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爱,你是否得到过?
2017/5/4 心理学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爱与被爱。”

     这几天心理君在思考爱这个话题,比如一提到爱,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恋人之间的爱。可是这个爱又是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如果我们透过情感与感受的迷雾,深入的思考一下两个人的相处模式,以及一个个具体生活事件中我们的想法与态度,就会发现我们所拥有的爱的能力都是源于一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庭。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

     是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

     “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ta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而在凑合的夫妻关系下长大的孩子,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家庭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生活的点滴,不需要你特别做什么,身教大于言传,而父母相爱就是最好的身教。我们经常说,某某明星出轨了,或者离婚了,感觉不会再爱了,这是偶像的身教效应对粉丝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实际并没有那么夸张,没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自己的爱豆离婚了,自己就真的不再相信爱情。

     真正能影响我们的,是那些潜移默化式的,比如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感情好的家庭,子女更容易相信爱情,也对爱有更积极的认识。因为他们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爱就像一个人心里的底层代码一样,从一开始就融入到他们的感受中,并形成了这样一个信念:爱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情感,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爱。

     对爱有积极信念的人,并不是说在爱情的道路上就一定能一帆风顺,不会遇到挫折,但是他们即使遇到挫折,也可以自我调整和疗愈,重新站起来。就像不倒翁一样,不管被击倒多少次,最终都能站起来,这才是最可贵的。

     所以,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并不是刻意的教给孩子什么,而是做好自己,经营好自己的感情。父母相爱,家中才会充满爱,孩子也才会天然的相信爱存在,同时相信自己也能拥有同样的爱。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

     是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就像洋葱一样,每一层都是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需要面对的问题、学习的内容、经历的体验。不要总妄图去走捷径、去催熟孩子,落的课,总要补的,被扼杀掉童年的孩子,成年后很容易沦为巨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父母出于爱的动机,常常觉得不能再让孩子受那些自己吃过的苦,并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其中有一个悖论是,一个人要独立必须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经历过这些问题才可以。

     如果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过多替孩子去解决问题,表面上是帮助孩子避免受到一次次伤害,但代价是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那孩子只能是在躲父母身后,养成依赖别人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心理定势。

     因此,父母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放手让孩子去经历一些问题和挫折不是坏事,只有在问题中挣扎过,努力过,孩子才能真正学到独立面对、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一时做得并不好也没有关系,这都是一个人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日后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另外,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这也确实是需要父母去做的,但是我们还应当意识到,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学会一些方法和技巧,还有面对问题时的心态,处理问题时的心理灵活性等等因素,这些都不是父母能直接给予的,只有孩子独自体验的多了才能拥有。

     比如有一位独立意识很强的朋友,他曾经这样说过:我从小独立的原因是因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父母给我的回答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反问我:怎么办?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

     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脑海中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期许,比如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巧懂事的,或者是聪明伶俐的等等,但是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有遗传因素,还有成长经历,以及一些偶发事件的影响。不同的个性会导致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

     作为父母,不应该是粗暴的干涉或试图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而是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同时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并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宜疏不宜堵,通过打骂等恐吓强制的方式改变孩子,满足的只是父母自己无力解决问题的焦虑,而不是在解决孩子的问题。相反,尊重孩子的个性,并和孩子一起找到应对情绪的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如何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

     当然,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比如在我们的《心理营养》微课里,你会了解到:

     在孩子专注时,请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时间和愿望完成一件事;

     在孩子做一件事时,请尊重孩子的节奏,不试图用催促、责备、抱怨去加快孩子的节奏;

     在孩子和小朋友相处时,请尊重孩子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不试图以道德劝说,甚至要求孩子分享属于他的物品;

     ……

     其实,教育孩子有时候也很简单,只要你懂得孩子每个成长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并针对性的补充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怎么样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

     长按下面二维码

     扫描加入《卓越父母课堂》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成为合格父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