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这块琥珀里有40余个生物,竟集齐了“海陆空”!
2019/5/15 7:05:00盛捷 胡茜垚 科学大院

     你觉得一颗琥珀里能保存什么? what?长颈鹿?呵呵。

     蟑螂、甲虫、蠓类(蚊子一类)、蜂类、蜘蛛、螨虫、西瓜虫(鼠妇)、千足虫(马陆)、螺类、菊石(章鱼的近亲)……这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统统聚集在眼前这枚缅甸琥珀里,而这颗琥珀,比矿泉水瓶盖大不了多少!

     在一亿年前,这些来自海陆空生物,究竟经历了什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博士生俞婷婷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指导下,与牟林博士等人合作,研究报道了这枚琥珀,它不仅为缅甸琥珀年龄提供了直接证据,而且揭示了一亿年前丰富多彩的热带海滨生态环境。

     该研究于5月1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美国《科学》、《福布斯》、《国家地理》等杂志和各大媒体对该进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小琥珀大内涵

     这颗晶莹剔透的琥珀,重6克,长33mm、 宽9.5mm、高29mm,但却包裹着异常丰富的化石类群——超过40个动物个体,包括1个菊石、4个螺类、4个等足类(即常说的西瓜虫)、23个螨虫、1个蜘蛛、1个马陆和至少12个昆虫成虫标本(蟑螂、甲虫、蠓和蜂)。

    

     这些生物分别来自海、陆、空不同的环境,却共存于一枚琥珀中,实属不易。

     Tips:琥珀是远古植物的树脂经过长久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陆地生物,但由于产生条件和保存环境的限制,它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更是凤毛麟角。

    

     该枚琥珀内保存的多种生物

     显微CT确定“不明物是章鱼的近亲 而非蜗牛”

     在这枚缅甸琥珀中,有来自海中的菊石、螺和1个等足虫。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菊石。

    

     菊石标本 (A) 光学显微镜照片。(B) 显微CT缝合线重建图。(C) 显微CT侧面透视图。(D) 显微CT表面形态重建图。(E) 显微CT内部结构重建图

     为了确定“菊石就是菊石,而非蜗牛”,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显微断层扫描技术(显微CT)对该琥珀中的菊石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包含缝合线结构的高精度三维重建图像。

     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属于Puzosia亚属的菊石的幼体标本,其家族的存活于白垩纪晚阿尔必期到塞诺曼期(约105至93百万年前)。

     琥珀内菊石缝合线重建过程

     Tips:缝合线是菊石鉴定的一个标准,也是区分菊石与蜗牛的重要标志。缝合线是菊石隔壁和壳壁连接的部位。从大的趋势来讲,越晚出现的菊石,缝合线的结构越复杂。菊石是章鱼的近亲,现今与菊石最为接近的生物是鹦鹉螺。

    

     因为菊石和螺类的软体都已经丢失,并且壳体都有破损,表明螺类和菊石在被包裹前已经死亡,且被琥珀包裹前经历了一定的搬运作用。

     由于菊石内部充填细砂粒,而琥珀珀体也包裹了类似的砂粒,表明菊石可能在沙滩或靠近沙滩位置被树脂包裹,从而与一些地栖生物遗体和砂粒混杂在一起。

     揭“海陆空杂烩”琥珀身世之谜

     那么,海洋中的菊石如何遇上树脂?又怎么跟空中飞的、地上爬的动物相遇?

     科研人员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案发地是热带海滨,海边长了很多树木,最外头便是沙滩,往内陆的树林处有些淡水池塘。海边的风浪如同一个搬运工,将菊石、螺类等带到小池塘边。树木分泌的树脂在下滴的过程中,一些蠓类、蜂类等飞舞的小昆虫经不住树脂的“香味诱惑”而靠上来,首先被包裹进树脂;树脂沿树干向下滚动的过程中,树栖的甲虫、蜘蛛、螨虫等也被包裹进来;当它滴到地上后,将路过的蟑螂、千足虫等以及被海浪卷来的菊石、螺类等的空壳,也包裹进来。

     Tips:树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树脂。一般只有当它受到虫害,或被火烧过,或被雷劈过,受伤了,才会产生大量的树脂。树脂其实是树木的一种保护机制,比如树木某个地方被虫蛀了一个大坑,树木就会流很多树脂把它恢复,同时也能杀虫。

     这些来自海陆空的动物相聚于树脂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便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枚琥珀。这是一系列的偶然导致。

    

     科研人员推测与缅甸琥珀森林相似的场景(中美洲多米尼加的海岸森林)

     发现缅甸琥珀的现实意义

     这枚缅甸琥珀的发现,主要有两大意义。

     其一,菊石是一类判断地质年龄的、具有指示意义的化石,通过这枚缅甸琥珀中的菊石,可以直接确认缅甸琥珀的时代是在1亿年前左右。

     其二,通过这枚琥珀,可以推断当时缅甸琥珀森林位于热带海滨地区,其环境类似于当今的一些热带海岸森林。

     这一次,琥珀中发现了一系列的海洋生物。下一次,琥珀中还能发现什么?让我们耐心期待!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访问博士生(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Richard Kelly、苏格兰博物馆Andrew Ross教授、牛津大学Jim Kennedy教授、上海夏方远先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David Dilcher教授等参与了本项研究。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潘华璋研究员在螺类鉴定方面提供了指导,殷宗军副研究员和吴素萍提供了显微CT的技术支持。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的支持。

     作者单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视频剪辑:郭典

     学术顾问:王博

     审核:陈孝政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注意啦!微信又更新啦!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为了不错过大院每天的精彩文章,请按下列操作“星标”我们吧:

     进入“科学大院”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我为“科”狂| 科学大院征文启事

     2.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深度解读:连光都无法逃脱的黑洞,是怎么拍的?

     3. 吞金自杀、服鹤顶红、水俣病……其实都是死于一种毒药

     4. 外国人为什么说不好中文?原因只有一个……

     5. 越南制造,即将取代中国? | 遥感看世界

     6. 万万没想到,生物入侵的黑名单里居然还有它

     7. 建好2年多了 FAST干了啥?

     8. “超级真菌”肆虐全球 到底是谁的锅?

     9. “哎呀,疼!”

     10. 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在植物学领域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我知道你在看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大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