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本质:一篇文章终结你所有的社交问题
2016/12/30 心理学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社交,通俗的说就是与人交往。

     在交朋友这个问题上,有时候我们心里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

     为什么两个原本差别不大的死党或闺蜜,其中一个发达了之后两个人会渐渐疏远?

     等等等等

    

     这两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社交的本质》,里面提到这样的一个概念:

     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顾名思义,这种类型的交往谈的是感情。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朋友最直接的理解。

     至于共情社交存在的原因,文章是这么解释的: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或是当他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因此,在生活中那些越成熟、越独立的人就越是对共情社交不在乎。

     那么成熟的人在乎的是什么?

     文章给出的答案是:功利社交

     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一提到“目的”“利益”这些词汇,我们通常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很多人会说,这种以某种利益为目的而结交的朋友还能叫朋友吗?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酒肉朋友嘛。

     不管我们在情感上对这种类型的交往鄙视也好,不认同也罢,有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到,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与别人交往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功利社交的因素。

    

     甚至当我们还是小孩,在最单纯的时候,与自己的小伙伴们就开始了这种功利性社交。

     o 比如在幼儿园里面大家都倾向于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

     o 如果你的干脆面每天都分给一个小朋友一半而他却从来不分给你,那你最后会放弃这个朋友;

     随着一个人心智的完善,年龄的成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会越来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寻求利益和帮助本身并没有错,只要我们做到对等原则:就是在得到朋友的帮助后,也能够在朋友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互助互利。

     而且,从理论上说,当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会下降到几乎为零。

     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刚开始提到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因为两个成熟的人,对情感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曾经的好友会渐渐疏远?

     因为当你们已经身处两个不同的生活圈子时,你们只是保持着名义上的好朋友。

     而实际上已经很少有实质性的交流了。要知道,朋友是需要高频率的交流才能保持应有的温度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这两个概念,就算界定清楚了,我们也理解了,但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它的意义就是,我们的社会观念经常将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混为一谈,边界不清,于是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有一些人认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在中国「经营人脉」的方式就是「拉关系」,先和你套近乎,成为“朋友”以后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对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这其实就是:试图通过建立「共情人脉」来从对方那里获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换。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比如当你难过时可以要求他陪伴你,当你无聊时可以叫他一起玩,当你开心时可以拉着他一起疯。

     但是当你们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际时,你应当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

     你的朋友再有钱,当你危难时他借钱帮助你这从来都不是理所应当的、这也绝对不是他的“义务”,你应该对此怀有感恩,并写下欠条算明利息。

     至于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这钱白送给你不要换了,那是他的事情,你应该意识到的是「共情朋友」从来都没有义务对你做出「功利性帮助」的必要。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明确了功利和共情的边界,就会更容易结交更多的朋友,也会更少的失去一些朋友,不管是共情式的还是功利式的。

     本心理笔记参考文章《社交的本质》作者:风墟 来源:炼己者(ID:fengxuwake)

     文章来源:实用心理学 watchgold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