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那不“平凡的世界”,他把自己累死了
2015/3/6 健康时报

    

     3月5日习大大在上海的审议会议结束后,与代表们一一握手告别。当看到曹可凡代表时,总书记问他,“最近在忙什么?”曹可凡告诉总书记,“最近正在做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推介工作。”

     这当即引起了总书记的极大兴趣,“这个电视剧现在好几个频道都在播,而且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

     习大大所说的《平凡的世界》,是根据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小说获1991年度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上的明珠”。这部小说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主人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改变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对土地的复杂感情,还有他们的自尊和奋斗,曾对1960年代出生的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然而天妒英才,1992年路遥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他生前的好友唏嘘:其实他是自己把自己累死的!

    

     “40岁前,把自己要干的事干完”

     “有时人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在总结《平凡的世界》创作时如是表示。

     二十岁时,路遥曾经有过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让自己感动规模很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

    

     路遥和好友闻频闲聊时,多次重复过这样一句话:“必须在40岁以前,把自己要干的事干完。”尤其是在《人生》轰动之后(该小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路遥的这个意识已非常清楚。

     大家不明白,路遥为什么把标杆定在40岁以前。“是先兆?是预感?他说这话时才30岁出头,身体也健壮如牛。像他那样的身体状况,推论出40岁以后便精力不济,是欠逻辑的。”好友闻频在路遥去世很多年后,仍然困惑不已。

     事实上,路遥确实用身体来践行自己的这个目标: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有肝病,每天伏案十五六个小时”从1982年到1983年间,路遥“平静而紧张地”开始《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

     路遥首先静下心来阅读,他列了一个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书目。这些书,有的是重读,有的是新读。有的要细读,有的仅粗读。

     之后,路遥按计划转入“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于是,新一轮的阅读又开始了。为了更清晰、准确地把握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时代背景,路遥找来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

     这项工作结束后,路遥又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深入生活”。他要回到陕北,回到他热爱的黄土地上,开始他计划中的体验生活。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路遥的体验生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身体力行。他在山上放过羊,在田野里过过夜。之后,路遥赶赴陕西铜川,先在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体验生活。

    

     1985年秋天,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的前期工作全部完成。路遥决定到铜川一个偏僻的陈家山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正是秋风萧瑟的时候,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最主要的‘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咖啡,告别了西安,直接走到工作地—陈家山煤矿。

     五六天过后,路遥已经开始初步建立起工作规律,每天伏案十五六个小时,掌握了每天大约的工作量和写作进度。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的一组数字—第一部共53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

     从来到陈家山煤矿,一个人在这深山老林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日子。多少天里,没和一个人说过一句话。白天黑夜,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间写作间里,作伴的只有一只老鼠。

     从1985年秋天进入陈家山煤矿后,墙上那张表格,终于被路遥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划掉。“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终于完成了初稿。

    

    “6年时间,来不及恢复元气”在路遥英年病逝后,好友闻频仔细回想,发现了当时已显现的一些征兆。

     1989年,闻频正在办公室校对路遥的第一部《平凡的世界》,路遥从那借用的写字间过来。一进门,便有气无力地说胸口难受,说着躺倒在闻频的小床上,气色很不好。并说,他感到心脏很疲惫,好像要停止跳动了。

    

     “不断进取,永远向前,是路遥精神的本质。他像个马拉松运动员一样,花了六年时间,跑完了《平凡的世界》全程,终点冲刺时几乎栽倒,本该彻底放松,认真恢复一下元气了,但一味进取的他,只做了几个深呼吸,便又开始工作去了。”

     事实上,写《平凡的世界》时,路遥已经知道自己患上肝病。他也知道这样的作息并不利于身体康复,但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在好友闻频看来,路遥选择这样的作息时间和其选择的创作题材有关系。要写6卷3部100万字的大部头,人物关系非常复杂,这些全要在脑子里构思,这些人都在脑子里活动,不能被打扰。如果来了电话或者有人找,打断后人就找不着了,那种情景和内心的感觉就都找不到了。所以他选择这样的时间段来工作。在写《平凡的世界》之前他不是这样的作息。

     闻频最后一次看到病榻上的路遥——路遥弟弟正在挪动他,“我看他裤裆都是白灰药。已经到了非常晚期,顾不上说话。”

     曾经驱动路遥“投入严峻的牛马般劳动”的巨大能量,在1992年的11月17日失效。因肝硬化医治无效路遥在西安逝世,就在他43岁生日前的一个月。

    

    “文化性格:为做成一件事,不计成本”

     路遥生前挚友梁向阳认为,导致路遥英年早逝的主要因素是他的文化性格。“陕北男人路遥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拼命三郎。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他是一个有文化担当的英雄。”1987年他就知道自己得病了,他具有陕北人要做成一件事不计成本的性格。

     一口气写了6卷三部100万字的小说,写完之后没有得到合理的休养。

     “他是自己把自己累死了。”梁向阳认为,家族遗传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唯一因素,他有一个当农民的弟弟就很长寿。婚姻问题是压倒他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心底里不想离婚,他承受不了婚姻失败的压力。

    

     生前好友梁向阳认为,路遥在文化性格上大气甚至霸气。因为《人生》获得的成功,路遥在陕西乃至全国文学界的作家队伍中遥遥领先。这领先让从小个性要强的路遥,大大吐了一口气,这是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领先者必然被追逐,被簇拥;同时,领先者路遥欲往何求,也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大命题,这命题让他不敢享受成功的喜悦,很快又重复起艰难的跋涉和远行。

     但从极度自卑到极度自强的过程在他的心理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童年曾被父亲过继给伯父的经历也让他的内心世界很脆弱。成年后,路遥通过仪式感强化自己的精神力量,在写作前他回去柳青墓地前参拜,去沙漠里汲取力量,在临终前他还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路遥一生活在理想里,活在自己设定的一个悲壮的梦里,而我也用十年时间陪他做了一个梦。”梁向阳不胜唏嘘。

     在路遥墓的正前方有路遥的半身汉白玉石雕塑,雕塑中的路遥,平静而坚毅,目光远远地望着前方,望着他的母校,望着陕北这片黄土地。在路遥墓后有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镶嵌着一尊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墓地四周有枣树、松树,其中有两棵路遥喜欢的白皮松。

     来源: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综合(参考了闻频《雨雪纷飞话路遥》、厚夫《路遥传》、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等资料)

     值班:杨小明 本期编辑:鲁洋

     觉得不错,请在底部点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