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爱”——用慈心禅反哺母亲
2015/5/13 16:59:34 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语本文来源于新闻心解,新闻心解为中国科普博览与中科院心理所合作创办的特色图文专栏,我们力图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社会热点,透视生活万象。

     新闻事件:

     5月10日母亲节之时,百度发起了网络投票:“母亲节,你会对妈妈说我爱你吗?”正方说爱要大声说出来,今天的一句“我爱你”胜过千言万语;而反方觉得其实爱要用行动来表示,平时多关心妈妈才是正道,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了支持。同时,搜狐新闻也推出要在日常多跟妈妈说的六句话:“我爱你”、“我回来了”、“我来!”、“您辛苦了”、“我陪您聊会”、“我想你”。那么,如何让你的爱不停留在节日,而是灌注到日常生活的行动里呢?

     心理解读:

     在平常,我们总会忘记关照母亲,部分人还有可能与母亲之间有未解开的心理疙瘩,尚不能从心底表达对母亲的爱。无论是哪种情况,“慈心禅”能够帮你将无条件的祝福给予母亲。

     在真正介绍“慈心禅”之前,我想先带你看清楚一个事实——对于母亲来说,养孩子是个赔本的买卖。一项对世界97个国家,代表了90%世界人口的研究显示,与常识相反,那些选择不要孩子的人反而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对生活更满意。而且与男性相比,养孩子对女性的消极影响要大的多,包括,情绪成本:天知道养大一个孩子让母亲担忧了多少次,崩溃了有几回;婚姻成本:减少了夫妻二人独处的时间,可能引发更多的分歧和争吵;机会成本:家庭妇女的比重仍远远超过家庭妇男!不过,我们都知道另一个事实——她们愿意做这个所谓赔本的买卖。

     所以我们愿意用“伟大”这个词讴歌母爱,因为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而我们下面要了解的“慈心禅”正是能够帮助我们将这种“无条件的爱”反哺给母亲,甚至传递给所有人。

     近年来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慈心禅”这种在佛教有重要地位的禅修方式。“慈”是一种善意和友善的态度,即对别人的祝福,有两方面的内涵:一、对一切众生的无条件与无差别的善意,即这种善意不受亲疏分别或利益关系的影响;二、慈心的远敌是嗔恨,近敌是爱。慈心禅有助于我们止息愤怒和憎恨。研究发现慈心禅能够增强感受他人痛苦的脑区活动,使人更能感同身受他人的处境,并且对他人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从而化解对他人的嗔恨。那为什么又说慈心的近敌是爱呢?因为慈心的特点是无条件、不求回报,且不强求对方幸福。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意味着期待,比如希望得到对方的回报或回应,期望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期待对方接受自己给予的祝福等。

     慈心禅虽源自佛教,但并不要求你有宗教信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无关宗教的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训练。 那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首先让自己处于舒适的姿态,可以尝试先唤起自己的愉快情绪,以为祝福做好准备;然后想象所要修习慈心的对象,从四个方面向该对象散播慈爱:

     (1)祝其没有仇敌:

     (2)祝其没有痛苦;

     (3)祝其没有疾病;

     (4)祝其拥有自己的快乐。

     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祝福语言,但核心思想包括上面四点。另外,祝福对象的选择会按照练习水平的提升而变化,通常的顺序是:

     (1)祝福自己;

     (2)祝福喜爱的人;

     (3)祝福中性的,即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

     (4)祝福自己讨厌的人;

     (5)同时而平等地祝福自己、喜爱的人、中性的人和讨厌的人;

     (6)祝福所有人或一切众生。

     总的来说,基本遵循由己及人,从易到难,从特定个体到一切众生的趋势,对某类人能熟练唤起慈心后再开始对下一类人的祝福。

     我们用慈心禅祝福母亲,总的来说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放下对母亲怨恨、要求、期待,无条件的爱她。二、每日的慈心禅提醒我们要时时关照母亲,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随着慈心禅练习的进行,我们的行动也会潜移默化发生变化,不用只在母亲节才想起来要爱她。最后一点是慈心禅的对象可以是母亲,又远远不止母亲。所谓结草衔环,乌鸦反哺,这种用母亲哺育我们的方式“哺育”别人,包括一切“众生”,也许是对母爱的最好注解。

     (熊朋迪,祝卓宏)

     新闻来源:母亲节:让爱在温馨中绽放http://news.sohu.com/s2010/mama/

     了解更多:

     曾祥龙,刘双阳,刘翔平. 慈心禅在心理学视角下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21(8):1466–1472.

     Thomas Hansen. Parenthood and Happiness: a Review of Folk Theories Versus Empirical Evidenc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2) 108:29–64.

     欢迎关注中国科普博览微信号,搜索“中国科普博览”即可找到我们。科普,我们一直在路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