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糖尿病专家,得了糖尿病怎么治?听听这位医生的抗糖感悟!
2022/4/13 22:08:21 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得病20多年,年过70身体状态依然保持很好,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让人无不感佩。这位患者就是我国著名的内分泌专家杨文英教授。

     杨文英教授现任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在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科学贡献奖。

    

    图自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官网 然而这位糖尿病专家却同时有着另一个身份——糖尿病患者”。 2017年,杨文英教授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在四十七八岁时,她就发现自己的血糖高了,已经进入了糖友的行列。① 杨文英谈到,研究显示,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孩子生下来的发病率为40%;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孩子的发病率为60%。自己的母亲、外婆都是糖尿病患者,所以在遗传基因方面,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但在患病的20多年里,虽然从事临床、科研、带学生等繁重工作,每周“5+2”工作,但依然把自己的身体状态保持的不错。 与糖尿病斗争20多年的4点感悟 杨文英是如何做到的呢?她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糖尿病专家与糖尿病“斗争”的4点感悟。① 第一,有个好心态 糖尿病是一种很缠人的疾病。截至目前,糖尿病依然不能根治。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治疗,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终身用药,同时还要“管住嘴”。这对很多患者的精神意志提出了严峻考验。 有的患者因为疾病迁延不愈而信心动摇,甚至因此焦虑、抑郁;有的则因为饮食管理过严,而觉着生活索然寡味,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该吃吃,该喝喝”。 杨文英教授在患病后,自己一直保持很好的心态,坚持服药、坚持饮食管理,从不埋怨长期饮食调理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困扰。她反而会安慰自己,如果不是患病控制饮食,可能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大胖子了。 第二,科学用药 从确诊开始,杨文英教授就开始服药,几乎从来没有断过药。 “我有一个信念,如果今天出来没吃药,一般就不吃饭,把吃药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几天不吃药是不可能的。从单药治疗到联合用药,再到注射胰岛素,都坚持得很好。”杨文英表示,有时出差忘记带胰岛素了,她会马上在当地医院买一些胰岛素,总之一天不能停。正是因为不拒绝治疗,坚持规律用药,她的糖化血红蛋白从没有大于过7%。 至于胰岛素,有些患者担心一旦用上会出现依赖症,停不下来。杨文英说,这是不对的,“我遗传的这种糖尿病胰岛功能不是特别好,所以就果断联合胰岛素治疗,已经十几年了,使得我的精力、体力特别好。” 第三,重视防控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死于并发症。而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种,包括心脑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等。 2型糖尿病患者大约有80%会合并心脑血管高危风险,也就是说5个2型糖尿病患者就有4人合并心血管高危风险。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糖尿病全因死亡的一半左右。 杨文英教授清楚这些并发症的可怕,所以她一直很重视并发症的防控和检测,生活中坚持服药、规律饮食,这些方式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杨文英教授还会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存在的一些微小病变,并及时干预处理。 第四,适当运动 杨文英的运动时间不多,但只要一有空闲,她就会去散步。 她说,与西方国家相比,从整体上来说,国人的运动量是不足的。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现在我国的超重人群,特别是腹型肥胖者越来越多。而肥胖本身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很多肥胖者意识到了运动减肥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运动的好处和快乐,但很难坚持。杨文英强调,为了防控糖尿病,运动应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糖尿病日举行的义诊活动。金鹏摄 远离糖尿病,记住这4句话! 1. 加强锻炼,肌肉是天然降糖药 胰岛素要发挥降血糖的作用,需要“助手”的帮忙,即胰岛素受体,而这个助手存在于肌肉细胞上。 如果你长期不锻炼,随着肌肉减少,“助手”的数量减少,降糖的作用就渐渐发挥不出来,血糖就上去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2017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数据显示,锻炼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以及40%的肿瘤。人衰老的最重要原因是肌肉流失。从30岁左右开始,如果不刻意锻炼的话,肌肉将逐图片渐丢失。② 2. 想控糖,先控制好体重 体重跟腰围同时增加的话,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在2019年健康时报刊文谈到,超重和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5倍。常测体重,防止超重和肥胖可以预防38%的糖尿病发生。③ 腰围男性最好不超过85厘米,女性不超80厘米。 3. 别拿吃糠咽菜的基因吃大鱼大肉 现在人为什么越容易得糖尿病呢?还是吃出来的!国人是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 我们经历过苦日子,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学术界称之为节约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原料来吸收营养。 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了,可这个节约基因仍在开放着,营养吸收好,大家又不运动,自然人就胖了起来,问题也就多了。 我们还是要适当多吃蔬菜和瓜果,肉类需稍微节制一点。可参照这个量↓↓ 每天1斤蔬菜;每餐主食少于2两;每天的植物油控制在3汤勺;每天可吃少于4两的低糖水果;每天可吃5份蛋白质;每天食盐控制在6g以内;每天至少喝7杯水。 4. 控糖别小看了睡眠和压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在2014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⑤

     更多控糖信息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下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本文综合自:

     ①2017-05-10人民政协报《糖尿病专家得了糖尿病,怎么治?》

     ②2017-09-22 健康时报《健康是一种责任》

     ③2019-04-19 健康时报《肥胖易得糖尿病》

     ④2010-12-27 健康时报《由俭入奢更易得慢病》

     ⑤2014-08-18 健康时报《压力催生糖尿病》

     编辑:王楠

     审稿:杨小明

     更多精彩文章:

     从走路姿态能看出健康状态!这10种情况要注意了!

     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微塑料,或已遍布全身!

     有些食物是癌细胞的催化剂,有些食物能抗癌!

     春分不调理,疾病缠上你!养生记住 “四个三”,健健康康保平安!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