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们用一篇篇10万+,守护您的健康!
2022/3/9 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2021年,有难忘,有感动;有不舍,也有遗憾。

     这一年,健康,是所有人的关键词。

     健康时报努力用一篇篇10万+文章,守护健康。

     我们梳理这一年部分重点文章,希望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健康路上,一路同行。

     疫情防控:

     疫情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很重要!

    

     武汉疫情期间,健康时报记者张赫在雷神山医院ICU采访。崔萌/摄

     #5天234例!新冠疫情迅速蔓延,这个教训你千万要记住!

     从1月2号河北通报首个本土确诊病例出现,截至1月7日,5天内共报告234例新冠感染者。根据官方公布的流调信息发现,在这些病例中,不少是参加了会议、婚礼、葬礼等聚集活动后感染,还有一例确诊病例4天参加了3场婚礼。这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发布时间:2021-01-07

     阅读量:10万+

     #新冠病毒对胖子太残忍:容易感染、容易重症,连接种疫苗效果也打折扣!

     2020年10月,世界权威期刊《自然》(nature)刊发的研究指出,对于肥胖或超重的人来说,接种新冠疫苗后,身体内的抗体水平会降低并且持续时间不长。同时,多项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在感染、重症、死亡率上对肥胖人群的影响也较大!

     发布时间:2021-01-12

     阅读量:10万+

     #无症状感染者为何越来越多?防感染记住六个字很重要!

     2021年1月,吉林、黑龙江、河北三省同时暴发疫情。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感染者被检出,成为这一轮疫情比较明显的特点。不少人疑虑,为什么无症状感染者增多了?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4个途径被发现,多位专家给出解答!

     发布时间:2021-01-20

     阅读量:10万+

     #多起疫情背后的沉痛教训!张文宏紧急呼吁:这件事千万别做了!

     2021年初,河北省石家庄、北京大兴等多地疫情蔓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时间没有发现疫情。早期出现症状的患者通过简单服用退烧药、止咳药缓解症状,导致后续又密接多人,造成他人感染,进一步扩大疫情。1月2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呼吁,如果发烧,不要自行服用退烧药,一定要去发热门诊做检测!早做检测,早出结果,早做应对。

     发布时间:2021-01-23

     阅读量:10万+

     #上海这次疫情追踪后发现:凡是不好好戴口罩的人都感染了!

     1月上海再现新冠疫情,最早发现的病例是1月21日确诊的一例医院外包后勤保障人员。病毒到底是怎么传染的?在1月24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从这次还原路线和轨迹来看,凡是不好好戴口罩,不好好采取防护措施的人感染了。吴凡强调,“所以我们一直天天在念‘三件套、五还要’,只有你自己好好防护才能给自己穿上无形的防护服。”

     发布时间:2021-01-25

     阅读量:10万+

     #我国3地出现17例印度输入感染病例,我们该怎么防?

     自4月中旬以来,我国多地发现印度输入病例!4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上表示呼吁,要警惕印度变异病毒,不可掉以轻心!

     发布时间:2021-04-30

     阅读量:10万+

     #新冠变异病毒已流入国内!钟南山、张伯礼、李兰娟、张文宏最新判断来了!

     5月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披露了3例从重庆入境的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经基因组测序发现这3例确诊患者感染的病毒为在印度流行的变异病毒,推测感染可能发生在印度。面对印度新冠变异病毒的输入压力,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教授,近期在公开场合或接受媒体采访时,纷纷给出最新研判!

     发布时间:2021-05-10

     阅读量:10万+

     #疫情没有结束,这两个道理千万记好!

     5月13日,安徽省出现本土病例!根据流调结果显示,确诊病例李某某18天内到过3省5市,多次乘坐飞机高铁,并参加影楼培训,另有2名确诊病例曾与其同吃同住。别大意!疫情远没有结束!

     发布时间:2021-05-14

     阅读量:10万+

     #多名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打疫苗如同在新冠面前“裸奔”!

     2021年5月,安徽六安和辽宁沈阳同时暴发疫情。健康时报记者梳理安徽、辽宁两省卫健委官方通报信息发现,本轮疫情中,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接种新冠疫苗!面对新冠肺炎病毒,及时接种疫苗是实现群体免疫最安全、最高效、最经济的方式。

     发布时间:2021-05-16

     阅读量:10万+

    

     健康时报记者王振雅在新疆和田当地医院手术室报道中国志愿医生义诊手术情况。

     防癌科普:

     一篇篇10万+,教你远离癌症!

     #每个人生来自带“抗癌力”,不得癌也要护好它!

     国家一级演员李雪健老师曾患有鼻咽癌。在谈起和病魔做斗争的日子,并战胜癌症时,李雪健主要觉得有四点:能吃能睡,放宽心态,配合医生,配合家人。

     发布时间:2021-02-21

     阅读量:10万+

     #人人都怕癌症,但癌症也怕你:怕你做这些事!

     人人都怕癌,癌细胞也有“怕”的东西!因为癌症是一类可以预防的疾病。它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遗传、免疫和内分泌等,这些因素无法控制。而外因就包括了生活习惯,在平时生活中,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癌症!

     发布时间:2021-03-02

     阅读量:10万+

     #从胃炎到胃癌只需4步,这8个坏习惯正在毁掉你的胃!

     3月28日,中国香港知名演员廖启智因胃癌病逝,享年66岁。此前,廖启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年纪大,机器坏了,身体的确出现了不适,所以要趁早修理一下。”专家指出,从胃炎到胃癌只需4步!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胃癌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布时间:2021-03-23

     阅读量:10万+

     #肿瘤科医生:这20种表现,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种,必须马上去医院检查!

     癌症在早期会有哪些症状和体征,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肿瘤科医生列出20种常见癌症的典型表现,一旦出现这些表现,要高度重视,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发布时间:2021-08-15

     阅读量:10万+

     #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这些饮食就是加速!

     慢性炎症,在癌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日常饮食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促炎症食物”和“抗炎症食物”,通过促进或抑制体内的炎症微环境,影响某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在日常饮食中,到底哪些是“促炎”饮食?哪些是“抗炎”食物!

     发布时间:2021-08-30

     阅读量:10万+

     #运动抗癌是真的!最新研究发现:可以在身体内创造“抑癌环境”!

     2021年9月,发表在《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运动不仅能改善整体健康,还会释放出一种减缓癌细胞生长的肌细胞因子,给身体内创造一个“抑癌环境”!长期坚持运动,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体质,从而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

     发布时间:2021-10-11

     阅读量:10万+

     #收藏!医生列出了癌症患者水果“红黑榜”!

     吃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癌症患者来说,在饮食上更需要注意。就拿水果来说,有很多种类,那么,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适合吃什么水果?不适合吃什么水果?收好这份医生列出的癌症患者水果“红黑榜”。

     发布时间:2021-11-16

     阅读量:10万+

    

     2021进博会现场,3档直播+1个新闻中心入驻进博场馆,带来直播、视频、图文报道,全方位展示进博会亮点。曹子豪/摄

     饮食营养:

     健康生活,从吃好一日三餐开始!

     #张文宏:它是抵抗病毒最关键的食物!营养专家:这10种食物最优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家都在问:如何才能抵抗住病毒的侵袭?答案很简单,免疫力是关键!那么又该如何保持良好的自身免疫力?那就要提高优质蛋白食物的摄入!中国营养学会专家依据食物的两个指标,评选出排在前十名的“优质蛋白质十佳食物”!

     发布时间:2021-01-11

     阅读量:10万+

     #把吃出来的“三高”吃回去!营养专家给的降“三高”食物清单!

     日常饮食中,“三高”患者常常存在有些食物想吃不能吃、想吃不敢吃的困扰。为此,盘点了健康时报20多年来营养、中医等专家推荐的“降三高”食物,如果家里人有“三高”的,一定要看看!

     发布时间:2021-02-26

     阅读量:10万+

     #擦亮眼睛:无论什么牌子,只要包装配料表上有这几个字,都不咋地!

     市场上有些食物存在“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一不小心可能消费者就被套路了。小编提醒,这几种食物,无论什么牌子,只要包装上有这几个字,劝你别买!

     发布时间:2021-04-15

     阅读量:10万+

     #吃饭第一口吃什么,差别居然这么大!医生提醒:第一口吃不对,血糖血脂都崩溃!

     2020年,发表在《临床营养学》(Clinical Nutrition)上的一项研究用实验证明第一口吃哪种食物——蔬菜、肉类、主食,还是混着吃,对身体血糖、胰岛素、饱腹感等的影响很大!实验证明:蔬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吃饭顺序,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是最好的;如果无法法接受空口吃主食的做法,那么先吃蔬菜,然后再一口肉一口饭地吃。

     发布时间:2021-06-21

     阅读量:10万+

     #猪油渣是防癌食物还是血管“杀手”?终于有靠谱的答案了

     猪油渣存在于很多人的记忆里,在物质相对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家庭都会用肥肉来熬制烹饪用的猪油,而剩下的猪油渣往往就是一道美味的小菜。但是,猪油渣有营养吗?经常吃猪油渣能防癌?还是会堵塞血管?专家给出解答。

     发布时间:2021-08-29

     阅读量:10万+

     #主食吃太多、吃太少都影响寿命!这样吃才健康!

     在我们的传统饮食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米、面这些主食组成的。但近年来,关于主食的“口诛笔伐”越来越多,比如吃太多主食会导致肥胖、糖尿病要少吃主食等等。但不吃主食对健康真的好吗?2018年,一篇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综合研究显示:主食与寿命有明显的关联,吃太多、吃太少都不行!

     发布时间:2021-09-06

     阅读量:10万+

     #医生提醒:喝汤喝粥小心这个“要命的暗器”,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2021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马钦医生表示,“近段时间来,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红枣穿孔患者一共有5例,而且这些患者一问自己也不知道枣核是怎么进到肚子里的,完全没有感觉。”医生提示,枣核无论怎么卡,都是非常痛苦和危险的一件事情。轻者可以通过内镜取出,重者需要手术,还可能引起死亡。煮粥、熬汤一定要先去枣核!

     发布时间:2021-12-02

     阅读量:10万+

    

     武汉疫情期间,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采访出院患者。张赫/摄

     生活习惯:

     时刻提醒,很多人都没做对!

     #同样是走路,有人走出长寿,有人走废膝盖!每天怎样走最好?

     早在1992年,世卫组织就指出“走路是世界上最佳运动之一”,简单易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都可以动起来。但同样是走路!有的人越走越长寿,有的人却走出一身病!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1-12

     阅读量:10万+

     #人人都可以活到100岁,关键是你别做这6件事!尤其这两个年龄!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北京安贞医院教授洪昭光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按照生物学原理,人的寿命周期是其生长周期5~7倍,而人类的生长周期是以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的,因此正常人寿命最短是100岁。但是,很多人都是“死于无知”,因为不懂得保健知识。洪昭光教授提醒,想健康长寿,尤其别做六件事!

     发布时间:2021-01-26

     阅读量:10万+

     #你几点睡,就是什么命!

     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指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中国成年人有失眠困扰的约占38%,睡眠障碍的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然而现在做的事情都会在以后得到结果,或好或坏。睡觉关乎人的一生,你几点睡,就是什么命。

     发布时间:2021-11-08

     阅读量:10万+

     #年过60岁“断崖式”衰老?研究发现:衰老有三道坎儿!

     2019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显示,蛋白质水平虽然在一生中都是波动的,但在34、60和78岁的时候,会出现特别明显的变化。虽然没有人能青春永驻,但人体衰老也有时间表,做好6件事,让你老得慢一点!

     发布时间:2021-11-2222

     阅读量:10万+

     慢病防控:

     行动起来,教你科学防控慢病!

     #一个月急救1.3万例心脑血管病!这是血管的危险时刻!

     健康时报记者在北京市卫健委官网“120”急救信息中统计发现,2021年3月1日至4月5日一个多月时间内,北京急救中心派出的急救车用于急救的案例中,心脑血管病救治案例共计1.3万余例。春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关注天气变化,对于心脑血管不好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此外,生活中的危险时刻也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1-04-14

     阅读量:10万+

     #高血压20多年没有并发症,钟南山院士的“降压”经验就这几条!

     今年已经85岁的钟南山院士,在镜头前健步如飞,精神饱满,奋战在抗疫一线。钟南山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他已经患有高血压20多年了,并且有家族遗传史。不得不说钟南山院士是所有高血压患者的模范代表,这都源自于他的健康管理经验。

     发布时间:2021-07-06

     阅读量:10万+

     #别慌!体检出这15种毛病,有些根本不用治!

     有些人拿到体检报告,看到一些医学术语以为是很严重的问题。例如,“甲状腺结节”“肝囊肿”“乳腺增生”……其实很多疾病只是名字听起来吓人,并不需要治疗,根据医嘱定期检查即可。

     发布时间:2021-12-01

     阅读量:10万+

     再见,2021!

     你好,2022!

     更多健康知识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编辑:王楠

     审稿:杨小明

     更多精彩文章:

     最好的养生方法,医生说都是不用花钱的!

     骨科医生给所有女性的一个建议:为了膝盖,请减少长跑和负重!

     为什么出事的时候,总在厕所?

     身体这6大地方发现的息肉,一定要小心!

     这10个“养生建议”,听着合理,做着伤身,坑了不少人!

     “雷老虎”陈松勇病逝,生前酷爱喝酒!多少爱喝酒的人,最后都被酒害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