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应激 - 心灵的“慢性毒药”
2017/10/27 家庭医生报

    

     应激,作为人类多种重大致死性疾病的重要病因和诱因已经得到确认。 一般来说,应激分为两种,即急性和慢性。前者好理解,就是遇到突然猛烈的不良刺激,进而引起情绪波动。

    

     此时,如果人心理调节能力强,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把它消化掉。但慢性应激就没那么容易好解决,因为当事人本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就很差,往往具有忧伤人格。

     忧伤人格的形成与遗传有关,如果父母都是紧张的性格,那孩子很可能也是这样。这种人格受到后天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从小在要求严格的家庭中长大,长期体验到愤怒、冲突、沮丧、焦虑等情绪,会使得这种倾向趋于稳定,并且逐渐不受时间和情境的影响,表现为不仅感受到烦躁、紧张,无缘无故的担心,而且对自我抱有消极观念。

     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是可怕的,是多灾多难的。尤其在社会交往中,容易感觉紧张、不安全,会有意识地维持自我压抑的状态,表面上保持平静,但内心极力控制着自我表达,言谈举止很不自信,始终与人保持着心理距离。

     也就是说,慢性应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内在的,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管走到哪都如影相随,哪怕是面对夕阳,不是发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慨,而是体验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

     虽然慢性应激不如急性应激那样猛烈,但是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身疾病。所以,在平时容易无缘无故心情低落,对什么事都持消极看法的人,更要警惕慢性应激,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文/上海 副主任医师 李广智

     图/源自网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生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