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终其一生,你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2022/1/24 20:30:00 看见心理

    

    

     接触过心理学的人,想必都不会对“欧文亚隆”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他是唯一在世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

     我最近在阅读他的自传《成为我自己》时发现,即便是世界级的心理大师,也长久地陷在与父母关系纠葛里,难以和解。

     他对父亲的一再的软弱与妥协失望至极;

     他也曾怨恨母亲,长时间与她形同陌路。

     80多岁的亚隆在自传中说:与母亲的关系,是他一生的痛。

     即使他一生治愈无数病人的伤痛,但他仍在梦中寻求母亲的认可。

     一代大师,终其一生,都跋涉在这条路上。

     在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纠葛里面,也许我们都是一样的。

    

    

     “妈妈说,是我杀了我爸爸”

     在讲亚隆的经历之前,我想问问大家:

     你听过来自父母最伤人的一句话是什么?

     在知乎和微博上,我看到许多网友的分享:

     “ ‘你怎么还不去死?’——我妈发脾气时,就会这么吼我和我姐。有时我真想顺了她的意思。”

     “ ‘穿成这样你要去勾引谁?贱人’——你无法想象,这句话是一个父亲对16岁的女儿说的,仅仅是原因她穿了一个吊带裙。”

     “ ‘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玩意?’——平凡的我,无论性别还是成绩,都未能如爸爸所愿。”

     ……

     而对亚隆来说,这句话是:

     “是你,是你杀了他。”

     这句话正是亚隆的母亲,留给14岁亚隆最深的伤口。

     当时亚隆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在房间疼得满地打滚。

     在母亲固执的观念里,如果发生了什么坏事,一定是有人做错了什么。

     因此这时,在妈妈眼里,亚隆就是那个做错事的人,就是那个 “杀人犯” 。

     小亚隆被这句话吓得瘫坐在地板上。

     这个无助的少年,认同了母亲这个权威的指责:

     这一切是由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任性和不敬,造成了父亲的疾病,家庭的动荡。

    

     (幼年的亚隆与母亲)

     从那以后,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亚隆对母亲关上心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很少说话,形同陌人。

     除此外,母亲还粗鲁、没礼貌,会在电影院乱占座,大嗓门讥讽他人,让亚隆觉得尴尬和丢脸,内心更讨厌她了。

     更糟糕的是,她还影响了亚隆对父亲的看法。

     父亲在世时,每周日上午,父子俩会边下棋,边用留声机听音乐,这是属于父子俩难得的温馨时刻。父亲高兴起来,还会跟着唱。

     不像母亲,她不笑,不快乐,很少有什么积极的想法,也从未听到过她唱歌。

     不仅如此,她还总是大声制止父亲:“够了,够了!”

     父亲当即就真的不唱了。

     亚隆说,那是他对父亲最失望的时刻。

     他多想父亲坚持自己,与母亲抗衡,但是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

     可以说,关于少年时期的记忆里,他能回忆起的几乎都是母亲负面的形象。

     正如亚隆所言:“我与母亲的关系,是我一辈子的伤痛。”

    

     好在父亲病发的那个晚上,医生及时赶到了。

     他摸了摸亚隆的头,把听诊器放在亚隆父亲胸口,让亚隆听。

     “听,它在扑通扑通跳呢,不用担心,你父亲会好起来的。”

     来自医生的抚慰,让亚隆一口气终于松下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以及温暖。

     亚隆立誓成为他这样的人,将医生给他的安慰传递给其他人。

     这股力量一直支撑着亚隆:

     他发疯似地学习,考进医学院;

     接触精神分析,精进团体治疗;

     致力于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心理学…

    

     亚隆做到了。

     今天的亚隆,成为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是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

     他的书畅销海外,拥有众多读者。他和妻子玛丽莲相伴60多年,婚姻也很幸福。

     可以说,鲜花和掌声,观众和荣誉,亲密和爱,亚隆都不缺了。

     但在一个分享会上,亚隆坦言:

     你知道,我有很多观众,很多荣誉。

     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背后没有依靠,有一点点 “残疾”。

     不管我有多成功,我的书有多畅销,我还是会有不安。

     那股不安源于什么呢?也许从亚隆的一个梦里可以窥见一二。

    

     “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当时,亚隆梦见自己快死了,躺在病床上。

     各种鬼怪和医疗设施围绕着他,陷入无边黑暗里。

     但紧接着,他一跃而起,冲出病房,闯进阳光灿烂的游乐园,他挥舞手臂,拼命喊叫:“妈妈!妈妈!”

     在被黑暗吞噬前再次大喊:

     “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亚隆醒来后,他不禁自问:

     难道我一生,都以这名可悲的妇人为主要听众?

     我一生都在追求解放和成长。

     难道我还是未摆脱母亲?

     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为此非常非常沮丧。

     看起来什么都不缺的亚隆,原来还在渴望妈妈的爱与认可。

     这个梦,发生在亚隆的母亲去世10年之后。

     他永远无法亲口问母亲: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也永远无法知道 “那位妇人” 会作何回答。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这里的 “别人” ,多半是父母。

     毕竟父母是一个孩子早期唯一的观众。

     “爸妈,我表现得怎么样?我好不好?”

     ——这也是很多人想要问父母的问题吧。

     特立独行的作家三毛就曾问过。

     “我一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父亲看到信后,深受触动,回道:“为身边有你这样的小草而骄傲。”

     三毛读后,泪流满面。

     “这句话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亲口说出来,才抹杀了我在这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自卑与心虚。”

     个性十足的导演姜文也问过。

     在节目《十三邀》里,这个获得过影帝称号和最佳导演的男人说,“我是个不自信的人。”

    

     这种心态,主要是源于他的母亲。

     姜文一直很想让母亲为自己做的事感到高兴。

     考上中戏时,激动地告诉母亲。

     而母亲只是把通知书丢在一边,说 “你看你衣服还没洗呢。”

     事业有成后,他给母亲买了房子,但母亲并没有进去住。

     直到母亲去世,他都未能如愿——得到母亲认可,让母亲为他 “高兴” 。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寻父母的认可。

     有的人得到了,有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得到。

     一辈子都在等一个回答,这听起来太被动了。

     如果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父母的承认和认可,那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一生都得不到那句话

     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母亲的关系也很疏离。

     我想不通她为何总是很严肃,很少对我笑,更不用说挽手拥抱这些亲密的触碰了。

     也想不通她为何那样悲观,内心充斥了无数不必要的担忧。尤其是意识到自己也会因她的担忧,变得敏感多疑时,内心就更懊恼,甚至愤怒了。

     长大后,我和她的关系也并没有变好,始终无法亲近起来。

     直到一回,母亲的兄弟姐妹来我们家,讲起他们小时候的事,我才知道母亲是如何长大的。

     她是没有童年的。

     作为长女,“理所当然” 地放弃自己受教育的机会,“理所当然” 地扶持弟弟妹妹,“理所当然” 地替他们挡住来自酗酒父亲的责骂。

     那时的她,也分明只是一个小孩子啊。

     以前,她是遥远的母亲,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成年人。

     听完她的过去后,她在我心中的,就变成了一个小女孩儿。

     我耿耿于怀的幼年经历因此改变了吗?没有。

     但从此,我多了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

     身处漩涡的两个人,都有无能为力的部分。

    

     如果父母无法改变,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走出那个漩涡?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这里还有2件事可以做:

     第一件事:看看父母的过去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了解父母,不等于理解或和解。你永远不用强求自己与父母达成和解。)

     亚隆说,他和父母之间,有很多东西是未完成的,有太多事情没有一起讨论过。

     偶然一天,85岁的亚隆走进了一家熟食店,店里墙上的一张照片引起亚隆的注意。

     那是一张一群逃离东欧的难民的全家福。

     他们抑郁和惊恐的样子,让亚隆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母亲20岁时就去美国讨生活,不识字的她,要不停劳作来养自己的家庭,供儿女读书,还要不断接济困难的娘家。

     或许从那时起母亲就不怎么爱笑和快乐吧。

     而父亲,在犹太屠杀中,他失去了数位亲人,这些他从未向亚隆提及过。

     父亲和母亲,身无分文,从俄罗斯移居美国,一句英语都不会说。

     在陌生的新文化中存活下来,已经不易,但他们还是努力给了亚隆“安稳”的生活。

     尤其是在教育上的投入,从不吝啬。

     父母过去生活艰难,也从未感受到过来自自己父母的爱与认可。

     相比这个,他们更需要的是面包。

     加上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心灵成长方面也很欠缺。

     再去向原本匮乏的他们索取时,当然是很难的。

     想到这些,亚隆在熟食店里掩面流泪。

     当时的亚隆很想告诉他们:

     “我知道你们经历了什么。我知道那有多么艰难。

     我知道你们为我做了什么。请原谅我曾经那么的为你们而感到羞耻。”

     了解父母的过去,就了解了自己 “来时的路” ——

     我们何以成长为这样的人?

     我们最重要的动力和渴望;我们最大的伤痛和遗憾……

     除了了解父母的过去,《超越原生家庭》中,作者罗纳德·理查森还给了几个方向:

     ① 了解整个大家族:

     整个大家族都有哪些人,发生过什么重大的变化?

     ② 发现家庭内部的运行模式:

     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和彼此在一起时是什么样的…

     了解完这些后,也会对自己在这个家庭的位置、自己的个性形成方面,有更全面客观的认知。

    

     接下来可以去做第二件事:

     带着匮乏前行,学着满足自己。

     曾经未能得到的东西,可以尝试自我满足。

     也就是所谓的 “自我关爱,自我认可” ,甚至可以大胆地 “自私” 一点。

     如果你此时还深受家庭的羁绊,那么尝试像亚隆一样,逃,逃,逃,逃到他们无法影响你的地方去,去自由地做你想做的事。

     如果你只是想要得到认可,却未得到。

     那么就带着这一部分匮乏和遗憾,继续往前,不够完整并不会阻碍你前行的脚步。

     一棵树的树干表皮遭到损坏,最终会形成一个结疤。

     那里,恰恰也是一棵树最坚硬的地方,不会影响它在风雨里向上攀升。

     ……

     亚隆一直记得,一个衣冠楚楚的男子,拿着手提箱、穿着白衬衣、戴着领带,走进父亲杂货店。

     给父亲递了一张名片,原来他是一位极有影响力的校长。

     他郑重其事地对父亲说:

     “亚隆,和其他一般孩子明显不同,他很有发展潜力,将来对社会定有杰出贡献。

     但前提是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希望你送他去最好的学校,我会推荐并尽全力为他争取奖学金。”

     渴望被拯救被赏识的亚隆,等啊等,等了很久,那位校长却迟迟没有来到他的生活。

     原来,那只是小亚隆的白日梦而已。

     但今天的亚隆,的的确确成长为他自己梦中的样子—— “对社会定有杰出贡献” 。

     在弱小的时候,他得不到父母(重要客体)的支持。

     于是通过做白日梦,为自己创造了一个 “拯救者” 来赏识、引导、支撑自己。

     殊不知,这个拯救亚隆的人,不是校长,不是父母,不是他人——而是他自己啊。

     这一点,希望我们也能一样。

     愿你在受伤时,能听到内在自救的声音,找到内心自救的力量。

     共勉。

    

     作者:朗门,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直播预告?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体验让我们变得敏感、多疑、幸福感低如何不被各种负面情绪裹挟?

     长按识别二维码?咨询师用3个真实案例教你走出抑郁情绪

     加好友,进群交流学习免费获得直播重点知识整理

    

     一 键 预 约 直 播

     01.26(本周三),晚18:00-19:00

     无门槛抽奖+?连麦互动等你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见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