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人民科学家:“大”科学家背后的那些“小”事儿
2019/10/3 7:00:00向科学家致敬的 科学大院

    

     编者按:

     人民科学家,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的国家荣誉称号。荣获该称号的有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五位科学家。

     业余时间是个画家?90多岁独自一人出门看电影喝咖啡?算得清试验数据却算不清自己年龄?……这些人民科学家竟然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今天大院儿就带你了解了解这些“大”科学家背后的“小”事儿。

     叶培建:怀抱着乡愁,也怀抱着航天梦

     叶培建,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时候的叶培建是在外婆和母亲的月亮故事中慢慢长大的。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在院中乘凉,叶培建忽然对母亲说:“妈,我以后考大学,就考航空航天专业,我一定要想办法到月亮上去看看,来帮助外婆和您圆这个梦想!”

    

     (图片来源: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3-11/172817386628.shtml?opsubject_id=news-2009qglianghui)

     高考时,叶培建以优异的成绩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他填写的大学志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然而,最后他却意外地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

     让叶培建没有想到的是,1968年,大学毕业的他竟然被分配到当时的航天部529厂(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这样的分配令本来就想搞航空航天的叶培建喜出望外,他连忙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外婆和母亲:“我又能搞航空航天了!我一定把你们的梦想带上天!”

    

     (图片来源:http://www.dview.com.cn/xwzx_zz_1924.html)

     叶培建说,一个人小时候的生活习惯,有时候可以延续一生。他出生在泰兴,在泰兴生活的八年喝的汤汤水水已经养成了他的“泰兴胃”,他至今最怀念的美食就是家乡的摊烧饼、黄桥烧饼、芋头酸粥、粯子粥。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2005年的一天,因为凑巧在上海工作间隙,叶培建专程从上海赶回了泰兴。在村中看看曾经住过的房基地和上学的地方,去宣堡镇上吃一碗正宗的宣堡小馄饨,在泰兴城品尝到了妈妈味道的干豇豆烧肉,他·匆匆离开后感到很满足。

     吴文俊:细致认真的老顽童

     吴文俊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数学机械化新领域,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

     这样的数学家在生活中并不是个一板一眼的人,而是拥有着一颗顽童的心。

     1979年,60岁的他在美国还想坐灰狗横穿美洲大陆;1997年,78岁的他在澳大利亚让一条蛇缠绕在自己身上;2002年,83岁的他在泰国骑在大象的鼻子上微笑。

    

     吴文俊在泰国骑大象(图片来源:吴文俊先生纪念网站)

     吴文俊喜欢安静,他酷爱闲书和电影,看闲书是小时候跟父亲学的,看电影的爱好则是在法国养成的,它们是两种幻想的方式。有时候,他会待在影院里连续看好几部片。甚至90多岁了,也会趁家人不注意,独自一人坐公车去商场看电影,看完以后还跑到星巴克喝咖啡。有一次,他因为打不到出租车,便拦下一位年轻同事的座驾,请求带他去电影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即便内心里住着一个顽皮的小孩儿,教书育人时,他却未见马虎。

     上世纪60年代,吴文俊在中科大教课时,为微积分这门课程精心编写了讲义。当时没有计算机,讲义一般由学校刻印室刻写油印,但有一次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发下来的讲义竟是吴先生自己的字体。也许是当时刻印室忙不过来,或者是这部分讲义(内容是关于交错微分形式)特殊符号太多,总之他亲自刻写了这部分讲义。一位同学发现在之前的讲义中关于函数相关的一条定理有问题,并向吴文俊反映。他验证后立即在后续讲义中作了更正,并公布了该同学举的反例。

     南仁东:爱聊天、爱打趣、是个天文学家,也是个艺术家

     他潜心天文研究,坚持自主创新,1994年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主导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关键作用。

    

     (图片来源:

     http://www.opticsjournal.net/Experts/nanrendong.htm?action=post&oid=PT170609000133z7C9F)

     虽然是个理工男,但南仁东也拥有着浪漫的艺术细胞,他的绘画水平堪称业余中的专业级。他的弟弟南仁刚、国家一级美术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哥哥:“哥哥上学时爱好广泛,不偏科,课余喜爱绘画和音乐,且绘画水平精湛。”

     1990年,南仁东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时,业余时间创作的《富士山》油画至今被悬挂在该校的大厅里。

    

     (图片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39113)

     南仁东的学生、FAST工程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工甘恒谦说,南仁东爱烟如命,经常烟不离手。FAST团组里几个较活跃的学生,把这些编成段子。南仁东听到了,不仅不生气,后来他自己还把这些段子拿过来,添油加醋再渲染一番。

     除了专攻与特长之外,南仁东还有着一颗怜悯之心,他始终以弱势群体的角度审视着这个世界。他资助过十余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至今仍有受资助的学生给他写信。他在FAST的施工现场与工人打成一片,且记得许多工人的名字,知道他们干哪个工种,甚至知道他们的收入。

     顾方舟:步履不停的“糖丸爷爷”

     顾方舟是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他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入了无脊髓灰质时代。

    

     (图片来源:公众号“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在脊灰糖丸活疫苗研制的一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顾方舟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在三期临床试验时,需要学龄前的儿童试验数据,他又带头抱来了当时唯一的孩子参加试验。

     1961年10月,顾方舟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情况。他一边走一边跟总理说:“我们这药要生产足够量,让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都能吃到这个疫苗,这个病就消灭了。”总理用有点开玩笑的语气说道:“嗯,是这样吗,那你们以后就没事干了?”顾方舟答道:“那不会,这个病消灭了,我们再去研究别的病。”

    

     1961年10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图片来源:公众号“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顾方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担任原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长的8年里,顾方舟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其间,院校在食管癌、肝癌、肺癌、子宫颈癌、白血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重大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4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程开甲:算不出自己年龄,也学不成普通话

     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先后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多次核试验,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锻造改革开放安全屏障,推进科技强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226491203_516458)

     为了中国的原子弹,那时他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一搞起科研来,经常通宵达旦,忘了吃饭睡觉是经常的事。

     由于当时工作条件极其艰苦,长期以来,程开甲养成一个独特的习惯: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那时在戈壁滩,他家里有一块小黑板,办公室里放着一块大黑板。他边思考边在小黑板上写下一个又一个技术方案和公式,计算出那些复杂的参数,解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一次,在听取氢弹空投试验安全问题的汇报时,周恩来总理问道:“飞机的安全是否有把握?”在场的一位空军副司令指着程开甲说:“这些数据是他计算的,只有他知道。”周恩来用询问的目光转向程开甲。

     “安全绝对没问题。”程开甲回答得很干脆。周恩来很仔细地又问了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

     程开甲话音一落,周恩来突然又问了一句:“程开甲同志,你今年多大啦?”程开甲一愣,一时竟然没有答出来。周恩来笑笑,把话岔开说:“程开甲同志,你要学说普通话呀,你那吴语人家听不懂啊!”

    

     (图片来源:http://mil.cnr.cn/jmhdd/gfsk/jvrs/201401/t20140115_514660017.html)

     普通话还没来得及学,程开甲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结语

     大科学家背后的点滴小事,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鲜活多样的形象、可贵难得的品质,让我们共同向这些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致敬!

     来源:综合整理自《新京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数学通报》、《人生与伴侣》、吴文俊先生纪念网站、搜狐网、公众号“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等。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注意啦!微信又更新啦!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为了不错过大院每天的精彩文章,请按下列操作“星标”我们吧:

     进入“科学大院”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教科书又要改写了?这条虫子的出现,是动物早期演化史的巨大飞跃

     2. 歼20少了这根“尖刺”,你发现了吗?

     3. 听说这种东西把蚊子小朋友当辣条吃?

     4. 班主任在第二个窗户那!别回头!

     5. 看完这篇文章,你也可以使用AED救人一命!

     6. 我家的房子……是用细菌盖的……

     7. 开学啦~欢迎来到雁栖湖畔这所“神仙学校” | 全景科学院

     8. 5亿多年前,生产氧气的大功臣竟是一种“石头”?

     9.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记:中国航天谱下的华丽乐章

     10.新疗法助人类返老还童?看《自然》怎么说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我知道你在看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大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