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大冒险,亚马逊的神奇旅行
2016/5/18 16:59:30 中国科普博览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

     “看天下美景、追可爱动物、探神奇风情……就是我的天职”。刘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对博物学有着天然的热爱,作为《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博物》杂志的内容总监,刘莹活跃于科学传播第一线,在工作之余,曾参与英国科学家在亚马逊丛林的科研工作,游历、考察过南美洲、南极洲等地,出版了《自然之美》、《南美洲》等著作,还创办了“博物课堂”系列活动。

     可能一说起科普,很多人想到的是一个科学家老爷爷穿着白大褂,像爱因斯坦那样,给小朋友讲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专业科普工作者,虽然科学家也会做一些科普工作,但是科学家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做自己的研究,做报告,我们科普工作者更多的是像博物馆的工作、科普类杂志的媒体工作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刘莹 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第六期

     其实科普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觉得科普好像都讲给小朋友听的,成年人可能感觉每天我工作很累了,我不需要学知识了,其实科普无处不在的。

     比如我现在放的这两组花。现在春暖花开了,这两种花都在开放,这是北京特别常见的两种花,左边叫棣棠,它在中国古代也叫棠棣,这种花是咱们中国原产的花卉,在诗经里面就有:“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讲的是兄弟之间的感情,我们下次看到这种花,就能想到这是我国原产的植物,两千多年前就有诗歌传诵它。

     右边这种花也非常常见,花期特别长,现在开始开了。我们看到一种植物或者是动物的时候,经常会想: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右边这种花叫黄刺玫,这种花本身是不能吃的,能提取精油,结的果子可以吃,但不是特别好吃,可以用来做果酱。我们经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我工作中更多的感觉是:知识就是乐趣,因为科普工作中你能发现好多乐趣,除了吟诗,除了告诉大家怎么做果酱之外,还有非常多有意思的地方。

     对于我来讲,我自己最感兴趣工作的就是跟科学家同行,去参加他们科考。这张照片不是发大水,这是我跟两位巴西科学家在亚马逊地区参加他们的科考工作。

    

     我从小喜欢动物,植物,看过很多野生动物纪录片,一提到亚马逊,就想起到处都是野生动物,美洲虎、大鳄鱼什么的。但是实际真正到了亚马逊丛林参与了科学家考察工作,我才发现亚马逊丛林跟我想象中有些一样,有些地方则非常不同。比如我们刚才说了,亚马逊丛林有好多猛兽,实际上在丛林里面看到这种野生动物的概率不是特别高,尤其是大型猛兽,它们一般藏在丛林深处,能见到它们机会不多。

     但是亚马逊丛林又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非常不一样。比如,为什么这张照片大家看像发大水?亚马逊河有一个特点,叫水淹森林。大家知道河流有丰水期,有枯水期,咱们中国大部分时间夏天雨水特别多,是丰水期。

     亚马逊河因为处于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比较炎热,但是它分为旱季和雨季。一到雨季水涨的很高,旱季的时候水位落的很低,旱季和雨季最大的水位可以相差20米。大家想想我们这个教室是5层,如果在枯水期的时候,河流在外面广场地面那么高,到了丰水期,水量涨到5层楼这么高。

     我拍这张照片是雨季的时候,我去的这个地区,是巴西保的一个护区,那个地方水位差没有那么高,有5米左右。我们每天工作就是划着小船到森林里面去,跟科学家一起研究这里面一种猴子。这种猴子在树林里生活,可以在树上移动,从一只树枝跳到另外树枝。树枝下面就是水面,这个水面对它来讲更安全,因为地面的猛兽没法爬上树袭击它,它们愿意在水淹的丛林上面活动。

     大家看看我们日常工作,在这个照片里面,后面拿着相机的科学家,叫做布鲁娜,是一个巴西女科学家,我就是跟她一起考察的。前面这个人是当地村民,他来负责我们一些日常生活,帮我们划小船,我们日常就是划着这个小船到森林里面找那种猴子。

    

     我们去的时候是丰水期。水面非常平静,非常漂亮,倒映着蓝天。我刚才说了水会涨起来5米多,所以有的时候水下能看到树丛,因为5米已经挺高的,两三层楼高,所以在划船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在树林上面划。水下是树梢,树枝,有的时候树叶很大,你还能看到小鱼在叶片上休息,所以那种感觉特别神奇,尤其像这种风平浪静的时候,划着小船,船底是树林、树枝,有时候树枝还会刮到船底发出“唰唰”的响声,你会发现小鱼就在你的脚下游泳,给人感觉很梦幻,感觉在半空中悬浮,像在天空之境一样,非常非常有意思。

     如果深入到森林里面是什么样子呢?有时候我们会深入到森林里,非常深的地方,好几公里远。到树林深处,水几乎不流动,颜色非常深,看不到水里,能见度很低——因为河水溶解了腐殖质,是不透明的。

     有的时候能碰到一些非常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到森林深处的时候,非常安静,只有偶尔有鸟鸣,突然听到“噗噗”声音,大家猜猜这是什么东西?这是亚马逊河豚的呼吸声,亚马逊河豚是哺乳动物,需要到水面上呼吸,我们知道鲸鱼到海面上呼吸,喷出水柱,亚马逊河豚也是,但是它体积比较小,没有喷出水柱,但是能够听到这种声音。

     在树林之间穿行,有的时候树枝很密集,需要前面有人拿着砍刀劈开我们才能行进。

     在特别深的地方,我们发现亚河豚一直尾随我们。我们的小船在前面走,它一直追着我们。我们当时考察队有两个科学家,一位研究猴子,另外一位研究海豚类的。我问他,为什么亚河豚会到森林这么深的地方来?他说亚河豚是好奇心非常强的动物,它在森林里面看到奇怪的小船,属于异类,它也想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也许有人不相信,但确实这样的。

     我们把船停下来,“梆梆梆”地敲船帮,这只亚河豚会游过来,它发出的声音越来越近,它离我们近了以后不发出声音了,水透明度很差,所以我们看不到它,可是我们可以看到气泡,围着我们的小船有一圈气泡,所以可以知道它围着我们的小船绕了一圈——它其实就是过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开阔水面,我们也遇到过亚河豚,它们两三只一群,在一起捕猎,它们在水里非常高兴的游泳。它们体颜色比较浅,有的是浅灰色,有的是发粉的颜色,但是在河水里面看起来金黄色的,能看到它们金黄色的身影,真的有一种神话的感觉。亚马逊当地土著人也有这种传说,它们认为亚河豚在月圆之夜会变成美男子上岸,找年轻姑娘谈恋爱。如果有女孩生了一个孩子找不到父亲,他们就说是亚河豚的孩子。

     这也是想改变一下大家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这位我一起考察的科学家,我们很多人觉得一说到科学家,就想到是很严肃的形象。实际科学家也是人,而且他们也有很多生活情趣,而且我认识的科学家,很多都是非常享受野外考察生活的,这是我们考察途中,去往森林考察的时候,布鲁娜换上泳装,晒晒太阳,我们看到下面就是水面,倒映着蓝天,非常非常的美。

    

     除了跟科学家一起工作以外,我作为科普工作者,还有很多见证自然奇趣的地方。比如这个是一座火山,活火山。

    

     我本身学地理的,对自然地理风貌非常有兴趣。我们中国虽然有火山,都不是太活跃。我曾有机会到智利亲自接近一座活火山。智利普岗有一座火山,大概2800多米,不是特别高,它是一座活火山,现在处于相对稳定的地方。虽然是活火山,但没有危险,所以它开发旅游。

     我当时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要爬一下爬。这张是我登山的过程,非常非常痛苦的,因为我属于体力不是特别好的,尤其还是在雪地上面走,大概爬了四五个小时。爬的时候,会有一种错觉,你觉得自己在大平原上走,因为你在这个地方都是平的,所以会有点失去参照物的感觉,会觉得自己走在一个大平原上,但是实际上是在爬坡。

     最后我终于爬到火山口,我非常想知道一个活火山的火山口是什么样子。这是火山口的照片,下面还有一点雪,但是因为火山冒起来热气,所以火山口边缘地方雪比较少的,而且火山冒出来的灰有点黑点。我走到火山口边上,往里看,因为这个火山口面积非常巨大的,不可能像站在楼的边缘看到下面什么样,只能看到这个什么样,大家能看到吗,远处还有几个人走。

    

     我看的时候突然就出现了一个情况,什么情况呢?火山突然冒出了一股热气,这个热气不像是说我们所想象的冒浓浓黑烟,有一点烟,但是还是透明的,能感觉到它的温度,能闻到它的气味,突然一下感觉被这种热气包围了,非常的呛,如果你把封了一宿的炉子打开,然后把头扎进去,就是那种感觉。

     一下被热气包围,而且非常呛,我当时感觉没有氧气,这种感觉特别奇怪,因为你能够呼吸,但是你吸进去都是热的,充满煤烟味的这种毒气,使劲吸气,咳嗽,可是你咳嗽了以后你觉得完全窒息了,没有氧气又使劲吸,简直是恶性循环,当时我拼命的咳嗽,被我们的导游发现,他一把把我拉过来,因为这非常危险的。

     火山除了岩浆流出来,它的毒气也是火山非常大的危害之一,火山造成死亡事件里面,除了被岩浆摧毁外,有很多人被毒气熏死的。它的毒气里面,含有一氧化碳等等,因为面积非常大,你无处躲,无处藏,你吸进去都是毒气,一点氧气没有,那个过程非常非常的痛苦,当然这个痛苦过程我也会写进文章里,告诉大家。如果大家对火山有兴趣,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因为只有自己体验了,你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也是我们参与见证的自然天象现象,是2009年发生的日全食。今年3月份也发生了日全食,但是在印尼才能看到。

     日食对于很多人来讲不会特别关注。因为在我们北京基本都是日偏食,太阳挡住一点,所以影响不大,但是真正的日全食是不一样的。左边这张就是我们拍的日全食的照片,这是湖北荆州,当时天色一下暗了下来。明显天空变得很暗,然后天上看到星星,温度一下明显感觉到降低。

    

     最有意思的是,大家可以看看右边的照片,如果我不解释,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普通的光影照片,这个光影,平常我们看到地上树的光斑都是小圆斑,但是这张照片全都是月亮型的小斑,为什么会是月亮型的?这是发生日全食的时候,太阳露出一点发生的现象。我们大家学过小孔成像的原理。太阳被月亮挡住,稍微透出一点时,太阳就像一个月牙形状,透过树叶的空隙,变成了一个小孔,它照在地上就变成了小孔成像,我们看到月亮光斑其实就是当时太阳的样子,所以非常有意思。如果有机会,大家看日全食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说了很多,有人就会问,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科普工作者?像前面两位是科学家,她们可以做科普工作者,不是科学家怎么走向科普工作岗位呢?

     我应该从高中说起。我不是从小特别有明确志向的人,高三时候面临高考报什么专业,当时我父亲想让我学图书馆专业,母亲想让我学会计,是希望以后工作能够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在办公室里,觉得文职工作更适合女孩子。

     我是属于从小很乖乖的,学习不错,但是心里很向往野外,从小喜欢看动物世界,所以我偷偷填报了地理系,后来就读于北师大地理系,学了四年。地理系的知识面非常广,是一个很基础的学科,学的知识面很广,对口工作非常少,大学毕业到大四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好做什么工作,我同学里很多当了地理老师。

     当时在图书馆看《地理知识》杂志,我觉得里面介绍的非常好,是中科院地理所办的杂志,我就翻了《地理知识》上面编辑部的电话,非常荣幸地进入了《地理知识》编辑部。当我在那里实习的时候,正好赶上《地理知识》改版,可能大家不太清楚,但是我说了改完的名字,大家就知道了——《中国国家地理》。我在中国国家地理工作了几年之后,赶上我们杂志要创刊《博物》,是作为《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是专门给年轻人看的科普杂志,我调到了《博物》工作,现在在《博物》工作十几年了,感触非常多,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就在上周,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有一个读者问我一件事儿,说:“我在你们杂志上有一期看到“宝石自己造”,讲的是说你亲自去一个小山村里,挖宝石,自己打磨”。他说觉得那期杂志特别有意思,想问问我说具体位置在哪儿,说到底在河北哪个村子,能不能挖到宝石,能自己挖吗?我发现那个杂志2006年的,今年是2016年,这已经是十年前的杂志了。我当时真的很震惊,没想到那个时候做的一个内容,到现在还有读者记住,而且他说他孩子挺小的,他想带孩子去玩。我想也许十年前的时候他的孩子不知道有没有出生,因为很多杂志大家都是看了以后就抛弃了,我们这个杂志能够影响这么长时间还有人记得,我非常感动的。

     还有一个,现在这个是我们博物杂志官方微博,我们微博叫做微博杂志,风格非常有意思。我们这个运营微博的同事,他小的时候就是我们《博物》的读者,他当时上中学,很喜欢昆虫,喜欢动物,当时跟我们杂志编辑有过一些交往,我们经常聊,当时觉得是一个小孩,是一个初中生,到了大学毕业,他来负责我们的微博运营,当时他接手的时候我们微博粉丝量两万多,现在三百多万。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事情就是这些,我非常喜欢我自己的科普工作,然后也希望大家,尤其现在的学生,如果你们对科学有兴趣,还没有特别立志做科学家的话,非常欢迎你们进入科普行业。谢谢大家!

     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获取更多信息(http://self.org.cn/)。本期视频也将陆续在中国科普博览上推出,敬请关注。更多合作与SELF工作组self@cnic.cn联系。

     欢迎大家向博览君推荐文章哦!~

     “转载文章”、“意见反馈”或“合作事宜”请发邮件给mobile@cnic.cn!

     请扫码关注中国科普博览微信号

     (ID:kepubolan)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