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朋友圈表演艺术家不行了
2017/9/6 LinkedIn

    

     这届朋友圈表演艺术家不行了。

     真的。

    

     一、朋友圈的审判

     肉眼都能察觉,艺术家们发朋友圈的频率越来越低了,从以前的一天一条,到一周一条,再到现在数月一条。

     一个个,好好的朋友圈superstar不当了,全去自嘲了。

     整天说的都是怎么都减不下肥、莫名其妙失眠、装修噪音、飞机延误和走了半小时都扫不到的共享单车,无论哪个职业,加班12点后都要调侃一把自己的跪式服务。

     下午茶不发了,摆盘精致的低卡早餐也不发了,修了半小时的自拍也自己存着了。优雅的艺术家们突然销声匿迹,放眼望去全是些丧了吧唧的人间琐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下午茶和精致早餐确实没坚持吃了,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朋友圈审判。

    

     朋友圈审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没有人细究过,但是随着朋友圈表演艺术的发展,朋友圈审判出现也不奇怪。

     一说起朋友圈审判,艺术家们脑海中一下子便浮现起若干以《朋友圈最让人讨厌的十种人》、《你的朋友圈,体现了你的水准》为题的骇人文章。

     当然了,艺术家们绝不承认自己会读这种文章。

     但文章中的审判规则深深烙在他们心中,甚至举一反三地衍生出了更多规则。朋友圈里人越来越多了,要考虑的口味也越来越多了,忌口的自然也多了……

     到最后他们一盘算——怎么发都不对,怎么着都不行。

     艺术家的心病,就是担忧自己一不小心就不对了,格调就低了。格调低简直太可怕了,所以发出朋友圈后,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即将被judge的焦虑中。

     二、审判家VS艺术家

     但是有一件事要澄清,艺术家们从朋友圈审判中获得的不只是恐慌,也有愉悦——由于审判规则之深入人心,在阅读别人的朋友圈时,艺术家也会自然而然地换位成审判者。

     如果你以为那些冷嘲热讽的评论里能够觅得他们的踪迹,那你便大错特错。

     一旦审判发生,艺术家们要么手指一动,轻轻划过;要么便会真挚点赞,并附上一句评论:真是厉害了!

     你所期待的所有讥讽与揭短都不会发生,但是他们的心中已经打好了分数。他们吃着烤冷面,看着别人发的肉蟹煲,想到那天自己在法餐厅吃的油封鸭,为肉蟹煲打20分。

     这是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圈内秘密:

     所有的体面都在圈中,所有的刻薄都在心里,这是作为一名审判者必要的操守。

     所以朋友圈审判,并没有明确的审判者,也没有具体的审判内容,整个过程发生于无形。

     而朋友圈审判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人们自己对审判规则的对号入座,和对未知评价的恐怖想象。

     三、论表演艺术家的换位思考

     正因为深谙圈内审判的所有规则与秘密,在轮到自己发朋友圈时,艺术家们不得不加倍慎重。

     在点击发送之前,你没有想一想你那焦虑脱发的领导,也该想一想你那些基本不太熟的同事;

     你没有想你那些基本不太熟的同事,也该想一想你好奇多话的老同学;

     你没有想一想你好奇多话的老同学,也该想一想那些一面之缘的客户。

     总之,那些没有好好想一想就发布的朋友圈,不是在等待审判,就是在审判被删除消亡。

     所以作为一名朋友圈表演艺术家,要发扬朋友圈表演这门民间艺术,必须自省,必须换位思考。

     但换位又不是简单的换位,从人们踏出象牙塔的那一刻,朋友圈的阶级结构就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以前的表演技巧不顶用了,时代正在革新。

    

     刚进表演圈的艺术家们只能从所经验摸索总结,月薪一万的人,朋友圈看起来应当是月薪两万的样子,但是月薪两万的样子究竟学得像不像,要看那些月薪五万的人如何评价。

     结论出来了:月薪一万的人,要换到月薪五万的位子上去思考。

     这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鄙视链。对于这未知的链条,艺术家们只能相信,大多数事物,都在鄙视链条的某一环。

     短短七天出游,游欧洲的看不上游新马泰的,游新马泰的看不上游云南的,游云南的看不上逛周边商场的。

     要是没能摸透角色的精髓与核心,一下演瓢了,会冒犯哪一环,娱乐哪一环呢。

     艺术家们惊叹这门艺术的确博大精深,但确实没有多余的精力换位思考了。

     ——只好摆摆手,放弃放弃。

     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所以存活于北京低楼层小区的艺术家非常果断地放弃了北京的夜景。

     因为站在十层以下往外拍一张,任他们怎么调整角度,也只能拍到某某北里、某某南区、某某苑和某某家园,拍不到北京。

     同样被放弃的还有五星酒店的高级马桶、小区门口的烤冷面。

     鸡汤和广告作为最基础的禁忌,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但是艺术家们偶尔还是犯错。

     艺术家在进化,鸡汤也在迭代,所以朋友圈表演艺术家常常迷惑,那些直击心灵的文章究竟是不是鸡汤,他们细心分辨,这篇文章究竟是翻出了自己平庸的一面,还是打动了自己最深的情绪,纠结了半天,多数情况还是决定:放弃,不发。

     我之蜜糖,你之鸡汤,这个道理艺术家们比谁都懂。

     除此之外,朋友圈表演艺术家在表明观点时也战战兢兢,纵使他对观点深表认同,但还是会为是否过激隐隐担忧。

     他生怕三小时后,有人对此发布了更加高明的论调,这是对他演艺生涯最激烈的审判。

    

     所以每一次热点都是浩劫,他们在叫好和唱衰之间摇摆不定。

     每每当他回忆起某一天,他心里认同的某观点,被朋友圈里的人群起而攻之,他都感到深深的后怕。万一在观点的鄙视链中,也成为了末端,后果简直——

     不,不会有后果,因为他已经决定了,绝不再发。

     艺术家早已在心中立下了誓言:如果再有人鼓动他逃离北上广,他绝不莽撞地说出任何“逃离”或者“坚守”之类的词语,他只会语焉不详地含混过去,表明“这个……嘛……说不好,我再观望观望”。

     噤声,把自己从鄙视链中剔除,就是唯一的选择。

     五、揭秘朋友圈

     只有健身和夜跑,才是难得无需深思的内容。

     锁骨和小腿还是可以向众人展示的,但马甲线和腹肌还差几个课程。无论能不能练出马甲线和腹肌,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流汗的两小时。

     如若实在坚持不下去,大不了就不再发。

     谈及音乐,朋友圈表演艺术家纷纷认同,香港老歌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所以点开朋友圈又瞬间失语的时候,只需要迅速打开音乐播放器,分享一首香港老歌。歌曲评论999,不可能出什么差错。

     放弃了太多自我表达,这是仅剩的两项文体活动。给他们的空间不多了,挑挑拣拣之后,剩下的就只有行业资讯和干货。

     那些以名人观点为标题的文章,不在鄙视链条内,也不属于审判范畴,可以发。转发词通常是简明但无实际意义的四字词语:值得思考、有待观察、言之有理等等。

     自我提升课程也会发,但是不会真的去学,学了也学不完,他们心里知道的。

    

     偶尔也谈谈腾讯、阿里和乐视,但是最近谈论百度的少了。戾气太重,一谈百度,之前所有的隐忍都功亏一篑。

     互联网人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发一发公司大大小小的里程碑,他们明白CEO对投资的向往和对盈利的焦虑比他发一条朋友圈的焦虑更甚。

     这个时候,学医学和化学的人们松了一口气。他们的行业日常谁也看不懂,随手甩一篇行业动态,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六、人生大舞台,朋友圈小舞台

     但是,这绝不是卖人设。当你问起一位朋友圈表演艺术家他的人设是什么,他一定支支吾吾地半天答不出来。

     朋友圈才不是广阔的我型我秀大舞台,而是狭窄的公共走廊。你的空间,就那么点儿。

     就别奢望别人对你的朋友圈啧啧称赞了,“看不懂,不可评价,不一定获得喜欢,但绝对不会被讨厌”才是朋友圈表演艺术家们追求的最佳状态!

     只有在某一个云霞旖旎的傍晚,艺术家打开朋友圈,几乎所有人上传了这片天,他也拿起手机,对着天空拍了一张,上传朋友圈,配词“今天的天空好美”。

    

     谁能说今天的天空不美?

     这一天,天空变成了红色、紫色、蓝色,或是任何其它颜色,这一天便是他们的“自由日”。

     天空是可以刷屏的,因为天空的兼容性太强了,任何手机型号都能拍出无差别的艺术感来。

     无差别,就是天空可以刷屏的核心。

     夜景属于十层以上,但天空属于所有人。

     七、回到朋友圈

     有人劝告他们,real一点啦。

     艺术家们看着一眼自己朋友圈里贫瘠而苍茫的大地,抿紧嘴唇作沉思状,最终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

     不行。

     圈已经不是那个圈了,“那个圈”的逝去就如学生时代的逝去,酸臭味儿的小情绪不适宜再出现,强烈的立场与观点也难调众口,微小的成功与失败不足以打动人……

     在复杂的人群关系中展示最得体的形象才是重中之重。

     沉思中他们想到——

     自己绝对不会放弃的,作为审判者的乐趣,

     也就预料到——

     自己永远无法逃脱的,被审判的命运。

     他们站在风雪的山岗上,看着自己的朋友圈如冰川一样消亡。

     但是在冰雪覆盖的脚下,一个苗头在悄悄破土:

     要见世面,要用最快的速度见世面,直到有一天,见遍了所有的世面,掌握了所有的角度与观点,站在审判的顶峰,本色出演,才能脱离审判,才能在消亡中逆转。

     否则就只能生个孩子了。

     只有对新生儿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破除一切审判,才能拯救所有的语境崩溃,才能肆无忌惮地回到朋友圈。

     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本文作者阿瘫。转载自公众号7天实验站(id:FaketheWorld)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图片、封面图片来源于原作者、pixabay.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LinkedIn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