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了悟,在相的本身体会(视频)
2016/7/29 龙泉寺龙泉之声

     那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意思是,我们要去面对一切法,而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要说那么多法。它本身就有宇宙万物,它宇宙万物世出世间它就有这么多法。

     那这么多法,我们怎么来归类?比如说,我们现在科学对它有归类,矿物啊、植物啊、动物啊、微生物啊,等等,它有各种各样的分类的方法。

     那么我们佛法也是对它分类,分类之后我们才有办法下手,怎么去用功,怎么去观照,怎么去转变。如果不分类的话,我们无从学起,无从修起。

     所以,此设疑问,意在欲人了悟。(我们这个白板上面有)要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无我。知道一切法本来是没有我。以问有五种。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世亲菩萨自己提问,下面自己回答。那么问呢,有五种问:

     第一种是利乐有情问。“菩萨知一切法无我,而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那么,也就是古往今来的菩萨大德,还有佛陀下面的很多的大菩萨,他的问问题就是为了要利益众生。所谓利益众生就是他替众生来问问题。这问题呢,凡人他问不出来,所以他需要有人出来代表来问。

     我们现在一般人都没有这种兴趣,也没这种耐心,说我问一个问题,要替一切众生来问。我们要问问题的时候,都是从自己来考虑,自己有什么疑惑,想不通的,想不开的,想不明白,我们去问哪位法师,他不会说是我问的问题是为大家问。就如我们要求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他做的事情是为了大家,问的问题也是为了大家,这个出发点是不同的。

     第二种问,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自己对一切事理不明白,向人家请教。实际上我们不明的问题太多了,不明的事理太多太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我们不知道要问什么问题。就是会有这么严重!就是认不清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就提不出真正有什么问题,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什么问题。就犹如电脑上面有病毒,当然知道有病毒,但不知道什么毒,搞不清楚,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种,愚痴问。“谓于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理跟事不分,就糊里糊涂。到底我们是理不明还是事不明?也有理不明的,也有事不明的。会做事的人大部分理不明,会说理的人大部分事不明,这是普遍的。因为他是偏理跟偏事。所以这种华严宗他要事理圆满、事事圆满,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理好说,这个事就难做。理我们可以讲,我们要盖一个楼应该怎么盖怎么盖,盖成什么模样,它有什么功能。你真正去盖一个楼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有地,要有人设计,要有材料,要有很多的工人去做,等等。那复杂得很。

     你写一幅字也好,画一幅画也好,你说这个应该要写成什么程度,但是可能我们一辈子都做不到。你字写不了那么好,你画也画不了那么好。所以,我们学佛法也是如此,不能认为说,我们听了某某法师说了法以后我们自己就有,没有那回事,一样没有,就如你听了一个书法老师和你说,王羲之的字有多好,那你有吗?你写得出来吗?不可能,你一辈子做不到!

     这个也就是真正我们自己要证到了这个法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就。如果没有证到,我们听到最多只是种善根。内心有这个印象了,说这个法好,这个字好,这个画好,这个东西好,不断熏习,然后不断对这个东西有希求,不断有鉴别的能力,不断知道我们生命的层次感在什么地方。他只能慢慢慢慢去进步吶,而不是说一下子或者很短的时间就能够达到,这不可能的事情。

     这都是好多人觉得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就,没有大成就的一个原因。总觉得我们自己去磕几个大头,念几遍咒就大彻大悟。那真的哪个人敢说自己大彻大悟?哪个人敢出来我,我们大彻大悟啊?那是肯定不敢讲,不敢讲这个话。

     我们汉传的也好,藏传的也好,哪一个人他敢讲?他越是成就的人,他越是虚心,自己不懂啊。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怎么样,都是不切合实际的,都是对无我不通达的一个表现。总是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没有认识到真正意义上内心的成就,内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种种问题去掉。

     第四种问,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这个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我们就喜欢去考别人,问问看你懂不懂。这个是很不好的,是不是?他别人不懂你就给他讲了,这很简单。你说,你又去,自己知道又装作不知道,然后又问他,别人答不好,内心里面又暗暗嘲笑他“这个都不懂”。这个心态很不好。你去熏习这种心态,你就麻烦,那以后你就会同样遇到这种境界,同他一样,如是因如是果,这真的会这样。

     这都是人的一种毛病,常常都是这样。去问一问这位法师,这位他到底功夫有多高,对不对?这个问题提一提看他怎么回答,是不是?他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不对,不能以一种试验的、考验的一种心去问别人。这个心态本身就不对。

     第五种,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就是漫不经心的一种状态。这种问的话,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常常会遇到。就是说,对我们要请教的对方,这位法师、老师,很没有礼貌,就是很不用心,这个也是我们常犯的一个毛病。

     “此菩萨设此一问,即五问中利乐有情问。”那世亲菩萨在这里所问的是“利乐有情问”。那,我们学的这段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心里想的也好,我们提的问题也好,都是考虑到众生、一切有情,利乐一切有情。这个目标就不同、发心不同、起心动念不同,我们感果也就不同。

     那首先谈到了,“我”——常、一,主宰。对不对?

     那么“主宰”。主、国主、皇帝。我们过去叫皇帝。宰、宰相,宰相他辅助皇帝。但是,我们人,自己能不能做自己的皇帝呢?不可能的事情。自己能不能主宰自己呢?主宰不了的。我们既不能主宰自己,也不能主宰别人,所以他是一种“无我”,你怎么能够主宰呢?都是无常,怎么能够主宰?

     那么,所有的一切,它都是无常的。但是“无常”,又不能混为一谈,它是“法”。“法”,它轨则义,它有通义、有别义。通义的话,佛所说教,三藏十二部都是法。第二个,法是轨则,就是它的规范性,它是有轨则的。第三种真如法性。第四种宇宙万有,它都是法。

     那在别义上面,它有持跟轨范。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看到火车、火车的铁轨,那我们知道这是火车的路。我们看到外面的柏油路、我们看到外面的这些水泥路,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汽车的高速公路。

     就是说,它任何一个法都是有它的形态的,它的形状,它的外相。保持了它的外相,才能够让众生产生规范的一个理解。任何一个法都有它的体相的,我们茶杯有茶杯的体相,开水瓶有开水瓶的体相,茶壶有茶壶的体相,衣服有衣服的体相,所以都是有它的轨则了。

     所以既讲无常又讲轨则。如果我们就讲无常,没有讲轨则,这本身也是混乱的。如果我们讲轨则,不讲无常,那更不对,那你就完全是着相。就是在相的本身来体会它的无常。

     实际上面,我们学佛法学错了,学偏了,学不对头了,最后对世间的相也没有兴趣了,对佛法的相也无知。就是说世间相、佛法相都不知道。就是两头都无所得。世间上种种外在的成就我们都放掉了,不作为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内心上佛法的形相又没有树立起来,所以就会造成内心当中无所缘,然后对三宝又缺乏信心。

     那么,三宝,佛、法、僧。佛不会说话。经典也不会说话。僧,只有出家的法师,他才会说话。你对会说话的人没有信心,对不会说话的有信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佛不会说话,如果真正佛会说话,你有没有信心,是不是?法不会说话,你说有信心?那你这个就很麻烦了。

     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原因是他真的会说话。说话才能弘传吶,不说话不能弘传,他只能是一种代表,我们会有感应。所以他要靠僧宝。

     那,我们如果对僧宝,对这个法师、善知识生不起信心,也是很麻烦的事。一个僧团里引导、带动的这个法师,他是我们僧团的一个标志。就等于说我们一个僧团、一个团体,都是僧宝在引导。一个庙里边就是住持,他是这样一种代表。

     如果我们对寺庙里的法师,对寺院里的住持,对这些负责的法师都没有信心,那我们麻烦就很大了,就没有轨则了,就是内心上面已经没有轨则,然后自己去生出一套轨则出来,自己乱想,想出一套轨则出来。

     节选自: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开示系列

     第4讲第10节、第11节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直接登录“学诚法师微博”提问

     (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各位读者: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longquanzhishen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