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门”刺客和Ta的武器——毒蛇趣味篇丨研蛇者说
2020/12/18 7:00:00 科学大院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的蛇类实物图,均以做隐藏处理,严重恐蛇的读者可以放心看下去哦~

     蛇类家族中有着一群师承“毒门”的刺客,它们或是以奇毒冠天下的“毒门”扛把子,或是略施小毒的路人甲;由于独特的化学武器以及这些武器曾带给人们的伤害而备受关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毒蛇”。

     除了蛇的外在形象带给人的恐惧外,多数人更害怕分泌蛇毒的毒蛇与毒蛇分泌的蛇毒(请流利地念出来~)。“这蛇有毒吗”、“长成那样,是不是有毒啊”,在遇到或谈到蛇时我们常常能听到类似的疑问。如何识别毒蛇、认识蛇毒等都是诸多科普文章“老生常谈”的内容,本文作为小生之笔,主要谈一谈那些关于毒蛇的有趣小事。

     蛇传言,鉴真伪

     漫长的历史中,我国民间对蛇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既有《捕蛇者说》、《梦溪笔谈》等散文、笔记记录,也有《本草拾遗》、《名医别录》等传统医学对毒蛇和蛇伤的记载。然而,由于过去缺乏更为科学的方法或因流传过久以致以讹传讹,部分经验知识并不符合事实,其中的一些内容相信你也听说过。

    

     (图源:veer图库)

     1. 雄黄驱蛇

     雄黄粉、雄黄酒可用于驱蛇的说法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这种说法可能源于古人认为雄黄具有解毒、杀虫、辟邪的特性,甚至有人将其形容为“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在影视剧《白娘子传奇》中,即使是修行千年、法力高强的白娘子喝下雄黄酒后也不得不现出原形。然而,事实完全无法支撑起雄黄的这般名声。

     虽然蛇类的嗅觉敏感,会对一些刺激性气味表现出逃避行为(类似的现象在嗅觉灵敏的“汪星人”身上也能见到),但雄黄本身的气味并不强烈,不足以驱使蛇逃离。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曾在节目中进行调查:在调查短片中,王锦蛇、尖吻蝮和眼镜蛇都没有明显避开雄黄粉,甚至一些蛇仍正常捕食了身上沾满雄黄酒的小鼠。可见雄黄驱蛇的“金字招牌”并不切实,至于那“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的功效,就更无从谈起了。

     2. 颜色鲜艳的蛇有毒

     在辨识有毒的植物或昆虫时,我们常常能听到“颜色鲜艳就有毒”的说法。的确,在自然界中许多有毒生物使用鲜艳或对比显著的色彩高调地展示自己的毒性(即警戒色),部分毒蛇的配色即是如此。但正如上一期《生存技能篇》中提到的,有些无毒蛇也会狡猾地使用鲜艳配色来狐假虎威(图1)。而大多数的毒蛇更是低调或配色普通的小坏蛋们:或是“土里土气”的低调配色(图2),或是为隐藏自己而身着伪装色(如蝰科毒蛇,图2),亦或是配色普通的“大众脸”等(如一些眼镜蛇科毒蛇,图3)。因此,颜色鲜艳的程度并不能用作区分一条蛇是否为毒蛇,更不能用于判断这条蛇毒性的强弱。例如,图3右图中的内陆太攀蛇,生得一副“草民之相”,但其毒性在全球有毒动物中名列前茅。

    

    

    

     图1 左图:有毒的亚利桑那珊瑚蛇 (图源:Gary Nafis)右图:无毒的西部奶蛇 (图源:Gary Nafis)

    

    

    

     图2 左图:“土里土气”低调配色的短尾蝮 (图源:维基百科)右图:使用地衣、苔藓配色进行伪装的莽山原矛头蝮 (图源:维基百科)

    

    

    

     图3 配色普通的“大众脸”,类似的配色在许多蛇中都能看到丨左图:埃及眼镜蛇 (图源:见图)右图:内陆太攀蛇 (图源:维基百科)

     3. 毒蛇出没之处,必有解毒之物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常有女主被毒蛇意外咬伤的剧情,而见多识广的男主总能在附近找到专治蛇伤的神奇药草;又或是男主贴心地用嘴帮女主吸出毒液,温柔地用发带帮其包扎……但是,前者这种宛如把密码写在银行卡上的做法,仅仅是虚构的剧情演绎,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后者这种用嘴吸毒、直接包扎的方法更不可行,不仅可能导致毒液毒害口腔或经口腔伤口进入血液,且包扎并无效果,不当的包扎更容易导致肢体坏死。

     现代医学中,通常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毒蛇咬伤,同时再配合进行消炎、消肿等治疗。

     抗蛇毒血清的制备常使用马等大型动物,将适量的某种蛇毒注入马体内,待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后分离动物血液中针对该种蛇毒的抗体,经过提纯、浓缩等处理后待使用(图4上,图中的小“Y”形结构即为抗体)。蛇毒中的有效成分是蛋白质、多肽等(抗原),而制备的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可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而使蛇毒失效(图4下)。值得注意的是:

     (1)由于抗体仅与特定的一类抗原进行结合,因此一种抗蛇毒血清仅针对对应的一类蛇毒有效,如抗蝮蛇毒血清可用于山烙铁头、竹叶青蛇等的咬伤,但不能用于银环蛇的咬伤。

     (2)因为抗蛇毒血清是经马等大型动物的血液制备,其内容物对人体而言也是一类外来的抗原,注射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应该在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不建议自行注射!

    

    

     图4 上图:抗蛇毒血清制备流程图 (图源:splice-bio.com)下图:抗原(Antigen)抗体(Antibody)结合示意图 (图源:microdok.com)

     4. 三角形头的蛇都有毒

     绝大多数人遇到蛇后,都会观察一下它们的小脑袋(当然,除了某些一见到蛇撒腿就跑的人),并根据“三角形头的蛇有毒”的说法来判断其是否为毒蛇。但这样做真的靠谱吗?“三角形头的蛇有毒”的说法可能源于很多蝮蛇那略呈三角形的头部(图5),鉴于蝮蛇都是毒蛇,因此可以说头呈三角形的蛇确实有毒。不过这一特征也仅主要见于蝮蛇,并不能扩大适用范围。如图1中的亚利桑那珊瑚蛇、图3中的埃及眼镜蛇与内陆太攀蛇的头部都不呈三角形,而是略呈长椭圆形。因此,不具有三角形头部的蛇,依然可能是毒蛇

    

    

    

     图5 蝮蛇略呈三角形的头部丨左图:尖吻蝮 (图源:本文作者)右图:云南竹叶青蛇 (图源:本文作者)

     看咬痕,鉴毒蛇

     世界上的毒蛇种类只占全部蛇类的约20%,它们主要来自于四个类群:穴蝰亚科(Atractaspidinae)、游蛇科(Colubridae)、眼镜蛇科(Elapidae)和蝰科(Viperidae)。由于四个类群的毒蛇形态各异,没有一个通用的外表特征用以区分,因此要准确地辨认出各种毒蛇也并非易事。不过国内危害较大的毒蛇主要有13种(图6)。

    

    

    

     图6 我国13种危害较大的毒蛇 (图源: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

     毒蛇与无毒蛇最主要的鉴别特征是毒蛇具有特化的毒腺和导管,也就是产生和输出毒液的一套系统。图7是四类典型毒蛇的头部侧面图,a、b、c和d分别是游蛇科下的一些毒蛇、蝰科、眼镜蛇科和穴蝰科,其中标为灰色区域的是蛇的上颌骨,绿色的是正常的牙齿,黄色的是特化的毒牙。图中VG指示的就是毒腺(venom gland),紧邻着毒腺、往头部前方伸展出的是毒腺的一些附属腺、毒液内腔和导管等。毒蛇的毒液在毒腺中产生,在蛇扑咬时,依靠毒牙造成伤口、经由导管(包括毒牙)传送排出。

    

     图7 毒液系统示意图 (图源:Kerkkamp et al., 2017)

     由于毒牙的特征,在辨识毒蛇与无毒蛇时,亦有一种简单但十分不推荐亲身试用的方法:观察咬痕(图8)。如图8所示,如果不幸被蛇咬伤,咬痕可以提供非常直观的信息:无毒蛇基本为同型的细小牙齿造成的咬痕,缺乏特化的毒牙造成的穿刺伤;而毒蛇常会有明显的毒牙伤口,一般在上端呈一对独立的伤口。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也存在毒蛇咬偏、仅有一侧毒牙咬中的情况,即只呈现一个独立的伤口。

     如果被无毒蛇咬伤,可以使用肥皂、酒精、双氧水等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伤口较严重的情况下及时就医;如果被毒蛇咬伤,应尽量保持镇静,同样可使用肥皂、酒精、双氧水等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对肇事的毒蛇拍照记录,以便帮助医生更快确认所需抗蛇毒血清的种类。

    

     图8 毒蛇(上)与无毒蛇(下)咬痕示意图 (图源:JaypeeDigital)

     因为蛇类都是冷血动物,而狂犬病毒是温血动物易感,所以治疗蛇伤时并不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但一般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通常,如果被咬伤后救治及时且症状较轻,使用一支抗蛇毒血清即可;症状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常常需要注射多针血清,同时配合进行其它治疗。

     避毒蛇,有方法

     相信所有人都不希望遇到毒蛇的“亲密一吻”,而在日常生活或外出旅游中,其实只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有效避免被毒蛇咬伤。

     1. 打草惊蛇

     蛇类缺乏外耳道、对空气中的声音不敏感,但大多数蛇类都因其身体(尤其是头部)接触地面,而对地面的振动比较敏感。因此,在外出游玩、野外徒步等情况下,如若害怕遇到蛇可以使用木棒、登山杖一类的物品轻轻拨动前方的灌丛或敲击地面等造成一定的响动,提前吓跑周围草丛里面的蛇,起着预警的作用。

    

     图9 打草惊蛇(图片来源:科学大院瞎画师出品)

     2. 走为上计

     常言道“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如果总是试图去挑弄蛇,难免会被咬伤。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谨慎地对待遇到的每一条蛇,把每一条蛇都当作毒蛇,避免靠近。如果在野外发现蛇类,大可选择转身就走或绕道而行。毕竟相比人类,蛇类才是弱势的一方,更倾向于躲开人类,也没有蛇类长距离追逐人进行扑咬的情况(领域性较强的成年眼镜王蛇存在这种可能,但是绝大多数人根本遇不上),更何况你跑得比它们快多了。

    

     图10 走为上计(图片来源:科学大院瞎画师出品)

     3. 来人,救驾!

     如果在室内场所发现了蛇,我们不能一走了之时,民警、消防队都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有效的帮助。因此在不能选择直接逃离蛇的情况下,请务必寻求民警、消防队的帮助。在他们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不得已靠近蛇时,切记一定使用较长的棍棒等工具,避免直接手、脚接触,降低被咬伤的可能性。即使没有专门的棍棒类工具,使用树枝、扫帚等较长的物品也能有效增加安全性。

    

     图11 来人,救驾!(图片来源:科学大院瞎画师出品)

     4. 各自美丽

     尽管一些毒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险与不便,但大多数蛇类属于无毒蛇,不会对人们造成威胁,它们和人类一样是自然的生灵,和猫狗鱼虫一样是人类的朋友。希望大家在未来遇到它们的时候,能够多一些包容和善意,不要轻易伤害它们,多采用“打草惊蛇”和“走为上计”这两种做法,在保护自己免于伤害的同时也给它们继续生活下去的机会,并且这两种做法也足以避免绝大多数的人蛇冲突。

    

     图12 各自美丽(图片来源:科学大院瞎画师出品)

     彩蛋:作者被山烙铁头蛇“强吻”的经历

     那是在某个上午,当我将那条蛇从饲养盒中取出时,它稍一挣扎便摔在地上。落地后,它一直在光滑的地面上打滑,蛇钩也没能勾起它。我有些大意,用蛇钩轻轻压住它的头,同时使用左手去控制它的脖子。谁知它忽然摆头甩开蛇钩,并迅速地偏头咬下一口。一切发生太快,我甚至没有感觉到毒牙刺穿皮肤的刺痛,左手中指的中指节上就涌出了一滴血。

     因为知道山烙铁头蛇的毒性不算很强,我没有特别担心,还抱着幻想猜测这可能只是一次干咬(毒蛇扑咬但没有注入毒液)。拿饲养盒将蛇罩住后(之后抓回原饲养盒),我用湿纸巾搽拭伤口,确认只有单侧毒牙留下的一个伤口,并且没有毒牙折断在肉里。然后我开始在水龙头旁用嘴吸伤口(先喝一口食用油吐掉,再吸一下伤口吐掉,再喝一口食用油吐掉,如此循环),想将毒液吸出来,事实证明这一招并没有什么用。

     随后我用洗手液清洗伤口,喷了一些碘伏,出门赶往医院。在上述的处理过程中,我的手指并不太疼,但上出租车之后,手指开始有疼痛感,标志着这一吻并非干咬,而是带毒的“深吻”。由于堵车,出租车无法停靠在医院,我选择在马路对面提前下车。我保持左手下垂不动,慢步穿过地下通道,走进医院,却被告知抗蛇毒血清只有本部医院有。此时伤口的疼痛感没有加剧,但是肿胀已经到达掌指关节。我权衡了一下步行的时间,选择骑一辆单车慢慢滑着去本部医院。至此,我终于进入医院开始治疗。

     不幸的是,皮试结果显示我对抗蛇毒血清有些过敏,所以需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与抗过敏药物,随后缓慢静脉滴注抗蛇毒血清进行治疗。输液持续了约7个小时,输液完成时左手几乎已无疼痛感,但肿胀已到达上臂,除中指的中指节附近呈紫黑色外,左手其他部分的皮肤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输液完成回家后肿胀最高部位到达左肩膀下方,静养一天后左手开始微微消肿,约5天完全消肿。完全消肿后、时至今日,左手中指的伤口处还有一块小小的隆起,眼见不明显,但触摸可感。

     这一“初吻”的总结:

     可取之处:(1)被咬后及时将动物关好,避免伤害其他人;(2)及时检查伤口处有无折断的毒牙,清洗、消毒伤口;(3)及时就医,赶往医院过程中保持被咬肢体处于下位并尽量保持不动,缓慢步行、骑车,避免剧烈运动;(4)知晓毒蛇的种类,就医后及时告知医生;(5)全程比较冷静。

     不足之处:(1)未穿戴防咬手套时,应尽量避免徒手接触毒蛇;(2)虽然想到用油润满口腔以减少毒液对口腔的伤害,但事实用嘴吸毒液并没有作用;(3)转往本部医院时,应寻求医院帮助,乘坐车辆以减少运动;(4)冬季衣物较多较厚,左手肿胀严重时已无法脱下袖子,所幸肿胀没有持续,否则袖子可能会勒住手臂。

     下期预告:

     毒蛇不小心咬到它自己怎么破?

     在眼镜发明出来之前,眼镜蛇叫什么名字?

     蛇也讲个性?哪些蛇最与众不同?

     蟒蛇和蚺蛇之间还有“大”与“长”的故事?

     以上这些脑洞问题你知道答案吗?关于蛇类你还想知道什么?下一期研蛇者说来帮你答疑解惑啦!尽情发挥你的脑洞,把问题写在评论区即可,你的脑洞,我来负责!研蛇者来给你专业的解答。想了解蛇类就来研蛇者说,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策划:毛萍 张轶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龙岭迷窟》里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是啥?>>

     FAST望远镜抓到了两只“毒蜘蛛”!>>

     蟑螂何止是“小”强 >>

     “青蛙皮”—— 你敢吃吗?>>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在看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大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