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彻底的善者
2014/2/24 龙泉寺龙泉之声

     如果再有人对我说:“行善不必学佛”。

     我会微笑着告诉他:“要想彻底的行善,还非学佛不可!”

     偶然间遇到一位许久不见的大学同学,聊起彼此的近况。

     听说我在学佛——“每周都要到一个很远的寺庙学习”, 她好奇地问:“这么有毅力啊!你是不是想读一个佛学博士呢?”

     我笑了,“当然不是了!”佛法是要用来改善我们的生命,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我很想这么告诉她。但是这个道理,我自己也是在团体中熏习了一年有余才多少种下一些种子,哪里有资格现在就对人宣讲呢?

     她接着问:“你每周都去哪里啊?”

     “龙泉寺,在北京西郊。”

     “龙泉寺!?我知道呢!我去凤凰岭爬过几次山,看到过龙泉寺搞活动,挺热闹的,不过我没兴趣。”

     “呵呵,有空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们活动很多的,还有许多慈善活动。”

     “哎呀,慈善活动哪里没有,干嘛跑这么远去?话说回来,听说你还吃素呢?要注意身体呀。其实我倒是觉得,做人嘛,做个善良的人,做做善事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学佛啊,干嘛把自己弄得这么苦哈哈的,肉也不能吃,每周还跑这么远……”我静静听着,笑而不答,只是邀请她再去凤凰岭爬山时给我打个电话,“或许我就在寺里呢,可以见见面呵。”

     我发现自己连什么是“善良”都不懂

     结束和朋友的对话,我也陷入了思考。类似的疑问听到过不止一次了,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学佛。在许多人眼里,佛法总与“迷信”、“清规戒律”、“消极”等联系在一起,我通常会告诉他们:佛法是最积极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自他过上最美好的生活。于是类似上面的问题又会提出:“与人为善当然是对的,我在生活中也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没有必要一定要学佛啊。”

     以前的我,也是一样的想法。可是学了佛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根本连什么是“善良”都不懂。我以为:每年资助几名贫困儿童就是善良;遇到灾难捐一点钱就是善良;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就是善良……,可是,未学佛时的我,就连这样简单的善良都不一定做得到、做得好。我会因为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而痛心疾首,一片赤诚之心往往转化为“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政府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又决策失误;看到天灾人祸,虽自诩为善良,却不但做不了多少事情,怨天尤人倒是不少。初出校门的一腔热血渐渐冷却,在世间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和左右下,我能坚持下来的“善良”越来越少。就拿资助学生一事来说,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新闻,某人捐助了一名贫困大学生的学杂费,后来发现这名大学生“竟然买了手机”,于是愤而决定取消资助,以至于对簿公堂。围绕这件事的讨论越来越多:捐助的目的是什么?捐助者有权利决定受助人对资金的使用吗?贫困大学生就不能使用手机吗?到底谁对谁错?……与上述事件类似的讨论越来越多,我的价值观也越来越混乱,越来越迷惑。“善良”的概念在我头脑中渐渐抽象,也渐渐远离,我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甚至有时想做善事都找不到信得过的平台。

     学佛之后,我才发现,自以为善良的我,原来做了这么多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情,例如:我以为愤世嫉俗是爱国的表现,却不知自己的抱怨、嗔怒非但起不到作用,还伤害自己;我所做的善事,也只是在不影响自身利益前提下的一点小小付出,例如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如果这天我比较累,就算有老人上车,我大概也会以“我太累了”为借口而不让座。这些都是很细小的事情,但是它们恰恰说明了我对“善良”这一概念的认识是多么模糊、不确定、不坚定。到底什么行为是善?是由动机决定,还是由结果决定?好心办坏事是善还是恶?坏心办了好事呢?做一件事情,利益了此,却伤害了彼,那到底是善还是恶,结果的判定以谁的利益为优先?善良有前提吗?有条件吗?

     对自他都产生好果报的行为称作善

     学佛未久的我,却回答不上来这些问题。终于有一次,我向法师提出了心中的困惑。法师举重若轻,娓娓道来:

     “佛法就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法中,对自他现在和未来都产生好的果报的行为称作善。而我们所得的果,是由业决定的,这就要了解业果法则。你提到的‘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叫做善’,‘是由动机还是结果决定的’等等问题,在业果法则中都有说到。一个人身语意的造作称为‘业’,在决定业的果报时,有四个要素:事、意乐、加行、究竟。用世间的话简单来讲,‘事’包括造作的对象;‘意乐’是造业的动机;‘加行’指造作的行为;‘究竟’是造作的结果。这四个要素是不是就把你的问题都包涵进去了?业的果报是由这四个要素综合决定的,得到善报、恶报还是杂染的果报,就看这造业时四个要素了。我们凡夫,造作的往往是杂染的业,纯恶或纯善的业都比较少。例如,有的人做善事是为了得到好的名声,从世间法来看,很难说他到底是善还是恶,但是通过业果法则就很清晰地知道,这是一种杂染的善。因为他的意乐(动机)是不清净的,而究竟(结果)对别人产生了一定的利益,所以将来得到的果报也是杂染的果报。再如,母亲溺爱孩子,有求必应,她的动机是好的,从短时间来看也利益了孩子,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好的结果,也不能算是善。”

     “更进一步,从果报的究竟程度来看,佛法把善分为“有漏”与“无漏”,所谓有漏之善是指五戒十善,有人冷了,给两件衣服;饿了,给一点吃的;病了,给一点药;痛苦了,安慰两句,这个善事对别人来讲,所得的利益比较短暂,比较少,比较局部,别人很贫穷你就给他衣服饮食,这样就能把贫穷去掉吗?再下一世他会不会还贫穷呢?所以,我们自己得到的利益也是一样,比较短暂、比较局部。给别人人天的快乐,自己得到的也是短暂的人天的快乐。”

     “佛法不止这些,佛讲法的目标是引导我们现前的究竟的利益,不是只引导我们得到人天快乐的。佛做任何事情都是引导到出离道,引导到菩萨道。而世间的一切善恶是非,在佛法看来都只是在烦恼的推动下,在自己无明的推动下,在对事情真相一种错误的认知下面去做这个事情的。因此,从究竟来说,不是趋向于解脱的“有漏之善”也是恶。”

     “我们平时做善事,是有漏的善业。要得到决定胜,就要把无明去掉。在“明”、智慧、对真相的认识上去做事情,才能把自己、别人从长远无明中救出来——自己也能救出来,别人也能救出来。佛做的就是这个事情,学佛就是要学怎样给别人、自己最大的利益,自他为什么有苦?要把原因找到,不把原因找到怎样把这个果去掉呢?”

     “学佛了也做世间的善事,但这些是前方便。佛法以三士道来引导我们,想要帮助别人,先从共下士道开始。例如捐助衣服,目的是结善缘。佛也是生生世世给众生布施衣服、饮食、卧具,乃至头目脑髓,目标是给人最究竟的利益,现在缘分不够,没办法给,只好暂时给物质方面的,以后再给究竟的。”

     成佛的那一天,我们就是“众生永远的义工”

     听了法师一席话,我恍然大悟。我们在世间做善事,常常是目标不清楚,方法也不清楚,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一些同情心去做,若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愿意牺牲自己而又能坚持下来的人实在太少——我们常常迷失在日益复杂、脆弱的价值观中。而学佛后,了解了业果法则,对“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给予别人什么,自己就得到什么”的道理产生深深的认可,自然而然行善变得更加积极、持久和欢喜!而且这“行善”的范围更为广阔,超越了时间、空间,等到成佛的那一天,我们就是“众生永远的义工”,多美好啊!

     如果再有人对我说:“行善不必学佛”,我会微笑着告诉他:“要想彻底的行善,还非学佛不可!”

     “为什么?”

     “请你自己来学佛寻找答案吧!”

     (来源:学诚法师的博客)

     各位读者: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微 信:longquanzhishen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