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炸了,河南你竟然拒绝三所“国字头”高校!
2016/6/9 走进科学

    

     来源:中原复兴社

    

     你本来可以在家门口就读名校的!大河南82万考生,家门口却仅有一所“211”,听听都觉得窝火。可是,当我知道,过去三所“国字头”高校想迁往河南,却被硬生生拒绝的时候,作为寒窗苦读十二载一心只想上名校,即便高分儿外地高校也不见得会要的河南学子们,感觉内心受到了十万点伤害!

     这三所高校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如果作为河南人,真是气得肺都要炸了!

    

     0

     1

     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说起。

     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共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建校第二年,在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中,就被列排名第四,仅在人大、北大、清华之后。

     迁出北京,其实早在文革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那时,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其中提到:“在一线的全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过去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9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国际形势愈发严峻,中科大拟定《创办“五七教育试验基地”的请示报告》到二、三线城市去。当时,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建议基地设在河南南阳,“可以到河南去看看,科学院也准备在河南。”

     也因此,在《请示报告》最终定稿时,是这样写的:“河南省南阳专区,地处三线,水电交通方便,具备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另该地学校及科研单位均少,在此建点,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使用四结合。

    

    ▲老照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通知书

     10月17日,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前往和湖北沙市联系疏散下迁地址。据时为中科大革委会常委之一的蔡有智回忆,河南组带着刘西尧给河南省领导人(刘建勋为河南省革委会主任,但实际主持工作的是革委会副主任纪登奎)的亲笔信,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

     人家中科大的人在南阳看地儿时,倒是频频示好。

     不过,都是热脸贴的冷屁股。当时南阳地方的官员是这样对人说的:“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受一所大学的能力。”

     这简直是天坑呀!坑不坑爹不知道,但真的是把无数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孩子给坑苦了!

    

     ▲老照片:旧日的南阳

     就这样,中国科技大学与河南失之交臂。

     然而,安徽的领导人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但当时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

     有意思的是,主政安徽的李德生,恰恰是河南人。

     更巧的是,当年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的建筑大师杨廷宝,竟然是南阳人,也不知道,当年他做规划时,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

     0

     2

     如果你觉得坑到此就没了,那就大错了。

     事情就是这样,没有最坑,只有更坑。

     与中科大相似的是,当年中国矿业大学想要迁往焦作,中国地质大学想要迁往平顶山,也都被官员给婉拒了。

    

    ▲如今的中国地质大学

     要知道,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就是1909年成立的焦作路况学堂。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竟也回不成?

     天理何在?

    

    ▲焦作路况学堂本身就是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

     偌大一个河南省,竟然容不得三所高校,也是醉得不要不要的。

     假如,当时三所“国字头”高校都迁入河南,那么我们今天还会天天为河南孩子怎样考上一所好大学而发愁吗?河南的孩子还会受那么多不公吗?

     答案,看看中科大在安徽招收的名额,矿大、地质大在江苏、湖北招收的分数就知道了!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回过头来审视这段历史,河南人没有一个不唏嘘、愤恨与不平的。

     下面这些是小编从网络上征集来的言论:

     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在我们河南,则是前人砍树,后人骂娘。

     如果这些高校当初建在河南,说不定河南现在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提高好多倍呢!

     当官的只顾眼前利益,没有为地方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呀!

     这就是我们河南教育为什么发展缓慢,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的原因呀!

     可怜、可悲、可叹、可笑!

     与河南的唏嘘感叹相反,合肥人看待这件事则有一丝酸酸的味道。下面这些话是《合肥晚报》上的言论:

     现在再来为这件事去埋怨谁也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历史不能重写,中科大已然在合肥蓬勃发展几十年来。

     0

     3

     有一种说法,“是机缘使得河南无缘得到中国科技大学的。”

     若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不能不说,历史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讲真,上面的一系列事实中,“人祸”的作用远远要大于偶然的因素,有木有?

     当时的官员扪心自问一下,他们真的有为河南教育的发展考虑过吗?真的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的吗?

     那些拿出当时河南缺粮做论据的小伙伴们,别总是一副河南人穷怕了的样子,好不好?

     的确,中科大搬迁河南事件,存在这样一种历史事实——河南省政府每年要拨给中国科技大学两万斤粮食。

     但偌大的河南,就算再穷,会连两万斤粮食都拿不出来?为了这么一所高水平、有望冲击世界一流的大学,甭说二两,就算从河南每个老百姓口中扣除一斤口粮又能如何?

     更何况,这种“偶合论”的本质其实是“宿命论”。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不能以史为鉴,不会反思,而是把任何事情当做上天的安排,那社会谈何发展,人类谈何进步?

     0

     4

     还有人说,是因为河南人不重视教育,目光短浅,才会拒绝高校迁入的。

     “河南错失中国科技大学的后悔只在表层、显意识里,河南的小农思维则在骨子里,不自觉的,不那么容易改掉。”

     这种说法自带Bug,那些带着深深地域歧视看问题的小伙伴们,我们来看看历史是如何啪啪啪打脸的。

     自古以来,河南人从来没有不重视教育,且不说汉、唐、宋这些时期,河南教育本来就遥遥领先。就连经济中心完全南移的明、清,河南的教育也都不差。

     据统计,明朝时期,河南籍的进士有1729人,在明朝所有省份中排到第六;清朝时,河南籍的进士也有1721人,也是排第六。

     再说民国,河南大学一度成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44年在教育部的评估中,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三名。

     尽管河南大学如今还不是985、211,但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外省知名高校里都有河南大学拆分出去的身影和基因。

     所以,你凭什么说河南人不重视教育?

     若是河南人真的对教育不感冒,那家是河南信阳的李德生为毛着急忙慌地将中国科技大学接到安徽?

     历史的真相在于,当年河南省的一把手刘建勋,二把手纪登奎,根本就不是河南人

     这是百度一个帖子里的截图,话糙理不糙,当年中科大河南考察小组的成员在回忆中也提到过,负责接待他们的河南省领导态度不够积极,让他们有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

     0

     5

     彭德怀当年在遵义会议上,对坑爹无数的王明、博古、李德说过一句话:“崽卖爷田不心疼”。

     想来这应该是大多数知晓中科大、地质大、矿大事件经过的朋友,会有和彭老总当年一样心理感受。

     历史终将诅咒那些应该被诅咒之人,一如其终将铭记值得铭记之人。

     既然这样,那就让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理性看待这一历史事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走进科学文章,只为传播真理,尽可放心转载和分享

     ☆最有价值的阅读,从体验 走进科学开始

     小编为你准备了一个精彩的视频集:《完整收藏版:1895年至今,全球电影票房总排行Top50在线观看》,感兴趣的朋友请加小编私人微信:zoujinkexue668(长按可复制)进相册查看此视频。

    

     长按以上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十几位中科院院士都关注了公众号“走进科学”(k95028),让我们一起,看破迷雾。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走进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