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下)
2016/3/20 龙泉寺龙泉之声

     学诚法师

     学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想要长期坚持学习,并且越学越稳、越学越好,那就更不容易了。学佛的方法很多,归结起来无非两类:一是靠自力,二是靠团体。靠自力必须有坚定的信心,有很好的经验,否则容易出偏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若诸菩萨不依明师、不依善友,修行世间善巧方便,是诸菩萨愚于世间善巧方便,向诸恶趣;不能随顺安住出世巧方便智,亦非一切真实福田,不能善巧知诸有情根行差别。”(卷第十)靠团体就是在师长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在同行的策励下时时反省,跟随团体的进度稳步提升,因此不容易出偏差。

     靠团体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学习,必须认清总别、发心参与。

     总就是总体,别就是个体。总体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一个团体内的所有人。因此,对团体的宗旨目标、发展方向、运行模式,大家要全面了解,深入理解,深切认同。只有对总体有清楚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学习佛法的信心才会越来越坚固。否则,信心就不容易稳定,学习也不容易持久。

     团体的共业由所有团体成员的业力凝聚而成。因此,团体的事业是一项总体工程,它的成办需要作为团体成员的每一个个人都好好发心、积极参与。我们常常提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需要从基础做起,要真正让个人的用心、个人的言行与团体的运作相符顺,真正将个人的业力融入团体的共业当中,依止师长,依靠同行,依据佛法业果的理则勤勤恳恳地种下成佛的善因。如果我们对总别没有认识清楚,没有真正发心、积极参与的意识,我们的业力就会与团体的共业相隔阂,就体会不到团体的功德,感受不到团体的殊胜,很容易随个人的惑业流转。

     怎样检验我们的发心是否纯正、参与是否积极、总别是否认清?这就要看是否能够安住当下、勇于承担。团体里的很多事情我们本应该做而实际上又不喜欢做、不愿意做,这就是内在我执、法执的表现。我法二执是学习上最隐蔽、最顽固、最强大的敌人,会左右我们的知见,障碍我们的发心,销铄我们的热忱。怎样去突破?这就需要安住当下,勇于承担。

     《佛遗教经》讲:“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佛陀告诉我们要能够安住当下,要学会随遇而安。佛教的团体并不局限于一、两个寺院,佛教的事业也不只是在一、两个地方发展,佛教的人才更没有局限在固定的岗位。因此,要随顺缘起,好好学习,深入体会。台上台下,人前幕后,无论到哪个岗位,都是团体最好的安排;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是自己最好的锻炼。要突破自我的习性,摈弃自我的成见,哪怕明天即将转换角色、调换岗位,今天依然认真负责、拼命努力,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认真对待现前的每一个不同的缘起,好好珍惜现前的每一次进步的机会。

     我们在承担事情的时候,如何面对各种境界,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面对别人的感受,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地方。遇到困难时不要一直把问题往上交,否则稍有问题就会想到逃避。老老实实地直面问题,兢兢业业地克服困难,问题和困难就是我们提升的机遇。另外,我们发心承担时,不要呆板地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彼此相待、相互关涉、流变不息的人事,要善观因缘,把握契机,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创造对总别、对自他、对现前和究竟都有利益的缘起。

     学习佛法不是从经本到经本,也不是“吹吹牛皮”就可以的,更不能把任何事都推给别人做。如《大方广三戒经》(卷上)说:“若以音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而成佛者,无边众生亦当作佛。迦叶,但是众生具是行难,乃至一日一夜尚不能专,况复一劫乃至千劫?是故如来出世甚难。迦叶,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一切众生,若一劫若十劫,若百劫若千劫,若百千劫若万亿劫,皆共同声唱:一切众生汝当作佛!汝当作佛!是诸人等如是不懈,常作是言:汝当作佛!汝当作佛!口业不息,不能令其起菩提心,若得作佛,无有是处。”

     上位人安排的事情都是关系到全局与长远的,大家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或是碍于情面才去做,那绝对是干不好的。什么叫“以心印心”?一定要很正确去体悟上位人的心,要非常笃定。学佛是长远的,并不是权宜之计。大家现在有精力,正是学习和做事的好时机,不然,还要等到何年何月再来学做事?

     希望大家尽心尽力去做,不能把佛法学呆板了。过去,闭关修偏的修行人,既说不出话,也做不了事,甚至连走路都没有力气,简直成了废人,不知道对自对他有何用处?

     我们每天上课,应该注意把课堂上所学的与我们所要做的事情相结合,而且要有共同的所缘。不然,大家各想各的,事情自然难以做成一个整体。我们应该以事业凝聚共业,靠共业推动事业,因为业是很实在的。所以,我们要清楚团体有那些事情要做?我能为团体做些什么?我做了多少?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带动更多的人来投入佛教的大家庭。

     目前,许多人对佛法的认识还非常欠缺,往往是以佛法来包装自己的想法,我执、法执坚固,总以为自己不行、不好;也有人以为自己是多么地了不起,这都是不如理的。其实,大家在一起学佛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有些人来来去去、聚聚散散,就是对宗旨没有认识清楚,信念建立得不牢固。当然,由此方向就不明确,动力也就不足了。大家内心要有坚定的信念:好好学习佛法,把握机缘,承担佛法事业!

     佛教是非常优秀的宗教。然而,佛教优秀特质的发挥需要有优秀的佛教团体、优秀的佛教人才。有四点需要好好去努力。

     首先,应做好僧团的素质提升。

     僧团包括佛学院和寺院。学院的院长、教务长、班主任,寺院的监院、知客、维那等,都是僧团的执事。执事队伍可分三个梯次:一种是任职多年的老执事,一种是年轻的中层执事,还有一批正在学院就读、同时兼任学僧会干部及僧团执事的优秀学僧。另外,学院和寺院里面还有许多优秀的僧才,作为执事层的后备力量。不仅学僧、清众需要学习,法师、执事更需要学习;僧团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有赖于我们团体每一位成员素质的提升。因此,从执事到清众,从法师到学僧,都要以学修为主,用功行持。中层执事应多向老执事学习、请益,同时,积极带动学院学僧和寺院清众的学修。

     执事们要想办法引导大家多参与、护持常住的具体工作,并且在各方面以身作则,以道德、行持感化人,以学问、教理教育人,以能力、工作管理人。对于事业成功的人,可以对他讲成败不是最主要的;对于负不起责任的人,苟且也可这么说;而对于不负责任的人以及刚刚学习做事的人,尤其是常住的事,成败至为重要,这正是检验其佛法认识的水平及内心境界高低的契机。所以,我们在引导大家的时候,一味地说事情成败不重要是不妥当的,不能把安慰人的话当成工作的目标。说话要看对象、看场合,心里要很清楚,我们要引导大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内心的想法能够落实多少?这些都需要去反省,不能给别人一个模糊的概念。智慧的特性在于决断,必须能够知道如何去做,而且自己还要带头去做。

     其次,要善巧引导居士学佛。

     佛法的推广要靠僧俗四众弟子的共同努力。在一年当中,出家法师和在家居士都应有相应的课程。一些重要的佛菩萨节日或春节、五一、十一等大的假期,寺院可固定安排法会活动,接引信众学习佛法。具体方式方法可不断探索,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之能够更适合时代的因缘。

     寺院举办法会时,大量事务性工作可由居士发心承担,法师则通过法理上的开示,让发心来寺院护持的居士懂得怎样皈敬三宝,如何运用所学和谐彼此关系、做好护持工作,从而加深对佛法的信解。透过僧俗的彼此分工和相互配合,佛教的团体建设和人才培养将得到基本的保障。《本事经》说:“出家与居家,展转互相依,由力法二轮,速至涅槃乐。出家依在俗,得如法资具,在俗依出家,获微妙正法。二众互相依,受人天快乐,度生老病死,至清凉涅槃。”(卷第四)

     第三,僧团与居士的接触需有专人负责。

     对居士的引导,原则上应由在学院和寺院任职比较长、道心比较好的法师负责。寺院的清众、学院的学僧法会期间不要随便为居士讲开示,平时也不要与他们联络。这是因为如果所讲的内容没有经过僧团共同的认可,就容易误导居士;同时,为居士开示多了,接触的外缘多了,身心就容易浮躁、散乱。另外,如果经常私下与居士联系,频繁通信、通话,不仅容易引起他人的讥嫌,使团体的名声、僧人的形象受损,更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用功。如《月灯三昧经》说:“如是不应仪式人,昼夜系心在童女,于彼色声常爱著……受他教命传书信,弃舍禁戒及威仪,亲近白衣违佛教,毁破禁戒住恶道。”(卷第三)

     因此,客堂等对外堂口的居士接待及法会的居士联络应由专人负责,僧团的其他人员则尽量减少与居士的私自联系。还有,应该拒绝与电脑、电视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免道心受到染污。《大乘宝云经》说:“出家人二种障法。何谓为二?一者,亲近白衣,二者,憎恶善友。”(卷第七)

     《大智度论》说:“远离亲白衣者,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复习近白衣,则与本无异。以是故,行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是菩萨远离亲白衣,则能集诸清净功德;深念佛故,变身至诸佛国。出家剃头著染衣,所以者何?常乐出家法,不乐习近白衣故。”(卷第四十九)

     第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培养对自己的信心和对团体的信心。

     要建立对自己、对学院和寺院的信心。学院的学僧应该这样想:只要佛学院没宣布停办,哪怕条件再差,也要坚持学习。寺院的僧众应该这样想:只要常住没有把我赶走,我就要长久呆在这里。真下这样的决心,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够把自己的成长和团体的进步融合在一起,使身安住在团体中、心扎根在佛法里。否则,内心漂浮不定,就容易浪费暇满的人身;所学的佛法基础不够牢固,离开团体就很危险。如《法句经》(卷上)说:“信者真人长,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寿寿中贤。信能得道,法致灭度,从闻得智,所到有明。信能度渊,摄为船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团体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成就大家的法身慧命,培养佛教的优秀人才,将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共同承担佛教的广大事业。只有大家对团体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团体建设和人才培养才能够圆满开展。

     我们要成办佛法的伟大事业,需要依靠大家同心同愿,互相提携,互相策勉。佛教是非常优秀的宗教,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团体将成为非常优秀的团体,佛教徒将具有非常优秀的素质,佛教将充分展现优秀的特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乐,从而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更广大地利益众生。

     近几年,我们佛教的整体状况越来越好,好事、大事接连不断。这些事情的发生和成就,是在三宝的加持、出家法师的努力下,也是在在家信众的护持下取得的,功德非常殊胜。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常常思考:自己是不是只能做这么多、只能做这么好?能不能做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要有更多更好的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要期待去做更多更好的事情;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要有更多更好的自我要求。这样,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才能够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让自己的生命能够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往上提升,我们的福德智慧也同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断地得到积累,一直到成佛。

     我相信,在佛陀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只要大家一如既往,策发慈悲心、菩提心,不断发现、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多与别人配合,多去帮助别人,多去利益别人,多去承担常住和佛法的事业;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每一个人一定都会有更大的进步,佛教的各项事业必将更加如理如法,利益更多的有情。

     只要大家依佛教而行,必定可以离惑业苦,得究竟乐。如《法华经》说:“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卷第一)《父子合集经》说:“归依善逝师,永尽诸业惑,正行常相应,至一切智处。佛子善了知,当勤求正法,闻已如教行,速得菩提道。”(卷第十三)好比农夫种田,春天是播种的时候,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现前大家一起在菩萨道上撒下菩提因种,当来必将共同圆满无上的佛果!【学诚法师文集】

     文:《法音》2007年第7期 图:资料图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直接登录“学诚法师微博”提问

     各位读者: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longquanzhishen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