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大战的谜团,交战18天苏军被俘30万,如何完成“绝地反杀”?
2019/4/17 23:30:41 历史真有意思

     请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如果您对上述内容感兴趣,请点击上方“历史真有意思”蓝字,扫描二维码,关注“历史真有意思”,会有更多惊喜

     1

     这可不是什么谜团,18天30万也不算什么骇人的战绩。整个1941年打完,猝不及防的苏军损失了400万人员和2000多辆装甲车辆,航空方面更是几乎被掀了个底儿掉,粗略估算有3000架战机被摧毁。

    

     可以说,德军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任何国家面对霎时间如此恐怖的损失清单,估计都会一蹶不振。就算要回血,恐怕也得费老鼻子劲儿。

     苏联怎么熬过来的呢?其实没人们想的那么复杂,无非是严酷的战时经济、战时社会管理,以及疯狂的战争动员。

    

     与当年一盘散沙的中国比起来,苏联真可谓是瞬间就行动起来,全国上下卯足劲投入战争,几乎没有因为内耗而拖自己的脚后跟。

     不过我们也不要太高看苏联,能做到如此快的全国动员,与苏联本身的计划有关。20世纪30年代并不仅仅是德国人在做战争准备,苏联人同样定下了“东方战线”的战略。

    

     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起来以后,国力大涨,开始觊觎西边的土地。当时不断向东扩张的纳粹德国早就成为苏联人的眼中钉。但是很可笑的是,英法等西方强国并不热衷于遏制德国,反倒寄希望于张伯伦“绥靖政策”,将德国人的祸水引向苏联,然后他们再行渔人之利。

    

     明白这一点的苏联,干脆就与德国秘密签订了条约,瓜分了东欧的地皮。波兰被一分为二,芬兰也划给了苏联。英法到最后才明白自己给耍了。

    

     虽然39年的苏芬战争让苏联丢尽了脸,也让德三感觉看到了苏联的虚实,但苏联实际并没那么菜,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缓冲,同时也对东边的局势充满了野心,蠢蠢欲动——既然英法让德国祸水东引失败了,那么现在很明显祸水已经西流。英法的渔翁计划反过来也是可以被苏联所借用的。

     所以,苏联实际早就做好了全面战争的准备,并且他们的目标大的很,除了吞掉波罗的海三国外,芬兰、波兰、东欧统统都要拿下来。给德国人爆菊的打算不能说完全有计划,但通过战争获得更大利益的做法是早就定下来的。

    

     因此,苏联在前线布置了大量的军队,却并未向这些军队传达是“防守”还是“进击”的明确命令。

     道理很简单,苏联的大军是准备摘桃子的,边境高密度的云集大军,1为威慑德军 2为大突击做准备。所以这些部队根本没有构筑具备纵深的防线,而是单纯的窝在一起。

    

     否则都像布列斯特要塞那么打,德国人能冲到哪儿?恰恰布列斯特要塞在战前进行了防御性构筑,使用了一些囚犯加固了部分体系。

    

     苏军这种行为让德军捡了便宜,麻痹大意间,德军一个闪击战就将苏军划分成无数块豆腐,空有密度却无厚度的防线只能被分割消灭,大量苏军战士就这样成了瓮中之鳖,只能乖乖投降。

     但是呢,苏联人真的伤筋动骨了吗?1941年后半段时间,苏联人连个突都没打的就开始了战争行动,他们通过节节抵抗迟滞德国人的速度,大量的军队为后方的动员、集结、转移争取时间。然后迅速爆兵,哪怕是炮灰也要抵挡住敌人。

    

     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打响,苏联人在自己的绝地上,把德国人也拖进了绝地,然后一番鏖战,后勤线无法有效补给的德国人最终崩溃,由此开始了战略天平的位移。可以说,尽管希特勒进行了一系列的豪赌,但苏联人从始至终都牢牢把控着战略走向。

    

     战争期间苏联的生产也是极为到位的,比如PPSh-41“波波沙”冲锋枪,苏联人尽管参考了芬兰“索米”,但压根看不上索米那种精工细造的活计,反而继续琢磨着自己的“迫击炮理论”,斯大林要求:这种冲锋枪要简单到能让最低级的工厂生产。

    

     苏联人根本不愿意拿太多的工时来应付一把冲锋枪,它再优秀,也得为生产工时让道。简化的工序让这种武器被疯狂的制造了600万把之多,而生产它们只需要妇女、儿童、低级技工再配合低技术生产线就可以,为坦克、大炮、飞机空余出了高级机械、高级技师和产能。偏偏“波波沙”性能并不差。

    

     正是靠着PPSh-41这样的武器,苏联人给整师的新兵进行了凶悍的武装。本就在战前拥有大量射击俱乐部以及军训项目的苏联平民对枪械本就不陌生,再搭配上一口气能平稳扫射71发的冲锋枪后,连训练时间也给省略了。

    

     反正拿着PPSh-41的新兵们只需要冲到200米以内,然后对着那些拿毛瑟98k的德国老兵们疯狂泼水就行了,在火力面前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这点美国二战后才在阿伯丁陆军武器试验场彻底探明——射击精准但火力不足的老兵,与射击不咋地但火力贼猛的新兵完全没啥差距,火力猛的永远占上风。

    

     有了这些大量用冲锋枪武装起来,并通过武器性能相对抹平了训练差距的新兵,苏联人才得以滚雪球似的让部队扩张起来。随着战时动员的加强,大量的年轻人被送上战场为国而战。

    

     最后,苏联人连妹子也不放过,拉了80万女人上了战场。她们除一部分从事医务、文职外,许多人就是战场上的战兵,从步兵到航空队到坦克军,苏联的妹子像男兵一样为国捐躯。甚至有妇女自己买了坦克,上战场为亡夫报仇。

    

     当然,少数民族也是相当重要的力量,有些文学里喜欢渲染诸如蒙古人、哥萨克人对苏联的憎恨,然而事实是这帮人得到苏联英雄金星勋章的足有几百号。凶猛的哥萨克在战场上令德军极为胆寒,因为这帮人更加野蛮,简直毫无人性。

    

     最后,来自西方国家的援助也不得不提,按照租借法案,美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成千上万的坦克、飞机、武器以及食品、机器、油料。苏联人把美国人支援的优质油进行勾兑,一份能变成三分燃油。即便这样也比德国人坦克里烧的东西要强的多。

    

     实际上德国人的惨败很可能从1939年就已经定下了,他们过于疯狂的发动战争,却连自己都没准备好,国内经济危机相当大,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福利,欠下了大笔公债。再加上乱七八糟的工厂生产、两线作战的战争局势,他们想弄赢苏联人实在太难。

     2

     题目里的交战18天俘虏苏军30万,应该指的是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的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一举歼灭苏军西方方面军主力,30多万苏军在此战中全军覆没。

     然后,中央集团军群按照既定战略以苏联首都莫斯科为主要目标继续向东挺进。从7月下旬到9月初,德军经过激战又攻下了莫斯科西部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又歼灭苏军二三十万人。此时通往莫斯科的路上苏军已经很难组织起有效防御,但是德军却没有继续进攻,原因是担心南面基辅方向上的苏军另一个战略集团——拥兵60余万的西南方面军从侧翼发动反突击,于是中央集团军群停止攻势行动转为防御,并且抽调精锐部队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先打基辅。

     于是就有无数的战史专家说德军进攻基辅延误了攻打莫斯科的最佳时间,等到德军一个月后回头重新进攻莫斯科,苏军已经在斯摩棱斯克至莫斯科大道上布置了125万大军、7600们火炮、1000辆坦克、700架飞机严阵以待了。然后就是德军进攻受阻,等到艰难的行进到莫斯科时突然遭遇了严寒,最终功亏一篑。

     实际上,真正让苏联“绝地反杀”的绝不是什么严寒,要知道严寒影响德军,同时也会影响苏军。

     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德军本身力量已经消耗殆尽了。

     基辅战役结束后,德军虽然取得巨大战果,却也损失惨重,仅实力最强的中央集团军群就损失了23万人,为了进攻莫斯科,德军统帅部从南方、北方两个集团军群抽调了大批力量补充中央集团军群。等到战役发起之前,中央集团军群的总兵力达到192万余人,装备18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万门火炮、1300架作战飞机,攻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但是,如此庞大的兵力兵器还要前进几百公里,需要多大的后勤保障力度?即使是放在今天拥有现代化的后勤体系为这样一支远离后方的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恐怕也不见得是一件轻松的差事,更可况在当时?

     苏军在撤退的同时,带走了沿途绝大部分的居民和物资,带不走的也就地销毁,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沿途的道路交通。德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地方,但是不仅达不到“因粮于敌”的目标,同时还要修修改与欧洲不接轨的苏联铁路。实际上早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前中央集团军群就面临严重的后勤危机了。不然为什么前十八天就噼里啪啦敲掉成建制的苏军30万,打个斯摩棱斯克面对七拼八凑的苏军部队就耗时近两个月?9月份中央集团军群停止进攻后很大的一个任务就是干这个,在此期间部队的后勤运输完全靠汽车和马车。不过倒霉的是此时正值秋季,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这就给德军的汽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在停止进攻的这段时间里,在希特勒的亲自关注下,德军一共修复改造了2.5万公里的铁路、4000座路桥,运输工具重新换成火车。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满足中央集团军群庞大的开销。按照当时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元帅的记录,在“台风行动”开始前15天,因为优先供应弹药、燃料,目前的口粮仅仅够部队糊口,根本填不饱肚子。190万德军官兵正是在这种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发起了“台风”行动。不过面对仓促集中起来的125万苏军乌合之众,德军的闪击战和钳形攻势又一次让苏军遭受了明斯克、基辅之战后有一次惨痛损失,50万——60万的部队在合围圈中被歼灭了。但是德军的力量也受到巨大的损耗,特别是后勤补给线,又一次变得细长了。古德里安指挥下的德军第2装甲集群算是集团军群最强大的一支机械化军团,原本是从南面的图拉方向进攻莫斯科,结果在图拉遭到一支苏军民兵部队的顽强抵抗,直到战役结束也没能攻下来。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坦克缺乏燃料无法开动了......气得古德里安这位坦克兵上将直接去找希特勒要补给。

     德军到了强弩之末,那么苏军呢?

     从战争开始直到基辅战役结束,短短四个月内,损失的兵力是题目所说的近10倍,达到300万人,还有大量的飞机、大炮、坦克。更严重的是,失败主义情绪在苏联军民中像瘟疫一样蔓延。但是作为苏联最高统帅部特别是最高统帅斯大林,始终没有丧失信心,继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苦撑危局。

     在德军行动开始之前,苏军最高统帅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调集了125万部队在莫斯科以西300多公里的地段内进行部署。结果没想到德军故伎重演,一口吃掉了一半。面对长驱直入的德军铁骑,唯一能起作用的就只剩下一条战前修筑尚未完成并且只有4个师固守的莫扎伊斯克防线。苏军统帅部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从全国各地调集一切可用的作战力量向这里填补并且把号称“救火队员”的朱可夫大将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到这里。即便如此,等到德军发动进攻前的10月中旬,聚集在这里的苏军部队也仅仅只有9万人。

     就是这不到10万人的部队在莫扎伊斯克防线上顽强的坚守到了10月底,迫使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德军耗尽了最后一点力量,也就为斯大林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在莫斯科举行战时阅兵式赢得了时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敢于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敢于坚守莫斯科,就是特得到前敌总指挥朱可夫的保证,并且利用东部发达的交通网络争分夺秒的调集兵力到莫斯科,当然已经不再完全满足于固守莫斯科,而是准备反击了!

     11月上旬,得到有限补充的中央集团军群继续发动进攻,结果苦战到12月初,在距离莫斯科还有40公里的地方,中央集团军群这台德军最庞大的战争机器终于熄火了。正如集团军群司令博克所说的那样,“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苏军则不失时机的发动全面反击,在严寒的帮助下,彻底将德军赶出了莫斯科州。

     历史真有意思综合:大将军威武k、王司徒老百科

     放到您的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历史真有意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