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春季儿童常见的出疹性疾病
2018/4/17 8:32:10 家庭医生报

    

     1幼儿急疹

     以6月~2岁婴幼儿最常见,春秋季高发,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常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3~4天,体温39℃~40℃,精神状态良好,热退疹出或疹出热退,皮疹主要在躯干、颈部及上肢,偶可波及面部及下肢,为直径约2~3毫米的淡红色斑疹、斑丘疹、粟粒样皮疹,压之褪色,多呈散在性,部分可融合,皮疹1~2天消退,不脱屑,不留痕迹。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患儿需隔离1周,感染后可获得永久性免疫。

     2麻疹

     为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麻疹患者为最主要的传染源,以飞沫形式传染易感者,凡未患麻疹而又未接种疫苗者为易感者,以6月至5岁常见,传染性极强,易引起爆发流行。

    

     临床分为四期:

     1

     潜伏期:

     6~18天,接受过被动免疫的病例可延至21~28天。

     2

     前驱期:

     3~4天,从发热至出疹,以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呕吐、腹泻。

     3

     出疹期:

     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体温高达40℃~40.5℃,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部→颈→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继之转至暗红色,可融合成片,部分为出血性皮疹。

     4

     恢复期:

     出疹3~4天后,患儿体温下降,食欲、精神好转,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7~10天消失。

     麻疹患儿病情重,可有多种并发症,以肺炎最常见,其余为喉炎、心肌炎、脑炎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为患麻疹后的远期并发症。目前无抗麻疹病毒药物,治疗原则为加强护理、对症支持和防治并发症。

     患儿的隔离一般为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隔离至出疹后10天。麻疹属乙类传染病,接种疫苗(8月接种麻风疫苗、1岁半麻风腮疫苗、6岁麻风腮疫苗)可有效预防。

     3风疹

     为风疹病毒感染所致,冬春季多见,患者为唯一传染源,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5~9岁儿童。

    

     潜伏期14~21天,患儿多为低热,发热后半天至1天出疹,皮疹顺序为面部→躯干→四肢,1天布满全身,手掌、足底大多无疹,为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面部有疹为其特征,多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一般持续3天消退,又称“三日麻疹”。

     目前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7天。风疹属丙类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同麻疹。

     3手足口病

     为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常见传染病,多为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全年均可发病,5~7月为发病高峰,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毒经粪口途径、呼吸道、直接接触传播,患儿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发热多在38℃左右,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斑丘疹和疱疹,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征,多在1周消退。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预后好,患儿需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对症退热。少数患儿可出现神经、呼吸及循环功能受累,出现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需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

     本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无特异性预防方法,需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避免交叉感染。

     4水痘

     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多见于小儿,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全年发病,冬春季多见,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染,传染性极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4天左右,前躯期1~2天,婴幼儿症状轻微,年长儿可有低热、头痛、乏力,发热数小时至24小时开始出现皮疹,出疹顺序为发际处→躯干→面部→ 四肢,为分批出现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型、泪滴状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经过24~48小时,水疱内容物浑浊并中央凹陷,然后破溃,迅速结痂。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和头面部,四肢相对少,手掌和足底更少,病程10天。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需严密隔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伤,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抗生素软膏。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较好。

     5猩红热

     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冬春季高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3~7岁为主。

     临床分期:

     1

     潜伏期:

     2~3天,长者5~6天。

     2

     前驱期:

     发病后24小时左右出疹,出疹顺序:耳后→颈→上胸部→躯干→上肢→下肢,皮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有点状红色皮疹,高出皮面,扪之粗糙,触之似砂纸感,有痒感。面颊皮肤潮红而无皮疹,口周皮肤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

     3

     出疹期:

     订阅号授权给96,并开通上传本地图片功能,可给图片添加链接,编辑好文章后同步到微信即可

     4

     恢复期:

     3~5天皮疹颜色转暗,逐渐隐退,约1周。患者需用抗菌素,首选青霉素,疗程7~10天,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本病为乙类传染病,无有效的免疫制剂,重在控制感染的传播,早期治疗的患者需隔离1周。

     文/北京积水潭医院

     主治医师 孙慧慧

     图/源自网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生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