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博客文选】持戒是修心
2014/11/8 龙泉寺龙泉之声

     以前对戒律的印象是形相威仪,中规中矩,随着对戒律的学习,发觉比丘戒其实是心地法门。

     首先受戒时必须以慈心才能得戒,得上品戒要发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中品要发随力随分帮助他人的心,下品得戒也至少是不伤害别人,不是简简单单的戒条。受戒后,如果发心不学戒,是结罪的;即使学戒,如果是轻慢心、不持戒心或者先持后不持戒,也是结罪的。

     从持戒之心态讲,不同的人有五种持戒心态,为名利持戒,不乐罪报持戒,为人天福报持戒,为出离三界轮回持戒,为成佛利生持戒;同一个人持戒可能有三种心态,善心持戒,不善心持戒,无记心持戒;

     律云: “为调三毒令尽故,制增戒学”,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正对治贪嗔痴三毒心,如淫、盗戒对治贪,杀戒对治嗔,而慈心杀人、好心互用三宝物,则是痴心所摄;

     心对境时,有疑心、想心、识境心、不识心、慢心、误心、迷心、妄心等,需要我们在平时就要警觉摄护,正知正念,心对境才会如理抉择,依戒行持。

     行为上持戒或犯戒,源于内在的心态,要持好戒也应从心态上去调整。止持心,不该做的不要做,面对恶境,摄心护戒。作持心,该做的努力去做,对善境造修,勤策三业。止犯心,该做的没有做,是因为对善境不进修,懒惰懈怠,不发心,内心没力量。作犯心,做了不该做的,对恶境不离过,痴心慢法。

     戒律因心行的变化过程而定罪轻重,如杀前的害心,杀中的快心,杀后的随喜心;前心杀心,后心转慈;是故意还是误心,是殷重心还是散漫心,都有不同的定罪标准来对治烦恼。

     只要我们持戒修行,慢慢就会从杂染心到清静心,从散乱心到止定心,从迷乱心到觉悟心,从恶和无记的心相续到善心相续,生出惭愧心、欢喜心、安乐心、菩提心。

     图:摘自【龙泉之声】网站

     各位读者: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longquanzhishen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