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救活一个人更欣慰的事儿了!5位医生压在心底的话,感动千万人!
2017/8/27 健康时报

    

     不少人对医生有着这样的疑问:医生们心里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些患者的?除了诊治的话外,他们最想对我们说什么?他们心底有着什么样的感情,不被我们知道?

     光明日报在2014年8月6日至8月21日推出的“听医生说说心里话”系列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多位医生深埋心底、诚挚感人的细腻波澜。

     1.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清华长庚医院急重症部部长 陈旭岩)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一个10多岁的男孩刚刚经历了母亲病故的重创,跟着父亲在北京靠卖晚报谋生。有一天,男孩突然病倒,在家坚持了整整一个月,实在扛不住了,才被父亲送到医院。入院时,他父亲身上仅有200元钱。

     很快,我们诊断男孩患的是重症,要靠呼吸机才能维持生命。这时,钱成为最大的问题。面对这个我们不愿谈却必须谈的问题,不到40岁的父亲非常痛苦。最后,他叫来一位老乡帮忙守着儿子,然后满面愁容地回老家借钱。三天两夜后,他带着12000元钱回来了——他借遍了全村。可就是这三天两夜,孩子花掉的医药费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数。

     两天后的一个清晨,一辆破三轮车停在了抢救室门口。我走进病房,看到男孩的父亲已经收拾好了。“我们已经没钱治了,谢谢你们的好心!趁孩子还有口气,我要把他拉回老家。”

     我站在那儿,看着他把男孩的气管插管拔出来,看着男孩的氧合从100%降到92%,再降到85%……我的内心在激烈地交战:救不救?我用右手用力掐着自己的左上臂,却一点都不觉得疼,眼前只有男孩父亲的眼泪、男孩的眼泪……

     过去了大概30秒,格外漫长的30秒,我小声说了一句:“插管!”话音未落,“啪”的一声,身后马上递过来一个喉镜。原来,护士已在我身后守候多时。她早有准备,就等着我纠结之后的这声令下。

     两周后,男孩脱离了呼吸机。三周后,顺利出院。出院时,父子俩跟医院签署了一份长达30年的还款协议,每月还200元。即便这样,他们还是经常还不上。

     男孩出院后,经常会在晚上溜到我们分诊台的窗前,扔下两份当天的晚报,转身就跑。每次他来,为了他的自尊,我总是假装没有看见他。当他转身飞跑出去时,我就会很享受地看着他的背影。试想:之前他连一个脚指头都动不了,甚至差点和他死去的母亲一起埋在小山村里;而今,他却能像“准刘翔”一样飞快地奔跑。作为他的医生,我的感受是什么呢?

     这时候,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哪一种职业会有如此美妙的心灵体验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既然被称做“白衣天使”,你就应该那么做,而且每一次都该如此决策,甚至不能允许男孩的父亲把气管插管给拔出来。在此,我可以含着眼泪回答你:“这也是我的梦想。我也希望每一次自己都能无所顾忌地选择去救人。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医生心底那异常强烈的冲突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在种种冲突、困扰之中,我们都应该相信的是,绝大多数医生仍在竭力坚守着纯净的信仰和神圣的职业精神

     (北京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医生 韩鹏达)

     “您好,‘120’。”

     “医生,快来,有人被电晕了。”

     对于急救中心的医生来说,电话铃声就如同冲锋的号角。我立即跑向停在院子里的救护车。

     呼救是从北京东四环一家美容院发出的。一位30岁左右的女士在做“抖脂减肥”时,仪器突然漏电,强大的电流瞬间将其击倒。

     10分钟后,我们的救护车赶到。准备心肺复苏术!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给予肾上腺素。

     经过大约5分钟的持续抢救后,监护仪上显示的“直线”终于恢复了规律的波形,血压也测量到了。我们马上通过“120”指挥调度,与最近的医院取得了联系。

     把病人抬下车,推进急诊室,与接诊医生进行交接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返回急救站了。这时候,我和搭档的信息再次被更新为“站内待命”。我们要做的,是抓紧填写上一次任务的病历记录。

     由于抢救及时,那位女士挽回了生命。出院后,她还专程送来锦旗。

     入职10年来,诸如此类惊心动魄的事,我遇到太多太多了。守着“120”这条生命呼救专线,必须天天与紧张、压力相伴,但我不抱怨,也不后悔。因为,我们的努力关系到生命的延续。

     在生活中,还有比救活一个人更欣慰的事吗?

     (辽宁省辽阳中心医院肾内科医生 刘胜阳)

     我们病房有一位尿毒症病人,因长期患病,妻子和女儿不堪重负,离他而去。他40岁生日那天,突发脑出血,头痛,呕吐。尽管我们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他的父母闻讯来到医院,哭得肝肠寸断,就是迟迟不提安葬的事儿。我征求老人的意见,老人目光黯淡:“没有钱。”

     此情此景,让我心如刀绞。我从兜里翻出2000元钱递给老人:“快张罗办理丧事吧,让儿子入土为安。”老人含着眼泪接过钱,把儿子的遗体推出了医院。

     两个月后,二位老人再一次出现在医院走廊。老人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布包,里面包着皱皱巴巴的2000元钱——原来,老人是特意来还钱的。

     接过老人还的钱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有时候,我真的希望自己腰缠万贯。

     经过这件事,我多了个心眼,每天上班前,兜里都揣点现金,以备不时之需。遇到患者没带够钱,少则二三百,多则三两千。

     结果怎样呢?我可以非常欣慰地告诉您:我为患者垫钱16年,从来没有人不还。有的患者病故了,家属也会千方百计把钱给我送来。

     我经常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像织毛衣。编织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而拆除的时候,只需轻轻一拉……

     其实,医生和患者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双方,二者本来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疾病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医疗科医生 金雅磊)

     记得美国一位医生墓碑上有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我们所有医者都应该铭记的。

     几年前,一位90多岁的患者因高血压和心衰在我这儿就诊,检查时发现他还患有肝癌。我安抚他:“别怕,我们一起努力战胜病魔!”住院期间,他总是笑着对我说:“没关系,我一定会活到一百岁。”在之后的五年里,前前后后十几次因为多种并发症住院,不管每次有多痛苦,他都笑着接受治疗。

     有一次,他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对一位90多岁的老人来说,在清醒状态下插管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特别害怕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见我面色紧张,老人鼓励我:“没事,你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出了事我也不会怪你们的。”庆幸的是,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患者再一次转危为安。

     2012年,这位老人由于肝癌转移病故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拉着我的手说:“不好意思,给你丢脸了。”当时我鼻子一酸,流下泪来。

     每一个生命都是在医院诞生,在医院终结。医生能做的,就是让生命之路更长一些,更轻松一些,一路不管多艰难,有爱有温暖同行。

     (中日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 李 刚)

     一天晚上九点多,一位孕妇被送来抢救,因为妊娠合并大出血,生命垂危。好在患者还有意识。我握住她的手说:“你一定要坚持住,要配合治疗。这样,你才能保住自己,保住孩子。”我看到,当患者听到“孩子”这个词时,眼睛里闪现出一丝光芒。我感觉到她轻轻回握了我的手,对于十分虚弱的她来说,一定是使足了气力。她的信任让我感动。

     虽然重症监护室拥有全医院最齐全、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但遗憾的是,不是每个患者都能在这里起死回生。毕竟,医学只是一门科学,不是神学。

     在接下来的72小时里,患者始终徘徊在死亡边缘,但我们的治疗方案,始终得到了她的全力配合。我也相信,是“保住孩子”的信念,最终让这位准妈妈熬过了最危急的时刻。

     没有医生不想把病人治好。可是有些病人和家属就是不相信——“我是花了钱的,你必须给我治好!”“是不是因为没塞红包啊?”

     面对这些怀疑,有时真是有口难辩。医疗过程本身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医学永远是不完美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坦然面对。我一直记得自己曾经收治过的一位肝癌晚期、肿瘤破裂出血的患者。虽然经过抢救,暂时稳定了他的病情,但他已经没有康复的可能。

     病人出院那天,家属来到我办公室,眼角还残留着泪痕。家属哽咽着,一字一句地恳求我继续那令人心酸的善意谎言:“您一定告诉病人,回家要坚持服药,只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就没有大问题了……”

     我清楚地记得,当天晚上,在回家途中,我一遍又一遍在心底祈祷,祈祷能有奇迹出现,让那对情深义重的夫妻欢喜地回家!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本文参考资料:光明日报、光明网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内容合作请致电:010-65363351

     值班主任:杨小明 本期编辑:范洪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