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套方法论提升读书与健身的有效性?
2016/4/25 LinkedIn

    

     对于多数人来说,读书就是读书,健身就是健身,这应该是两件事。

     关于读书,通常大家会问,如何读书才有效?如何正确地读书?

     关于健身,实际也是这样的格式,如何健身才有效果?如何健身才能减脂?

     可你有没有想过,看似无关的两件事其实可以用一套方法论实现。

    

     我在工作生活中有一个习惯,就是尝试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用同一个理论框架理解、简化,再通过反复的思想实验,在记忆中固化这个理论框架。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每次处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时,帮我省下了不少时间,减少了认知压力,仅凭经验就能处理大部分问题,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所以,在一年瘦了20斤,以及用认知科学完成几次思维系统升级后,我也尝试用同一套方法论去整合读书和健身,来衡量和提升这两项行为的有效性。这个方法论一共有五个部分:

     强度(Strength)

     组合(Combination)

     节奏(Rhythm)

     力竭(Exhausted)

     反馈(Feedback)

     为了方便记忆,我将之简称为Scref原则。

     强度|Strength

     光就强度这一项,就让大部分人的健身和读书丧失了有效性。

     健身时,强度是影响有效性的变量中,权重最高的。训练强度不够,训练时间再长,吃得再营养,都没有效果。

     例如,就很多人喜欢的跑步而言,慢跑消耗的热量就是比快走多,因为慢跑身体落地时,股四头肌,也就是我们大腿前部的肌肉,会做离心收缩。股二头肌,也即是大腿后侧肌肉,会做向心收缩。

     这两种收缩在我们落地时帮助我们缓冲体重带来的冲击,自然做功更多,而快走缓冲时做功较少。即便是同样的速度,慢跑消耗的热量也比快走多。

     另外一点,做功的强度直接影响你的心率,健康人群的最大心率计算公式为:

     HRmax(最大心率)=208-0.7*年龄

     适宜健康人群的中等强度运动心率大约是60%-90%的HRmax。提这个健身理论的原因在这里:低于60%HRmax的有氧运动,基本跟没做差不多。

     会有人说,有些人快走也能瘦下来。我相信,只要你每天快走2个小时,并控制饮食,当然能瘦。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的快走并没有让你瘦,是你的饮食控制让你瘦。但是,这比起让我自己瘦20斤的训练方法【抗阻+HIIT+每天烤肉烤鱼吃得欢】来说,显然是一种低效的训练方式。

     心率是反应训练强度的一个可测量的指标,如何直观评估心率是否达标?我自己一边运动,一边对照Apple Watch测出的心率,评测了运动达到有效心率时的感受:猛烈而急促地喘息,强烈需要氧气。健身房很多选择快走的人,运动都不带喘,实际上这并非身体健康的表现,而是运动强度太低。我自己训练时,要求自己的感受必须保持一种“缺一口氧气都要死”的状态。

     强度之于读书又是怎么回事?

     我个人认为,读书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学习,一种是娱乐。当我们问到如何读书才有效时,我相信大家都默认,该语境下读书指的是学习而非娱乐。学习状态的读书,最终目标是完成认知迭代,不以认知迭代为目标的读书,都是娱乐。

     对于这样的读书,与健身一样,强度不够,学不到知识。很多人喜欢选择难度较低,读起来较轻松的书籍,读完后总能感同身受,体会是“说得太对了,我也是这么思考的”。诶,这可就有问题了,如果一本书你从头读到尾,满是赞成和同意,只能说明你的认知中已经有了本书的知识和观点,换句话说,这本书实际没有给你带来任何新知,更不要谈认知迭代了。

     通常来说,一本能让你完成认知迭代的书,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认知上的压力,而且不得不大量动用你的认知资源去思考,否则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

     我第一次读《超越智商》时还没有足够的认知科学的背景知识,这时就感受到了极大的认知压力。在理解工具理性、三重心智加工模型时,我不得不拿出笔记本,自己尝试着画模型图,然后假设自己面前坐着一个人,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向他讲述这个知识的由来和含义。

     读这本书用了一周时间,每晚熬到3点。虽然辛苦,但后面阅读其他认知科学的书籍时,理解速度提高了不少,感知到的强度也逐渐降低。

     一段时间后,我将认知科学的阅读材料切换到了英文原版,刚开始有一些不适,这种不适更多来自语言差异,而非理解。

     通过这种逐渐提高强度的方法,我目前在阅读该学科相关书籍时的效率大幅提高。即使我不搞学术研究,我也会偶尔找几篇认知科学最前沿的论文来读一读,给自己的大脑施压。

     所以会有读者问我,你是如何写出这样的文章的?就像健身一样,我的训练强度大,当肌肉能负载大重量时,举起一个小重量哑铃毫无压力。

     阅读和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的输出能力一定在你的认知范畴之下。

     训练强度,是健身和阅读有效性的最大保障。

     组合|Combination

     健身时,训练方式单一,很难带来理想的效果。

     如果你总是跑步,也许瘦了,但是也有可能把膝盖给弄伤了。

     健身房的很多男生特别喜欢做卧推,但除了胸之外,背、臀、腿都不练。这样的后果是,缺乏其他部位的肌肉支撑,胸很难练大。或者由于胸部肌肉过强,背部肌肉虚弱,导致肌力不平衡,诱发骨骼问题。

     健身训练需要合适的组合才能带来不错的效果。

     我个人训练的组合是抗阻和HIIT,不跑步。抗阻训练中,我会照顾到全身肌肉。每个部位的肌肉,至少需要4个动作连番轰炸。肌肉需要不同动作刺激的原因是,肌肉每次发力收缩,实际上只有部分肌纤维参与供能,下一次收缩,又会多一些肌纤维供能。动作不同,对肌肉刺激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多组动作能让绝大多数的肌纤维撕裂。而肌纤维的撕裂重建是肌肉增长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用多种动作组合来训练肌肉。

     读书为什么需要组合?学习科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交叉效应(Interleaving Effect)。

     参考:The Interleaving Effect: Mixing It Up Boosts Learning

     举例来说,学习三个技能AB时C,大部分人采用的方式是AAABBBCCC,这种方式被称之为Blocking,而Interleaving采用的方式是ABCABCABC。就像你学习弹一首钢琴曲,Blocking的学习方式是,先把右手练习完,再练习左手,而Interleaving的方式是左手右手交叉训练。研究中提到,在大部分知识技能中,交叉训练会带来更好的知识回忆、问题处理能力。

     我目前的读书组合主要以认知科学、商业经管为主,工作台上放经管书籍,床边放认知科学书籍。交叉阅读时,认知科学能帮助我去解构商业背后人的行为,商业案例能帮我印证决策理论,同时训练从认知科学中习得的学习方法。

     合理的组合,能让健身和读书效果倍增。

     节奏|Rhythm

     大部分人健身的节奏安排都是有问题的,要么每天去,恨不得一周内暴瘦,要么去很少,一次搞上2个小时。这两种方式都很容易让人放弃健身。前者会让身体过于疲惫,人在运动后,肌肉、脏器、神经恢复时间都较长,得不到合适的休息,很容易消磨意志力。后者训练时间又过长,休息太多,也很难获得很好的效果,没有效果就很难坚持下去。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适合大部分人的健身节奏是一周3次,一次1个小时。次数不宜过多,因为要有时间间隔让肌肉休息。时间不宜过长,太长会让人厌倦。

     训练时的节奏也很重要,抗阻训练组间休息时间控制在30s-90s最合适,这个时间内ATP和磷酸需要再合成,太短疲劳未消除,太长神经兴奋容易消退,很难获得泵感。

     每组动作的重量选择,通常有递增、递减、不变三种。我一般采用递增组和递减组,这样能让肌肉适应不同的重量的刺激,有助于肌肉生长。

     所以,做一组再玩5分钟手机还霸占器材的哥们,说他们的勤奋无效都怕他们骄傲。

     读书的节奏是什么?能每天坚持读书,是一种基础的节奏。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促进我们认知增长的节奏。例如,当你尝试阅读一本完全陌生的学科书籍时,你是不可能做到一天或者几天读完的。对于这样的阅读,你需要的是一种爬楼梯的节奏,每天的阅读都能让你的认知爬上一个小台阶,爬完就可以结束今天的阅读,第二天再重复。

     这样的观点下,我是反对快速阅读的。当我看到“我是如何一天读一本书”或“如何在一天看8本书”这样的文章,只能认为作者读的书在他的认知范畴之内,过于简单。这样的阅读就像在地面平移,而不是爬楼梯。前者还容易造成能力幻觉(Illusions of Competence),误以为自己在学习,实际并没有认知增长。

     读书的节奏也存在递增组或递减组,这种做法实际就是把认知看做肌肉。你可以从一本较难的书开始阅读,然后逐渐降低难度,反之亦然。这也是我在阅读认知科学和哲学时使用的方法。

     力竭|Exhausted

     抗阻训练时,肌肉是否训练到位的标志就是力竭。简单来说,每组动作做到不能再做下一个,就是力竭的表现,这说明肌肉的供能系统已经消耗完能量,需要休息重新储能。一场训练下来,我通常用这些直观标准评估自己是否力竭:

     胸:双肘无法靠拢。

     背:无法做引体向上。

     腿:走路腿发颤。

     通常来说,这得是自虐式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多次看到,很多男生做5公斤的卧推,一做就累,excuse me ?我家的蓝猫都6公斤了,来健身房还不如在家举猫。更别提那些做10公斤的深蹲、10公斤高位下拉、5公斤腿举的哥们,健身房老板可喜欢他们了,因为这样的锻炼没有效果,他们很快就会放弃去健身房,空出的人均面积又能吸纳新的会员。

     类比到读书上,我将这种力竭称之为认知力竭。我回顾每一次思想系统升级,都会伴随一次认知力竭的发生。从学习科学的角度上来讲,认知力竭可解释为,你的工作记忆全部用于构建新组块(chunk)而导致的心智疲惫。

     结合上一部分说的节奏,可以回答一个很多人都会问到的问题,我怎么才能知道我的学习是否有效?我真的学习到东西了吗?这里给出的衡量标准是,阅读时每爬一个台阶,是否有认知力竭一次。

     反馈|Feedback

     以上四个步骤做完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反馈来评估有效性。我买了一个体脂秤,每天固定在早上收集身体数据,这样我能很清晰的看到每一次训练调整带来的影响。

     例如,我两次经历平台期,都通过调整训练组合和饮食成功突破。有了数据,我就能总结出真正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篇文章的方法论也是由此得来。

     怎样评估自己读书效果好坏呢?通过写作自我检查,再分享给读者,从读者那收集反馈。如果你对于一个知识点或理论理解透彻,无论是写作还是口述,你一定能向他人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转述。

     收集反馈是基于精益创业的思想,即行动-反馈-迭代的循环,不断去优化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行动的表现。

     为何总结Scref原则

     以上就是Scref原则的阐述,这套方法论也是我目前正在使用,且能带来效果的方法论。

     会有一些朋友认为,你这样总结,反而把事情搞得很复杂,我没有用你这套方法论,读书和健身依然有效。当然,即便不整合在一起,读书方法和健身方法各自使用肯定能带来效果。

     我尝试去总结的缘由在于,将知识在抽象层面表达本身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进行认知迭代的方法,而这并不会花费多余的时间。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用同一套方法论整合在一起。我自己曾将营销理论和恋爱、求职、演讲结合在一起,归纳出同一套方法,撩妹的时候这套方法论极其有效。

     不断的去做这样的总结,会大大降低我们面前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降低,便少了很多焦虑与担忧,这是我的个人感受。

     一句话总结Scref原则的好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千古刘传(qiangulc) 。LinkedIn领英经授权转载。

     欢迎更多媒体、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在公众号回复“赤兔”)。如有问题请联系领英客服电话:4000106277。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LinkedIn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