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以前,手术可能是理发师做的!知道真相后你会觉得现在太幸福!
2019/9/29 13:36:32权威科普 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你是否注意过多数理发店门口都有着红白条纹相间的广告牌?

     但你知道那代表什么吗?

     “据说红色代表血,而白色代表擦血的手帕或白布”,英国伦敦惠康图书馆研究院理查德·阿斯宾指出。

    

     图片来源: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那为什么会在理发店门口有着“血与白布”的象征?

     因为最开始,理发师也是“做手术的”!

     中世纪的英国,人们往往向神职人员寻求医疗帮助,但按照规定,神职人员不可见血,且做手术有失身份,而理发师身份低微,给人刮脸是随时出血,因此会随身携带绷带和止血带,也就成为了最佳人选,放血、拔牙、截肢等等,这些都是中世纪医疗理发师的基本工作。

    

     图片来源: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看到这里,是否觉得颠覆了自己对于手术的认知?

     而这些“颠覆”出自央视一部大型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它历时3年,辗转全球12国家取景拍摄,豆瓣评分高达9.4。

     《手术两百年》首次聚焦人类与疾病抗争,从外科厚重、充满奇迹和血泪的发展历史中,感受医者人性之光,敬畏科学进步的伟大。

     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关于手术,那些不为人知的事。

    

    活着,从靠运气到靠技术

     止血、麻醉、消毒,在今天已是手术最基本的要素。

     然而事实上,一直到十九世纪,手术一直都处于蛮荒时代——所有手术都是“三无”:无止血、无麻醉、无消毒。

     说到烙铁,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冶金业或是古代酷刑。但你知道吗?这就是早期医学中用于止血的工具。

     也就是将烧红的烙铁放在受伤流血的部位,快速使血液凝固,而这样的方式,即使能止住出血,正常的皮肤组织也会被烫伤,而且既没有麻醉也没有消毒,不仅痛感非常强烈,同时还非常容易感染。所以在那个时代,手术中活下来一半需要靠运气。

    

     图片来源: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中世纪的欧洲,法国军医安布列斯·帕雷,在看到士兵们在被救治时依旧痛苦万分,甚至昏厥或死亡,他开始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

     1552 年,他在救治一名截肢士兵时,取代烙铁,使用了自己发明的一个钳子:鸦喙钳。通过用鸦喙钳拉出血管并用缝线进行包扎,实现止血的目的,也减少了病人的疼痛。

    

     图片来源: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这位被后人尊称为“外科学之父”的医生,除了帮助士兵告别烙铁外,他还用温和的药膏代替沸油帮助士兵清理枪伤创口,甚至还为伤残军人发明了义肢、义眼和带齿轮的关节。随着后续麻醉与消毒的发展,让病人正式告别了手术的“三无时代”,外科手术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现在,一把普通的手术钳从手术台下来需要经过分类、浸泡、刷洗、烘干、上油、包装、灭菌、存储、发放等30多道程序的消毒处理,才能再次使用,其中还包括物理、生物、化学三类检测,每一步都有严格而详细的记录。

     从原始、蛮荒到严谨、精细,手术正一步步走向更高质量和更为人性,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病人活下来,而是以更少疼痛,更小创伤,更高质量地生活在世界上。

    

    攻克:从大脑到心脏

     当外科医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腹腔中进行手术后,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最脆弱、最隐蔽的器官——大脑。

     20世纪初,大脑的手术一直是禁地,由于X射线无法显示大脑的软组织,看不清病灶,导致其手术死亡率高达90%。

     有问题,就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人。

     20世纪20年代,被誉为“神经外科之父”的耶鲁大学神经外科医生哈维·库欣用大量的时间发现,大脑和肢体的反映有对应关系(左脑-右侧等),通过不停观察和针对身体反映拍照,便可确定大脑病变的位置,他确立的颅内手术诊疗方法,让脑部手术死亡率从恐怖的90%降到了8%!

    

    

     图片来源: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后来随着CT的发展、显微镜的进步,让颅腔手术进一步深入。

     如今92岁高龄的马哈茂德·加奇·亚萨基尔或许是这个世界上仍在工作的,最年长的神经外科医生了,他被称为“世界显微镜神经外科之父“,从18岁开始到如今,他已经在医院里度过了70多年,20世纪60年代,他发现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医生可以通过大脑褶皱间的缝隙、脑沟,抵达大脑中的任何部位进行手术,并将大脑损害降到最低,随后其创立了显微神经外科,如今,包括严重的脑血管动脉瘤,大脑恶性肿瘤等可怕的致命疾病,都需要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作为一直都在跳动的器官,仅仅70年前,人们还不曾在心脏上做过手术。

     心脏外科是所有外科专业分科中最晚开展的领域,19世纪末,随着外科学的不断发展,柳叶刀已经深入人体的四肢、腹腔甚至大脑,然而对于心脏,外科医生的态度则非常谨慎,在大量的手术实践中,外科手术有了两个前提:手术刀触及的器官必须静止,手术视野清晰无血,然而在心脏上动刀,与这两个前提均背道而驰。

     难以进展中,初步突破壁垒来自一位加拿大医生比奇洛,他用低温的方法暂时冷冻心脏,但最多只能持续6分钟,随后这种方法被广泛使用。

     “敲冰敲好后,摆在洗澡盆里面,看温度降到多少,然后出水,把血阻断了,麻醉医生开始报时,一分、两分、三分…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中国小儿心胸外科创始人丁文祥教授表示,作为中国最早做心脏手术的医生之一,他清晰的记得当时用低温方法打开心脏的场景。

    

     图片来源: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但由于时间有限,换来了一台台失败的手术。因此如何有充足的手术时间,成了心脏外科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后来,美国传奇医生李拉海实验了活体交叉循环,即用把手术病人和一位活人连接在一起,利用活人的心脏作为动力,共同驱动两个人的血液循环,这样病人的心脏便可暂时停止跳动。这个方法在50年代可谓是跨时代的思路。

     而现如今,从人工心肺机的发明,到介入技术的发展,再到人工心脏的直接应用,无数事实都证明,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医生要与陈旧的观念做对抗,在无数的障碍、挫折和失败面前,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坚持。

    

    未来:进步仍将继续

     医学尽管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多未攻克的地方,比如众病之王的癌症。

     医学仍在持续的探索和进步,比如人造器官、可以模拟生理反应继而模拟手术的影像模型、更智能的微创手术吻合器、帮助脊柱瘫痪的外骨骼机器人等等,而随着3D打印技术和AI技术逐步深入的应用,手术也将得到不断的进步。

     从靠运气才能存活,到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最有利工具,手术在医疗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医学工作者们也秉持着对生命的重视、尊重,对人类的关怀,而不断的突破极限,推动着医学的进步。

     而这种进步也仍然在继续,人类仍然在探索的道路上。

    

     图片来源: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就像纪录片中中国工程院郎景和院士说的,“我们可以延长生命,我们可以治疗一些病,甚至治愈一些病,但是有一条很重要,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就像一个深渊黑洞,我们不知道,我们手拿着提灯,我们照亮了一段又一段,我们最后可能认识到一个局部,还有很多的东西我们不认识,我们是求索者,医学也一样。

    

     本文编辑:张萌

     审稿主任:杨小明

     稿件意见请联系:010-65363351

     邮箱:tousu@jksb.com.cn

     参考资料:

     ① CCTV-9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大家都在看:

     70年,我们消灭了这么多种病!中国,行!

     妈妈,不用再到我梦里了... ...37岁胡歌一句话,看哭无数人!

     7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不足35岁到77岁!中国,能!

     医院,才是检验人性最真实的地方...看哭很多人!

     研究山东人22年发现:长期吃大蒜,可降低胃癌死亡率!

     改改吧!身体这7大脏器就是这样被你吃坏的!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