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几点,94%的中风可以避免!一定要知道!
2016/6/17 健康时报

    

     据医学界报道,本月,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学分刊发文称,90.2%的中风负担都由可调节风险因素造成!

     并且,中国是全球中风风险因素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到底占了多少风险因素?

     看到图中右侧那个熟悉的红色中国地图了么?

    

     这个图表示的是风险因素导致中风负担的比例,冷色表示比例较低,暖色表示较高。

     通俗点说,就是颜色越红,比例越高。

     中国显然已经大大超过90%,在94%左右。也就是说,中国的中风负担,有94%是可控因素引起,可以避免的!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根据中国人的生理特点,推出140-6-543-0-268和120-80-6-5-0-268这两组号码。只要记住这两个“手机号”,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会降低90%!

     ①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记得140开头的手机号:140-6-543-0-268,

     140:收缩压达标值140mmHg以下;

     6:空腹血糖6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以下;

     543:总胆固醇值,正常人降到5mmol/L以下,有糖尿病或者冠心病者降到4mmol/L以下,同时有这两种疾病者则应降到3mmol/L以下;

     0:零吸烟;

     268:女性腰围不超过2尺6寸;男性腰围不超过2尺8寸

     ②健康人群要严格记住120开头的手机号:120-80-6-5-0-268

     120-80:是理想血压,指血压控制要小于120/80毫米汞柱;

     6是理想血糖(空腹血糖)小于6毫摩尔/升;

     5指理想胆固醇小于5毫摩尔/升;

     0就是不吸烟;

     268则代表理想体重,女性腰围要小于2尺6,男性小于2尺8。

     2、每天半斤水果

     橙色:水果摄入量低,在中国也比较成问题。

    

     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日也发表了一项有关中国人吃水果的研究显示——与不吃水果或很少吃水果的人相比:

     多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死亡下降了40%,

     因冠心病死亡下降了34%!

     每天摄入100克(2两)新鲜水果可以使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约三分之一。

     作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并不能完全确立水果摄入与低心血管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二者确为因果关系,而且每个中国人都能做到每日摄入新鲜水果,每年则可以减少50余万名心血管病死亡。

     那么每天吃多少水果呢?

     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1、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也就是半斤左右。

     2、建议大家选含糖量低的水果。枣、椰子肉、香蕉、雪梨等含糖量较高,而草莓、柠檬、杨梅等含糖量较低。

     3、把水果放在容易看到和方便拿到的地方。

     BMI就是体重指数,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

     亚洲许多地区(包括中国)在饮食上都摄入纳含量过高,有研究认为这种饮食结构容易导致高血压发生。

     1、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每人每天食盐推荐摄入量为6克。

     一个啤酒瓶盖去掉胶垫,装满盐正好是6克的量。

     2、零食、酱菜、午餐肉等加工食品少吃,吃前留意外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把吃零食摄入的钠含量也记入每日摄取的盐分总量中。

     5、远离烟草

     黄色:吸烟。从图中看,中国的吸烟状况远比欧美澳等发达国家糟糕,甚至还不如俄罗斯。

    

     中国目前已达到每年因吸烟死亡100万人,因二手烟死亡10万人的地步。《柳叶刀》曾经刊文预测中国吸烟死亡人数会在2030年达到300万每年。

     第一周,写抽烟日记。每天记下抽烟的时间,为什么吸。

     第二周,把自己打算戒烟的想法告诉家人、朋友及同事,让尽可能多的人来监督。

     第三周,尽量远离能引起你吸烟欲望的环境。用另一个好习惯比如吃水果代替抽烟的坏习惯。

     第四周,这周你可能会遇到点麻烦——不能集中精力,坐卧不安,产生睡眠障碍等。但记住,过了这一周,就会柳暗花明。

     第五周,戒烟关键期。如果还很难受,可寻求医生帮助,服用尼古丁替代品或处方药。

     第六周,当提防那些可能让你复吸的机会和场合:比如疲惫不堪的工作之余,心情沮丧的时候,遇到你有一段时间没见过的朋友并喝了点酒……

     除了空气污染难以靠个人力量改变,其他各种风险因素都能控制。既然94%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素,何妨一试?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时报】(jksb2013)综合自《健康时报》、医学界(yixuejiezazhi,已获授权)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内容合作请致电:010-65363351

     值班主任:杨小明 本期编辑:贾慧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