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好老师被好学生杀了!
2017/11/17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微信公众号

     K95028

     看破迷雾,人生就会顺利很多

     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三中的高三班主任鲍老师,在办公室被16岁的学校尖子班的尖子生罗某杰手执弹簧刀刺杀身亡。鲍老师年仅47岁,而他的女儿和凶手同为鲍老师的学生,也目睹了父亲的惨状。在鲍老师被紧急送医的过程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叫:爸爸!爸爸!爸爸!

     你们听——

     来源:走进科学(k95028)

     我们听见鲍老师的女儿一声声叫着爸爸,其声凄厉,令人断肠。

     26刀!假设一秒钟刺一刀,也是持续了半分钟的冷血杀戮!鲍老师血都流光了!

     鲍老师对这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平常关爱有加,对这个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生特别好,今年还特别为他申请了几千元助学金。

     但这个尖子生却对同学说:“我不觉得他(鲍老师)对我有多好,我对他也不了解。”

    

     就是他

    

     从凌乱的现场可以感到鲍老师拼命争扎也没逃过这个学习优秀的尖子生要他一死的决心

     无独有偶,这件弑师事件,让编者想起了2015年的一件事,案发经过惊人地相似。

    

     2015年12月4日,在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学校高中部6楼的教师办公室,老师滕昭汉同样被自己交了三年的学生小龙连捅三刀,49岁的老滕旋即倒在血泊中,没了呼吸。

     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尖子班里出了杀人犯”。而事件起因居然是因为老师不让小龙看漫画书。

     滕老师风趣、敬业,以校为家,对学生尽心尽力。学生小龙也是大家眼里的“老实人”,不善言辞,独来独往,爱看小说。

     有人记得,小龙杀了滕老师以后,面对拦着他的母亲说了一句,“我终于自由了”。但是至今也没人能说清,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孩子感到被“禁锢”。

     一名曾经在看守所见到小龙的官员说,他们当时问小龙是否想过读大学,小龙说:“想过,想读生物,这样可以制毒祸害更多的人。”

     这名被学校器重并全力培养的尖子生的话听了让人毛骨悚然!

     而最近风靡网络的杀害江歌的陈世锋,也是一名备受母校宠爱的学习尖子生。

     我们的尖子生们怎么了?

     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

     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

     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尖子生芮成钢不就是吗?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犯罪这个道路,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现在的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以为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今天看到我们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我们现在好多名校在干什么事?名校选孩子读书,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的,但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错的,选择人的教育叫“伪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为什么习总书记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我们的部分老师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育人当作我们的目的。你看,为什么当作手段了?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分数第一。

     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11、12点基本上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 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有光照、有压力它不会分泌。

     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的身体和精神就发育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如果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你看我们现在遵循这些规律了吗?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

     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 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 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他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 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我们现在做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外界,适应中考、高考。很多同学习惯了去适应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也学会了,我们学校教的主流价值反而全部忘了,所以教育必须首先要丰富内心。

     本质地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内心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最后,走进科学小编愿鲍老师、滕老师安息,希望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能唤醒我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方式的反思。

     原创编辑不易,如果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别忘了到下面点个赞,小编会再接再厉!

     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灯塔——走进科学

    

    


    

     长按以上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十几位中科院院士都关注了公众号“走进科学”(k95028),让我们一起,看破迷雾。

     走进科学文章,只为探寻真理,您的一次传播可能会照亮无数人的生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走进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