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短短一句话,浓缩了他们最好的青春
2021/5/4 11:42:38 中国科普博览

    

     下可深海探测,有“奋斗者号”万米记录;上能宇宙遨游,有“天和”核心舱震撼升空。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义无反顾的奔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阅,他们青春的篇章。

     谈起“两弹一星”、“导弹之父”,我们的脑海里总是下意识地浮现出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者形象,却忘记他们也是从青葱岁月一点一点迈着步子而来的。

     Part.1

     一心为国:“娃娃博士”邓稼先

    

     邓稼先,1950年8月20日摄于美国普渡大学

     图源:https://china.caixin.com/2016-11-06/101004540.html

     青春的他说:

     “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出生在高知家庭的邓稼先,从小就受父亲只享“松风水月”的恬淡风情的影响。

     离开北平准备前往美国留学之际,他对好友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刚到美国时,邓稼先还很不适应。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他每顿只吃几个面包和一点香肠。在家时,他有时能一口气吃下80个饺子,因此他只能刻苦进取,以科科85分以上的优异成绩拿到奖学金,来解决伙食不足的问题。

     在普渡大学时期,他认真研究博士课题《氘核的光致蜕变》。仅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位只有26岁的“娃娃博士”,在取得学位刚满9天时,就决心离开异国,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邓稼先一心致力于对中国原子核理论进行研究。有一次,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Part.2

     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万婴之母”林巧稚

    

     林巧稚年轻时

     图源:搜狐网

     青春的她说:

     “我唯一的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她没有自己的孩子,却被誉为“万婴之母”。她用一双平凡的手,迎接过5万多个小生命的来到。她,就是林巧稚。

    

     写于1946年,林巧稚大夫在北平中央医院坐诊时期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林巧稚毕业后留校任职,聘书规定聘任期间不得结婚,她就说:“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不结婚。”

     林巧稚的从容成就了她在医学上越走越远的决心。参加协和医院考试时,同行同学中暑晕倒,她立即中断考试,和另一学生一起将同学抬到阴凉处休息,耽误了考试时间。林巧稚沉稳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和流利的英语表达被考官看在眼里,最终破格录取她入学学习。

     在林巧稚还是助理医师的时候,一天深夜,一名妇女突然子宫破裂,流血不止,林巧稚临时接过科室主任为病人动手术的任务,这是她第一次上手术台。手术成功了,她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提前三个月从助理医生提升到了住院医生。

     协和妇产科主任惠特克曾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

     正是为了向“妇女不能持刀”的陈腐观念挑战,林巧稚留在了妇产科。在那儿一干,就是一辈子。

     Part.3

     为锻造国之重器隐姓埋名28年:“原子弹”之父王淦昌

    

     图源:搜狐网

     青春的他说:

     “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是中国核科学家、中国核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33年在德国学有所成的王淦昌准备回国,一批科学家劝他留下,而他却说:“我是中国人,来德求学,为的就是报效祖国。”

     1956年,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前往苏联进行基本粒子的研究。实验期间,他带领的物理小组率先发现了一种反西格马负超子,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而却因中苏关系破裂,使这一原本可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物理学研究无人领衔。

     王淦昌回国后接到了党中央向他传达的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

     王淦昌毫不迟疑化身“王京”,并强调“我愿意以身许国”。这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他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再露面,要放弃“王淦昌”这个名字带来的荣誉。就这样,王淦昌在科学界消失了整整17年,他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投入到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中。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Part.4

     专注科学事业,与妻子异地30年:八旬深海勇士汪品先

    

     汪品先在同济大学任教授,辅导研究生

     图源: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n1/2018/0801/c1010-30183996.html

     青春的他说:

     “深海到现在三千万年了,相对于深海的年龄,我就还是一个小孩啦。”

     去年,短视频平台入驻了一位海洋科普老顽童,全网年龄最大的“深潜院士”汪品先。

     说起汪品先,你可能会想到“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其实,汪老还有一段浪漫坚守的爱情故事。

     1955年,聪明好学的汪品先进入莫斯科大学古生物专业学习,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妻子。

     毕业归国后,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汪品先与爱人一直两地分居,长达30余年。汪品先的爱人孙湘君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她在北京从事着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独自把孩子培养成才。另一边,为了自己的学术理想,汪品先一直留在上海,在上海的一个废弃车间里,他用饭碗淘洗海底沉积样品,当时用的”科学仪器”仅是一台难以对焦的显微镜。汪品先说,实验室的夏天尤为难熬,因为实验室墙外就是公社的垃圾堆,成群的蚊蝇实在难对付。

     2018年 82岁的汪品先毅然加入“深海勇士”号西沙载人深浅航次,9天内连续三次下潜至南海1400米海底,而此时,他正接受癌症康复治疗。

     为追赶世界水平,汪品先曾每天工作14小时,他说:“我什么都不缺,就缺时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昔日有前辈矢志科学报国,今朝青年奋力科研传承。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青年时代,我们看到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跟上他们的步伐,大胆向前吧!勇挑重任、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参考资料:

     [1] 民族大家庭.2004,(05)

     《“娃娃博士”的第一课:学做人!——少年邓稼先的家教故事 》

     [2] 福建党史月刊.2019,(10)

     《永远的值班医生──记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

     [3] 中国纪检监察报

     《父亲心中的国与家》

     [4]《汪品先院士曾每天工作14个小时,称“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164970

     [5]《青松宜晚岁 丹心在玉壶!汪品先院士与他的科学情怀》

     https://www.sohu.com/a/228226178_334409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点这里告诉我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