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心灵的锻炼 | 学诚法师答问十分
2017/7/11 龙泉寺龙泉之声

     图 | CRUSCHIFOR

     修行,不是修一两次就可以了,需要“学而时习之”。比方说,你知道如何锻炼可以使肌肉强壮,但只是脑子想想而不去练,或者就练一两天,会有效果吗?佛法就是心灵的锻炼。

     ——学诚法师

     师父好!我总是特别在乎别人的言论,一有人说我的坏话就会很心慌。但明知道不应该去在意,又忍不住地想。怎么才能不在意别人的言论,放下对“我”的执著呢?感恩师父!

     网友

     学诚

     法师

     你和别人眼中的你,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个五蕴和合的现象;后者,是他人内心中的一个影子,同样一个人在不同人心目中的形象可能差别很大。正如“狮子不会因为别人说他是狗而变成狗”,别人的看法绝不等于真正的自己。当去在意他人的言论时,就是在追逐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人的看法本身就是一个自身观念折射出来的影子,自己还想去抓住这个影子,以妄逐妄,心就会很累,苦恼不已。面对别人的评论、建议,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透由他人的反馈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是自己不对就改正,别人说错的,也可以警醒勉励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这才是真正的自尊自爱,而不必去执著他人的好恶或烦恼。

     顶礼师父!想请师父开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含义,是一门深入还是通读《大藏经》才可以?感恩师父!

     网友

     学诚

     法师

     很多人在“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之间感到矛盾困惑,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整体观念来:对“佛法是什么”了解不足,对“修行怎么修”认识狭窄。提到“一门深入”,就认为是只读一本经、一本论,或一句佛号;提到“广学多闻”,又认为一生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兼顾这么多。每一本经论,都有针对的人群和特定的目的,犹如对不同的病人所开的药方一样,既有佛法的通性又有个别的差异性,只有抓住了主旨才能深得下去。修行本就不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的目标也有短期、中期、长期之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而修和为了广度众生而修又有不同。搞清楚自己在哪一点、方向是什么,想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才能真正懂得如何深、如何广,就不会在概念上迷惑了。

     师父,我有一个问题。我比较喜欢古董字画、好看的衣服家具,这也是错的吗?应该怎样如理思维才能消除这种错误的执著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从世俗常情来说,这些兴趣爱好不算是错。但对于修行人来说,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生死、打破执著,再高雅的枷锁也是枷锁,是要去解脱的,而不应再去贪着。看不清楚苦乐,就是因为无明。道理虽然了解了,习惯还在,真正要克服这个习性是很辛苦的,必须对世间的真相、佛法的价值有深切的感悟才做得到。坚持修行。

     顶礼师父!关于许愿和发愿,请师父开示!最近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求功名,发愿行三千善事!这不也相当于求佛菩萨保佑功成名就,以三千善事作为还愿或交换么!生活中也有人求佛菩萨保佑实现某些事情,许诺若得以实现就会再塑金身等等承诺!这两者有何区别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了凡先生的行为,其关键还在于自己,是求诸于己;普通人许愿求保佑,是求诸于外。佛法讲因缘果报,自己是因,外在的佛菩萨是缘,因缘和合才能感果。佛菩萨是殊胜的外缘,所以祈求有意义;但内因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

     法师,通过佛理我也清楚人生苦短,世间事一切以因果论自有定数,不必生气,不必执著,生气执著也枉然。但是遇到事情我就忘记生命必将回归尘土,执著也枉然的定律,处理、看待事情的方式依然回到生气与执著,内心很是困惑。我佛慈悲,请给予开示!

     网友

     学诚

     法师

     因为平时对佛法的思维还是太少,只是表面懂得远远不够。修行,不是修一两次就可以了,需要“学而时习之”。比方说,你知道如何锻炼可以使肌肉强壮,但只是脑子想想而不去练,或者就练一两天,会有效果吗?佛法就是心灵的锻炼。

     顶礼师父!对于自己忏悔的罪,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忏掉了还是没忏掉?感恩师父。

     网友

     学诚

     法师

     要见浄罪相,如持续梦见自己呕吐脏物,或佛菩萨光明形象,或身轻飞腾虚空等。浄罪相只是一种辅助,最根本是看自己内心面对境界时的状态,是恶念、染念,还是清明坚定的正念。

     顶礼师父!觉得自己这一生应该要出家才是做了自己,但现在还没有十足的勇气和笃定要走过去,还想着在世间做一些事情,实现一些想法。师父,该如何理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呢?

     网友

     学诚

     法师

     这句话要正确理解,不然就容易变成随波逐流的借口。这是指在内心笃定的前提下,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能积极看待,心不为外在的顺逆所扰动,并能从中收获成长。

     精选自2017年07月10日学诚法师微博

     点击“阅读原文”可向学诚法师提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