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查没必要做,本来好好的,过度检查反而出事"
2014/10/9 健康时报

    

     在今年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作了一场报告,报告中关于癌症筛查是否有效,作了颠覆性的观点。

    

     人物介绍: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学家。

     我今天会谈一些颠覆性的意见。报告仅限于学术,但谈到的观点均有严肃的科学论文注明和依据。这些只是“一家之言”,只提供一个侧面,不是全面。

     普遍癌症筛查没必要做,本来好好的,被过度检查反而出事

     面对癌症,很多人都有个观念:要早发现、早治疗。人人都去检查,健康体检都要带上癌症指标的检查,这个有没有用呢?早期筛查后癌症死亡率没有降低。我都有依据。

     A 前列腺癌案例

     以“前列腺癌的筛查”举例。美国有一个研究,76000例病人,55-74岁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测一次PSA(前列腺癌的抗原组织检查),同时一半人不做检查,结果是筛查组发现前列腺癌每1万人是108个人,对照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说PSA筛查以后发现的病人多。但是13年以后这两组检查和不检查,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B 乳腺癌案例

     还有个例子在今年很轰动,加拿大的专家在今年2月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他们以近九万40岁以上女性为样本,一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房钼靶X线检查,另一半不做,结果发现,最初五年每年做检查的这一组检测出666名癌症病人,另一组是524个癌症病人,病例增加了27%,但是死亡率没有差别。有一部分病人观察了二十五年,一直做检查的这组乳腺癌检查检出率要多3.8%,但死亡人数仍然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四十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一次检查,对她死于乳腺癌没有任何影响。

     C 肺癌案例

     再来看肺癌,美国有一项针对45万人的大样本研究,做各种筛查办法和不筛查比较,发现每年做X射线胸片和不筛查的两组人死于肺癌的几率几乎没差别,每年做两次以上高频度的X射线胸片检查的这一组,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如果做胸片再加做痰细胞检查和单独胸片检查比较,死亡率似乎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别。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针对抽烟的或者曾经抽过15年烟的人肺癌高危人群做CT检查和胸片检查,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20%。

    

     两个好消息

     可疑的“结节”大都不致命

     做常规体检时,常会检查出“结节”,一个50岁的女性,体检时肝部查出一个小结节,医生说没啥问题,她很不放心。不抽烟的人有15%的人会发现肺部结节,患者会很紧张,但那不是癌,是可疑的结节,结果这15%的人在未来10年中很可能什么事都没有。一项针对50岁男性“意外检出肿块为致命癌症的几率”的调查中发现,99.3%不抽烟的人在肺部意外查出肿块后,都能与之“和平相处”。但是有抽烟史的人,被查出肿块后最终转变为致命癌症的比例是96. 4%。

     有些癌症真的会“消失”

     根据大量数据分析来看,癌症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癌症是进展很快型,“体检怎么都查不出来,一旦查出来在极短的时间内没救,比如大部分食管癌、胰腺癌。”

     第二类是渐进型,就是从慢慢变大到死亡,早期检查出来后,做手术治疗以后有治愈的希望。比如结肠癌、子宫颈癌,这种筛查效果好一些。

     第三类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癌症发展是很缓慢的,或者就不变,或者它就消失,就像我们得过肺结核和肝炎的人自己没发现而已。我们可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是否做筛查。

     癌症筛查还做不做?

     我不建议人人做普遍的癌症筛查,你有什么症状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查,如果身体无恙就别去检查,否则本来好好的,被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反而出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条件对于健康更有益。

     研究显示,除老龄人,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体检筛查更应针对高危人群。有一个荟萃研究,16项研究合在一起,研究对象有18万人,结果发现做不做健康体检(除去老龄人),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

     疾病筛查无非是几个结果:一是检查出是正常的,二是查出来有怀疑症状的。如果查出有病,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过度诊断,就是治好了,把甲状腺癌切掉了,非常感谢医生,“多亏了早发现”,是真有帮助的。所以所有的人,不管做出什么检查结果,都会鼓励他进一步去检查。

     有一个原则,针对低概率事件要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此来提高不管是危险因素还是筛查干预措施的效率。一是要加强研究,去寻找刻意性更高的疾病易感性标记来缩小筛查范围和干预范围,有些人不太可能就别查了,有些我们把它更局限到高危的人群来查。二是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针对危险基数程度比较高的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比如10年死亡率30%,去干预降了30%的话,100个人里面就有9个人可能受益,如果降了15%,只有4-5个人是受干预的。

     其他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对于癌症筛查的意义,我不赞成从是否降低死亡率这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因为目前学界共识是肿瘤患者存活5年以上就算治愈。从远期考虑,筛查可能对患者没有什么意义,但从近期考虑,筛查有利于早诊早治,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5年或10年生存率。

     从美国推行的大肠癌筛查项目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筛查的意义。20年前,美国在推行大肠癌筛查时曾遭到国会许多人士反对,但推行20年后,美国的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目前,日本的胃癌、食管癌治愈率很高,这得益于他们的早诊早治和较强的筛查意识。相较之下,中国人的疾病筛查意识淡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唐磊:对于筛查只有小部分人获益,大部分人是“陪绑”的观点,其实是个伪命题,若不筛查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属于小部分还是大部分呢?在目前肿瘤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了、无法进行预测和预防的前提下,谁都有可能成为小部分中的一员。所以即便筛查对降低总体死亡率的贡献再低,对于阳性个体的意义就是百分之百。因此相关专家应该在筛查方案的个体化、早期阳性征象的鉴别等实质性领域开展工作,而非争论筛查该不该做。

     (来源:扬子晚报、医学界,转载请注明)

    

     值班:杨小明

     编辑:鲁洋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公众账号

     关注微信

     通讯录→公众号→“+”→搜索“JKSB2013”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将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与我们互动 并联系我们

     进入“微官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进入“微社区”留言,我们为您解答健康问题

     内容建议:010-65363357

     商业合作:4006106999-2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