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怎么成为军事强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连日本也不怕
2019/5/17 22:07:51 历史真有意思

     请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如果您对上述内容感兴趣,请点击上方“历史真有意思”蓝字,扫描二维码,关注“历史真有意思”,会有更多惊喜

     致读者:防失,更多精彩内容会发布在备用小号,文章都不一样,欢迎朋友们扫码关注

    

     韩国的发家史并不像日本一样,日本好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亚洲唯一的准工业国家。

     工业国家即使根基被别人打断,想要复兴虽有困难,但也绝不是毫无目标的乱撞。就像电影《1942》里说的那样:“爷我是财主,我知道怎么样从穷光蛋再做到财主。”

     而韩国,翻开它的历史我们能看到——在大明时期,它是我们的藩属国;在大清时期,它是我们的保护国;在日据时期,它是日本的殖民地。好不容易撑到了1945年日本人被打跑,它又成了美国的殖民地。

     这样不断地像被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的半岛,别说工业化最初的第一桶金积累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战火,耗到它们的血都快要流干了,工业化进程,谈何容易。

    

     《铁雨》剧照,韩国人自己的评价就是四个人里面就得死一个

     战时敛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诸位看官,我没拿错剧本,本期也不是为黑国军而写的。小标题很直白的反映出了从45年到53年这个时间段,韩国“野蛮疯长”的战时经济到底有多肮脏。

     45年,日本投降,美苏对于半岛的划分,简简单单的随着一条北纬38度线尘埃落定。38度线以南的平原地区被美军占领,麦克阿瑟除了担任日本的太上皇之外,同时还兼任了韩国的太上皇。

     “喜迎王师解放”的韩国人民惊讶地发现,“解放”它们的美军,在本质上和日军并没有什么区别。日占时期的一系列政策全部被美军延续了下来,以前给日本人当狗腿子使唤的人,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美军口中所谓的“抵抗组织”。

     这些和美军搭上线的所谓“抵抗组织”,大肆垄断了从战前到战时的黑市。靠着直接从美军手中倒卖医药、电子管、机械零部件之类的,韩国最初的寡头们就在战火纷飞的三年里,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所谓的发国难财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卖鱼起家的三星,也是当年发国难财的代表集团之一

     三年时间下来,仅靠收取过路过桥费就赚了个盆满钵满的日本咱们就不提了,上一期讲过了。这三年时间,美国在韩国的直接经济投资加援助超过8亿美元——具体数额的话,按照韩方自己的统计是8.3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如果再算上各种物资、军剩和无息贷款的话,这个援助金额可能要再翻上两番。不得不让人感叹,有钱真好。

    

     不过尽管有华盛顿“卖血援韩”,三年激战下来的韩国,仅仅是保证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饿死人的情况,顺带着保证了政府与银行之间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有人可能会很奇怪,美国人提供后勤,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美国人太小气吗?

     当然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国人对韩国的直接经济援助就高达八个亿。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韩国的那些财阀,与日本不同的是,正忙着在北纬38度线打生打死的美国人才没空管韩国人的事情呢,也自然不会发生像日本那样的土地和工业改革。

     于是,除去少量用于发行韩元的美元准备金以外,其余的不管是美刀还是药品还是钢材,通通流进了财阀们的腰包,转手便流入了战时黑市。黑市这玩意,开价简直黑的要死,本身就食不果腹,没有关系兜里又没有钱的难民们,只能翻找美国人的厨余剩菜用于充饥。

    

     经过改良的“部队锅”,最早的部队锅,是找到什么就往里面放什么,一锅乱炖

     等到朝鲜战争结束的时候,韩国的财阀们已经颇有尾大不掉之势。财阀们背后有政府撑腰,政府则需要这些财阀提供选票谋求上位——你问美国人能不能忍?美国人选总统不也这德行。而且,美国人对于韩国的态度仅仅是充当桥头堡,外加听话就行,他是个什么德行并不用太在意,区区一只汪酱还能翻了天不成。

     ·来吧,援助,加大力度.

     本着养肥了韩国方便放出去咬人的态度,美国人在战争结束后的53-61年间对韩企开始了全方位立体式海陆空三栖的综合援助。

     受限于韩国本身糟糕的基础工业水平,最初的援助也多是集中在化工、化纤、纺织和一些外包加工等等的低端产业上。这些产业比较有利于欠发达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毕竟培养合格的技工需要时间,而在培养的这段时间里面,只需要人力便能够维持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势必会充当主力支柱。

     顺带着一点就是,化工化纤之类的,还存在着一个工价的问题。美国国内的人工工资和韩国的人工工资能相提并论嘛,肯定不能。既然存在差价,那么为什么不把这部分产业挪到韩国来呢,资本的劣根性不就是百分百的压榨金字塔底部的剩余价值嘛。

    

     熟悉化工的朋友对这个商标一定不陌生,这也是当年投资韩国的美企之一。

     另外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在于韩国的寡头们。说起寡头,我们第一印象就是俄罗斯那些依附在国家机器上吸血的蛀虫们(具体的话咱们会留到俄罗斯篇具体讲解),但是,韩国的寡头们比起俄罗斯的寡头,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政策调控?政府都是这些寡头们选出来的好不好,你敢动人家的钱袋子,人家就敢动你的脑袋瓜子。

     韩国人里面也不是没有头铁的,朴正熙就是这么一位。

    

     这位靠政变当上总统的男人,自然跟各大财阀没什么关系了。草根起家的他对于那些垄断了全部国民经济命脉的财阀,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这位老兄在位十八年,对整个韩国军管了十八年,跟各路财阀也斗了十八年——自然的,十八年时间里,他也遭到来自国内外数不清多少次的明枪暗箭。

     1965年,韩国应美国邀请加入越南战争,韩国终于赶上了和日本一样的战略机遇期。

    

     北部湾事件,标志着南北越战争正式升级

     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暂且不论,韩军在这场战争中堪比日军的暴行也不是讨论的重点。

     从65年韩国正式下场,到75年随着美军一起撤离。十年时间里面,韩国一共向越南派兵三十余万,伤亡人数在两万左右——死在韩国人枪下的越南人不计其数,而靠踩着越南人的鲜血,韩国获得了大笔美国援助、订单以及在南越的倾销市场,经济快速腾飞。

     以“美国援助进韩国,韩国产品进越南,越南的战争红利回归美国”的三角贸易,形成了对越南的出口狂潮,一方面击垮了越南本就不发达的本土市场,同时为韩国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开辟了道路,与越战有关的军事订货和劳务输出,则是后来韩国向中东进行大规模劳务输出与建筑承包的起点。

     ·长期依赖外资的韩企

     小编在写韩国篇的时候,老是能听见诸如什么“韩国人有骨气,坚决抵制日货”、“首尔街上你看不到日系车的影子”什么的狗屁言论。

    

     第一辆车的LOGO我应该不用翻译了,与众人心目中所谓的“铁骨铮铮”形象截然相反的是,韩国人不仅支持日货,而且他们的寡头企业中,日资的股份占比也是相当可观,不少企业高管背后直接就有日本财团在撑腰。

     毕竟,韩国从建国伊始,它就严重依赖外国投资对本土经济的刺激作用。而在外国投资占比中,美国投资肯定是最大的,一度占到65%左右,虽然受到七十年代产业转移的影响,美国人在韩国市场的占股在持续下降,但是始终没有跌破50%这个大关。

     仅次于美国的金主爸爸就是隔海相望的日本了,日本人,特别是日企,它们起家的资本就是这个半岛和50年的朝鲜战争。尽管韩国人恨日本人恨得要死,但是在滚滚的票子面前,尊严和脸皮是什么,能吃吗?不能吃就不要了。

    

     这种严重依赖外资,而忽视本土企业的行为,在七十年代两次能源危机的时候,便把韩国人坑的直叫爸爸。

     先是中东国家对欧美及其小弟的石油禁运,再是伊朗那边的破事,两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恶果就是油价飙升,牵一发而动全身,与运输业息息相关的油价开始暴涨,那么原材料成本的价格也开始一路起飞。对于这种不可控的成本飙升,西方各国一致的做法就是——设置关税壁垒,紧缩银根,放缓对外投资;这一点,日美双方有着同穿一条裤子的默契,倒霉的就只剩韩国了。

     关税壁垒一立起来,原本靠低价抢占中低端市场的韩国商品一下子失去了竞争力。而对外投资的放缓,直接命中了韩国的命门。

    

     坐以待毙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坐以待毙的。面对危机,韩国人也对自家的产业结构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韩国加强了本国寡头企业的凝聚力——不同于邻国的产业线风险分摊,韩国人的做法是让大财团们报团取暖,让有限的资金在尽可能小的圈子里面流动开来,避免外部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震荡所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风险——用人话讲,就是尽可能保住大财团,小企业死就死吧,反正伤不了根基。

     保证资金链不断裂的同时,韩国人也热衷于在第三世界开辟市场,引导资本和商品的流通。同时,紧缩银根,开源节流是也。

    

     你说开辟市场怕对方还不起钱?没事,可以拿装备抵债

     韩国的崛起,在某个方面印证了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升级的正确做法——积极吸引外资,通过先期的低端产业和外包加工,逐步培养自己的合格技工和高级技工。等待时机,完成自己的产业链转型升级。

     但在另一个方面,韩国的崛起,也能为咱们提供一些不经历便不能明白的教训。比如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极其容易动摇本国产业链的根基。同时还有寡头企业的做大,财阀即国家什么的,也是绝对要不得的。

     啊,对了,这里忘记说了。咱们上回的日本篇,不是有很多朋友留言说咱们的房地产企业如何如何嘛。这一点我倒是不否认,在资本的逐利下,不少地方都出现过卖地换GDP的作死行为,再加上咱们根深蒂固的“安家立命”,房子又成了咱们的刚需和必需。

     这个泡沫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必要过度担心,到现在,土地的所有权还是被捏的死死的,完全没有自由买卖的可能性。能买到的只有使用权,而且权限最多不超过70年。对使用权的牢牢把控,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对土地的恶意兼并行为,也就是说,上面想什么时候收回这块地就能收,不存在什么动不了的情况,现在最多也就是懒得动你而已。

     土地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这是个泡沫容易吹,但不容易消下去的顽症。短时间内它破不了,也消不了,就是这么一回事——有房子的不用担心,没房子的就更不用担心了。

     放到您的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历史真有意思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