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后,孩子们去哪儿?#新闻心解#
2013/12/20 19:51:45 中国科普博览

     【新闻心解为中国科普博览与中科院心理所合作创办的特色图文专栏,我们力图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社会热点,透视生活万象。】

     《爸爸去哪儿》后,孩子们去哪儿?

     新闻事件

     随着《爸爸去哪儿》持续热播,不仅5位星爸身价倍增,5位小朋友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童星。蜂拥而至的广告电影邀约,似乎再一次证明了“出名要趁早”。因此,在节目接近尾声之际,网友纷纷开始关注家长们是否会趁机让孩子进入娱乐圈,但几位星爸星妈却明确表示要让孩子们与娱乐圈保持距离。

     心理解读

     “出名要趁早,出道更要趁早”似乎已成为娱乐圈的隐性标准,年少成名为家庭带来的收益让家长们趋之若鹜,甚至不惜重金博孩子出镜。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大家似乎都忘了孩子还在成长中,需要更宽松自在的空间。庆幸的是,节目中的爸爸们并不愿让孩子更多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也许正是因为身为明星,他们深知娱乐圈这水,太深。

     那么,他们的顾虑和担忧有必要吗?出名早是否就不利于孩子成长呢?如果已经是童星了,怎么破?

     成也童星,败也童星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速、变化最巨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决定孩子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成名后的孩子们,面临着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无疑给本就巨变的成长加重了笔画。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即一种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且连贯的知觉。自我认同感在多种选择中形成,包括职业、宗教、价值观和道德观等等。埃里克森用认同感危机来描述当这些青春期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

     自我认同感的形成,有助于个体体验到自我价值和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形成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而童星们面对的社会期望的自我、现实中的自我,以及想成为的自我产生分歧时,自我定位就会混乱,进而陷入认同感危机。

     无论成名在幼儿期还是儿童期,都无可避免的要经历青春期中成长的烦恼。而成为童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无限放大,所面临的压力和考验也被无限放大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促进,但若无法承受个中压力,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哈利波特的主演丹尼尔成名后,在成长中不断爆出酗酒嗑药等负面新闻就说明了这一点。

     圈内水太深,入行需谨慎

     保罗·大卫提出的路径依赖定律表明,人类社会中的任何变迁,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样,一旦进入某种路径后,会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而生活中人们做事也像路径依赖一样,无论做出的选择是好还是坏,一旦做出某方面的选择后,便会产生一种不放弃的惯性,一直持续到最后。这就是“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现在的选择决定未来”。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定下那个角色,你绝大多数的时候便会按照这个角色登上人生的大舞台,并一直演下去。最初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也促成了千差万别的结局。所以面对童星这一选择,在最开始时要慎重。

     若已经成为童星,想要正常的成长已经不可能。这时,家长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导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保证孩子在这个多彩的舞台上不至于迷失自己。这一点可以跟几位爸爸学学。林志颖在Kimi过于看重输赢时,教导他克服困难完成比赛才是对的,输赢并不重要;王岳伦赞赏王诗龄的善于沟通和表达,却也坚决不允许她刁蛮任性;田亮耐心教导Cindy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张亮身体力行地教导天天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石头淘气任性时,郭涛也不再严厉,开始用爱和耐心来讲道理。

     了解更多

     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第八版)[M]. 邹泓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428-453

     David G. Myers:社会心理学(第八版)[M]. 张志勇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8-59

     ================

     欢迎关注中国科普博览微信号,搜索“中国科普博览”即可找到我们。科普,我们一直在路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