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科学家?从“一般”大学到中科院博士后的逆袭
2017/8/15 17:05:07 中国科普博览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科普博览”

    

     作者:秦逸人博士

     (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读初中的时候,我英语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时常给我们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把后面的四个大字挂在黑板上方的前墙上。

     那时候这位老师很看中我,故我的英语是各科当中学的最好的。

     后来读高中,除了英语好,我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尽管那时候生物还不是高考课,但是在我们学校开展的全校生物学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

     1998年参加高考,我仅考了一个一般的本科院校。我哥哥的意思是让我复读考个重点大学,本来就是理科生,数理化也好,被录取的大学和专业文科生都能上,理科生读就太亏。

     而我父亲说:“我年纪大了,好歹是个本科,不仅是我们祖上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我们祖传的专业,读出来子承父业,多好的事情啊”。

     当时幼稚而又懵懂的我,还是听了父亲的话。后来呢,我长这么大最为后悔的事情便在于此。

    

     读大学的前几年我浑浑噩噩、滥竽充数,大多数时间在睡懒觉和自卑中(因为高中时期成绩比我差的好多同学复读后上的大学都比我好)度过,不仅成绩倒数,且连挂2门必修课(一门是组织学与胚胎学,一门是马克思哲学原理)。

     到了大四,我想改变自己,因为这个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就业去向最好县中医院(还得走后门)或者乡镇卫生院,我父亲就在我们乡镇开诊所,我读了一场大学,如果再回到我们乡镇卫生院工作,岂不是和不上学跟着我父亲干一样吗?

     大四和大五我着手考研,异常地勤奋和吃苦,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到了上海一所大学读研究生,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本省到外地。

     读硕士的3年,我很勤奋且在思考将来人生规划的问题,我马上觉得我学的专业是个死角,因为属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培养我,但专业又为中西医结合基础,本来我对生物学尤其细胞生物学和胚胎学很感兴趣,这个专业让我处在狭缝当中,中不中西不西。

     到了研二的时候,我痛下决心要考出去学我喜欢的专业。

     2005年有一篇文章直接影响了我,那便是韩国科学家Woo Suk Hwang(Lee et al,2005)关于克隆狗的报道,那时候我最为迷恋的便是Nuclear transfer技术,当时我的目标是将来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接下来便是考博选导师,很自然的,许多大学实验室一听我本科和专业根本不要我,于是我选择了东北的一所医科大学,非常感激这个导师当时没有嫌弃我的出身,就读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博士(很巧的是该专业也是我大学被挂下的一门课程)。

     读博3年,是我最为刻苦和勤奋的时期。最吃苦的时候,睡在实验室凌晨3点钟起来做实验,白天照样工作,持续到晚上9点多睡觉。有时候能连续1周时间,那时候身体特棒,一点都不觉得累。

     另外,我自己买了1台喷墨打印机,每天除了做实验便打印几十篇国际一流文献去阅读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Nuclear transfer的文献,我找出了一个新的思路,相关数据我整理写了一篇中文综述,发表在了中科院生化所主办的《细胞生物学杂志》上(秦逸人等,2008),虽是一篇中文综述,但我觉得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思路新颖,能够提出一些在Nuclear transfer研究方面新的观点。

     读博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支持非常大,可能是觉得当初没有支持我复读考好的大学的缘故吧,那时候父亲额外补助3万元支持我去买国际公认的F1代小鼠做实验。

     就在那种情况下,用了不到3年时间,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研究内容主要为第一次用脂肪来源细胞获得克隆胚胎(Qin et al.,2009)。

     博士毕业在即,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水平还需要更进一步提高,于是我选择了在中科院某所做博士后。

     在做博后的3年,不仅继续研究我博士期间的课题-这次是获得了脂肪来源的克隆小鼠(Qin et al.,2013,JMCB封面文章)和核移植胚胎干细胞(Qin et al.,2015),而且也做了些拓展,探讨了高效获得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及其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分子机制(Qin et al.2014)。

     博后出站,到交大当了3年的基层青教,老板是个千人(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对我的学术成长和帮助很大,在那里学习到了许多,最主要的是科研思路的提升,最大收获是写出了我的第一篇英文Review,这篇文章是在我阅读了300多篇国际一流文献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最后在参考文献里面应用了196篇,系统的讲述了Patient-Derived Stem Cell Research for Monogenic Disorders,在2016年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Stem cells杂志上(Qin et al,2016)。

     按照这个Review的思路,我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交大做完青教,我又回到中科院做研究。一路走来,觉得尽管我出身不好,当初基础差,但是我一直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进取,古人云“勤能补拙”,虽然现在还没有成才,但是我的梦想还在继续。

     故我始终认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算出身好的人,读了名校后来不思进取,也会倒退(不可否认在著名科学家队伍里出身好的人占据大多数)。

     而对于我们这些出身不好又想做科研的人,虽然不能像出身好的人那样成功来的迅速(因为出身好读研读博做博后的平台就高,能够站在牛人的肩膀上出成果),但只要努力也会有所收获(成为著名科学家的还是不少)。

     如果破罐子破摔,那肯定会越来越差,永远会被人嘲笑和歧视。

    

     参考文献:

     Lee BC,Kim MK,Jang G,Oh HJ,Yuda F,Kim HJ,Hossein MS,Kim JJ,Kang SK,SchattenG,Hwang WS.Dogs cloned from adult somatic cells.Nature.2005 Aug4;436(7051):641.

     秦逸人等,干细胞核移植效率及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细胞生物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8,30:6-10

     Qin Yiren et al.Chromosomal instability of murine adipose tissue-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long-term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loned embryos.Cloning Stem Cells.2009;11(3):445-52

     Qin Yiren et al.Mice cloned from white adipose tissue-derived cells.J Mol Cell Biol.2013;5(5):348-350.(封面文章)

     Qin Yiren et al.Gener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from Mouse Adipose-tissueDerived Cells via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Cell Cycle.2015;14(8):1282-90.

     Qin Yiren et al.The Adipose-Derived Lineage-Negative Cells are Enrich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Promote Limb Ischemia Recovery in Mice.Stem Cells Dev.2014 Feb 15;23(4):363-71.

     Qin Yiren et al.Concise Reviews:Patient-Derived Stem Cell Research for Monogenic Disorders.Stem Cells.2016 Jan;34(1):44-54.

    

    

     近期热门

     你的朋友圈为什么总有谣言?

     杂交水稻与转基因食品有没有本质区别?

     看完地球历史 感到自己对力量一无所知

     地震局的震情分析到底说了什么?

     让你失望了,地震云并不存在

     【净化朋友圈】国产食盐“添加剂”堪比砒霜?

     【科妞有答案】人为什么会失眠?

     不要和理科生拼段子,文科生可能会输……

     中国自杀率是西方国家3倍 抑郁症占比最大

     我们怎么知道宇宙中存在暗物质与暗能量?

     更

     多

     精

     彩

     走过18年

     我们为科学代言

     欢迎关注

     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