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过的不好,是因为这2个不合理认知
2018/9/19 22:00:00 心理学

    

     文 | 实用菌

     01

     有时候,当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脑海里会有一个声音蹦出来,对自己说:这事我做不了,或者我肯定做不好。虽然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是我们在心理上已经给自己划了一条“禁止翻越”的红线,自己给自己设限。

     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看待呢?

     一般来说,当我们去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说没有把握的事情时,头脑中就会本能地产生这样的念头。

     这是一种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预警,是我们的本能在提醒我们,这些事情可能有问题,或者会伤害到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目的是让我们远离危险。

     从这个角度说,这种自我设限的念头 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当一个人在面对一些未知的事情,总是不加选择地进行回避,自己给自己设限时,这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这种过度防御的行为,虽然可以避免一些风险,减少因自身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挫败感,但无形中也失去了拓展和提升自我能力,取得新成就的机会。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让很多人在成长的路上止步不前的,有时候既不是能力的问题,也不是资源和机遇的问题,而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种种自我设限的念头。

     02

     那么,类似这样的念头常见的有哪些呢?

     1. 否定性思维

     所谓否定性思维就是在遇到一件事情时,还没有进行了解和分析就直接否定的一种思维方式。经常有否定性思维的人,言语中说的最多的话是:不可能、没办法、没想过、不知道等等。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意思是当你对一件事进行预言或者解释之后,你往往就会把事情的发展按照自己预言和解释的方向推进,结果预言就这样自己兑现了自己。

     自我实现的预言本身无所谓好坏,它既可以向好,也可以向坏。

     比如越是自信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越富有激情和动力,敢想敢干,因而容易取得更高的成就,从而印证了自己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样一种信念。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引导下的良性循环。

     但是,如果一个人面对人生的各种机遇,总是用否定思维来考虑问题,夸大其中的风险和不足,就会不断地对自己说不,从而失去了进行探索和提升自己的机会。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引导下的恶性循环。

     一件事,如果尝试了可能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尝试,则一定不会成功。但是被否定性思维控制的人,很难理解这个道理,于是就只会在自己原有的圈子里面打转转,固步自封,从而失去了成长和成熟的机会。

     03

     2. 害怕承担责任

     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自我设限是一种防御性的行为。人们有时候之所以不敢尝试新的事务,是因为这样做是要冒一定风险,并承受失败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比如挫败感,对自我的否定等等。

     “只有脆弱的人才不敢展示自己的脆弱。”对于很多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他们不敢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那怕这样的话可以为他们积累经验,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就。

     过于看重眼前对错的人,不敢尝试和冒险犯错的人,注定是没有明天的。这就是一个悖论:为了避免犯错,反而错过了更多。

     所以,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不计较对错,而是不要过于关注眼下的对错,而忽略了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成长。也就是说,在对错和成长之间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平衡。

    

     04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缓解自我设限的念头对我们的影响呢?

     首先,要觉察到它的存在。

     当我们发现自己总是不敢尝试新事物,总是对自己说不的时候,要学会从困扰自己的事情当中抽离出来,并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你可以告诉自己并不是事情本身那么难,而是我们自身设限的念头在扭曲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识别出自己身上的自我设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的去分析问题,迈出去尝试的积极一步。

     其次,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给自己设限,是因为觉得自己有充足的理由,比如以前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是失败了,或者你看到了事情本身存在的一些风险等等。

     这些可能都是客观的事实,但是有时候专注于某个细节,会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变得狭窄,从而看不到事情的其它面,就会造成认识上的失衡,从而在判断上产生偏差。

     全面的看待问题,就是在看清了事情的优点和缺点之后,再去进行判断。当你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列出支持它的理由,同时找到自己好的,有优势的一面。这样的一种综合分析,可以有效的减少偏见,并促进自我的发现。

     05

     最后一点就是,马上行动起来。

     我们常说,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这个懂只是我们头脑上对逻辑的认同,在我们内心深处并为真正认同。

     认同一定是和现实生活的体验相联系的,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切身体验过一件事的好,我们才能在感受的层面上真正的认同。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去行动,去体验,通过行动带来的正反馈,让我们可以真正的放弃原来消极的想法,变的更积极的一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