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顶尖专家说了大实话:我们手术量、专利申请世界第一,国产器械却不是!
2018/10/3 20:50:00 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第一次坐高铁是在几十年前的慕尼黑,现在中国的高铁一点也不比日本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品牌。希望外科微创的科技研发应该像高铁一样注重技术和品质。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这样说。

     我国的一些CT、核磁+腹器等国产医疗器械至今质量不过关。医院用品与其他物品不同,比如一个质量稍差的塑料盆,过了半年碎了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是放在患者体内的假体,性命攸关。如果一个假体放在体内,过了一段时间断掉了,对病人自身造成的伤害不可想象、对于医生、医院带来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医疗器械创新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多深入临床,发掘专家的临床需求和创新技术,帮助专家的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企业和专家是珠联璧合的关系。

     不必要的重复、低质量、低水平的医疗器械生产浪费了太多精力。就像是医生做手术,我们的手术量是全球第一,但是最后拿不出数据。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做好组织,一线临床医生会有一些原发的创意,创意如何激发?形成产业化需要3~5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联盟。通过国家进行顶层设计,把医生、科研团队、有责任心的企业集合在一起,以小博大、抱团取暖。相信能够很快研发出一些中国自己的创新医疗器械。

     微创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手术方式,常规的大开口手术,比如胃癌、肠癌等最早使用的腔镜手术,需要打3~4个孔,创伤很大,患者几天都无法下地走路。现在通过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只需要2厘米的小孔就可以。原来胃镜只是检测工具,无法切除肿瘤,现在通过胃镜可以做早期的食管癌、胃癌手术,存活率高达五年以上。

     与此同时,微创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疑难病症的器械技术研究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2011年就是世界第一,2017年我们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等于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的总和,我们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占全球95%,外观设计占全球42%,商标占全球1/3,看数字很厉害,但是我们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

     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但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主要问题在于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质量总体不高,高价值专利不多。很多专利数据并不具有技术或者经济价值,一部分的专利并不能引领创新,因此数量上改变并不能代表质量的变化。中国要实现从专利数量向专利质量转化。

     医学专家和产业的科学家、工程专家结合推出相应的产品、术式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更好的普及。

     逸思医疗打造了独创的逸思智库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模式。逸思智库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把临床专家成千上万次外科手术当中产生的成果,转化为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发展的需求。通过智库,逸思医疗希望在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实现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高效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国产医疗器械高端品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