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能“杀人”的
2017/5/14 心理学

     点击上方"心理學"关注我们,每天多认识一点人性

    

     英国约克大学研究发现,孤独可能增加29%的心脏病发作风险和32%的脑卒中风险。研究人员直言,孤独已是焦虑、压力后,世界公认的威胁身心健康的因素。生活中,孤独并不陌生,只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交形式的丰富,反而造就了越来越多孤独的人,并深受其扰。

     老人更难忍受孤独

     在朋友和同事眼中,徐小姐是个妙语生花、活泼健谈、总能带来快乐的人,但内心深处的孤独却只有她自己知道。按她的话说:“一走到十字路口,看到车水马龙 和拥挤人潮,孤独、伤感就会瞬间涌来,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徐小姐将这份感受告诉家人,得到的回复却是“多愁善感”、“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被理解 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孤独。

     何为孤独?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孤独就是渴望人际关系却得不到,包括两个 层面:一是人际关系的数量难以满足需要,所以周围没人时就可能孤独;二是人际关系的质量难以满足,没有能深入交流的人,所以周围即使有很多人,照样可能孤 独。“徐小姐大概就是因为没人能和她形成需要的人际关系而孤独痛苦。”

     多项调查显示,孤独正在人群中蔓延。中国人口宣教中心调查指出,高达83.6%的大学生都有孤独感;华中科技大学针对2000多名武汉老人的调查显示,48%的老人常感到孤独;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6.9万参与者中,九成都有孤独感……

     汪冰分析了大学生、老人容易孤独的原因。大学生处于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不得不面对“成长痛”,需要独自思考职业定位、社会关系定位等问题,孤独 往往如影随形。老人对科技的掌握远不如年轻人,交流受到局限。另外,随着衰老,身体活动受限,结交新朋友的能力也会受限,易被社会隔离。因此,老人对孤独 的耐受更差,带来的痛苦更深。

    

     孤独的危害被不断刷新

     人们越发容易孤独可能和三个原因有关。汪冰指出,首先,人的流动性比以前多了,这是陌生人社会的典型特点,深刻、稳定的人际关系相对不易存在;其次,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值变高了,越来越关注自己是否被听懂、开不开 心,情感需要变高的同时,对他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满足条件者出现的几率自然就变小了;最后,社交网络的兴起虽然提高了人际关系的可及性,但深刻关系并未因 此增加,反而正在减少,数量多却很表浅的网络社交,让人一断开网络就觉得非常空虚。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孤独危害的研究,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孤独的认识: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发现,长期孤独者的血压相对社交活跃者高30毫米汞柱,死于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是常人的2倍;孤 独还易让人摄入更多脂肪、糖分、烟酒,染上暴饮暴食、不爱运动等恶习,导致肥胖,免疫力随之下降;孤独的危害还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15支烟。美国、芬兰和 瑞典三国对4000名男女进行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孤独的生活方式还使男女患癌几率分别增加2~3倍和1.5~2倍,且孤独感越强,死亡率越高。美国加 州大学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研究结论更为惊人。研究称,孤独可以“杀人”,它能使人减寿6年。

    

     让孤独成就自己

     “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就注定人总有一部分无法被他人理解,因此孤独是种客观存在。”但汪冰指出,孤独会带来什么却因人而异。有人不能忍受片刻的 孤独,不停地奔向任何可以聚会的场所,结果越来越依赖关系、害怕孤独;有人则把孤独看做“生命的礼物”,和它坦然相处,在孤独中开化,成就了自己。德国哲 学家叔本华说,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别人能给予的就越少。其实,面对、走出孤独更多地要靠自己,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降低对他人的期望值。不要奢望找到完美的聊天、陪伴对象,也别渴望得到完全的理解、欣赏、肯定和赞成。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交集,用不同的朋友圈满足自己不同的社交需要。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很多作家的创作就是在用孤独“说话”。我们不一定成为作家,但面对孤独,如找不到理解你的人对话,书写是个好方法,比如每天坚持写日记就是在自我陪伴。

     助人也能助己走出孤独。很多觉得孤独的人都喜欢闷在家里,过度自怜和自我保护反而让人更孤独。而助人是缓解孤独的好办法,既做了好事,还可以建立新的人际连接。

     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孤独是一个人发展兴趣爱好、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机会。这个兴趣爱好不该是打牌、打麻将等需要他人一起做的事,而应是能独立操作的,比如阅读、画画、手工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