能挽救回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紧急救援时,即使呼吸心跳完全停止,医务人员还会持续抢救半小时以上的原因。

     正因为“假死”状态的存在,临床上判断死亡有非常严格的检查标准。上海瑞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童建菁指出,判断死亡需综合五条标准:一是用手感受颈动脉的搏动,对于婴幼儿可以触碰上臂的肱动脉,要持续5~10秒;二是观察自主呼吸,可以查看胸口是不是有自然的起伏;三要观察瞳孔是否发生散大;四是查看是否出现口唇、全身皮肤青紫;第五条最关键,要看心电图是否呈一条直线。

     “假死”的人很容易被误以为已经真正死亡。普通人没有专业经验,摸不到大动脉不说,如果摸手腕处,很容易因为紧张情绪将自己的心跳当做人还活着的信号。童建菁建议,最好的做法是拍肩膀看意识和细致查看呼吸心跳等体征。对于毒物中毒、煤气中毒、触电、溺死、上吊等人群,因为他们意识已经不清,除了采用基本的判断,尤其要延长观察的时间。

     健康时报记者 李雅婷

     (IC供图)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