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四)(之三)
2017/10/9 龙泉寺龙泉之声

    

     上周您一同分享学诚法师《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第四节“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的第一部分,法师谈到,对僧宝的恭敬也非常重要。三宝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佛是由法而成佛,成佛而说法,僧是依佛法而修行的。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不是对立的。敬佛就要敬法,敬法就要敬僧。

     本周刊载该文章第四节“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的第三部分:尊师重道。法师谈到,尊师重道对于佛弟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教授、教诫,我们自己很难学好佛法,因此在一开始就要养成尊师重道的习惯。善知识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根本,离师无法,离法无成,真正修行必须深切认识这一点。

     文 | 学诚法师

     四、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

     (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对于佛弟子是非常重要的。世俗对我们最有恩的是父母,而善知识的恩德比父母还要大,如《释迦如来行迹颂》说:“《慈悲忏经》云:师长之恩,过于父母。何者?父母虽爱其子,不能令出三界樊笼;师长教之以善,令离三有、趣向菩提故尔。”(卷下)

     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教授、教诫,我们自己很难学好佛法,因此在一开始就要养成尊师重道的习惯。可是现在这个时代普遍缺乏这样的风气,弟子对师长不尊重,对师长讲的佛法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我也听过,我自己也会讲,这是非常大的毛病、非常大的邪见。做弟子的不尊重师长,这叫大逆不道,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佛,不可能学得进去。

     对团体也是一样,一个寺庙好不好,一个团体好不好,就看师道是否尊严。世出世间法都是一样,如果师道尊严,这个团体肯定会非常优秀;反过来说,如果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那这个团体的问题就会很大。整个佛法兴衰的关键就在这里,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徒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积业深、行久德固者,皆赖斯矣。比玄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悔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阙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光道,焉可得乎?故拯倒悬之急,授以安危之方,幸敬而行之,则永无法灭。”(卷上)

     学佛就是要从善知识身上吸收法雨甘露,所以需要好好依止。一旦选择好了善知识,就要长期依止,不宜动辄离开。一旦离开了善知识,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将修学进行下去,或者盲修瞎炼,往往导致人法分离,不能调伏烦恼,渐渐就随俗去了。

     善知识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根本,离师无法,离法无成,真正修行必须深切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看明朝莲池大师《缁门崇行录》中辑录的古人“离师悔责”的公案:

     “唐清江,幼悟幻泡,礼昙一律师为亲教师,讽诵经法,触目而通。识者曰:此缁门千里驹也!尝与师稍忤,舍而游方,遍历法筵,自责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师者鲜矣!乃还师所。当僧集时,负荆唱言:某甲再投和尚,惟愿摄受!时一公诟骂,江雨泪忏谢曰:前念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求哀再四,一公悯之,遂为师资如初。一公没,谒忠国师,密传心要焉。赞曰:舍圣贤而知非,当诟骂而不退,可谓明且诚矣!终传心印,不有由乎!彼浅信之流,小嫌则长往不返,微呵则衔恨不忘,空遇明师,竟有何益?如逢帝主,不获一官。惜哉!”

     莲池大师对当时学人轻师慢法的现状,发出这样的感慨:“古之为弟子者,师没而信愈坚。今之为弟子者,师存而守己易。所以者何?良由最初出家,实非欲依止真师、决择生死,盖一时偶合而巳。是以其心见利则易,逢恶友惑之则易,嗔其师之训以正也则易,甚而下乔入幽如陈相、罢释事道如灵素者有之矣!又甚而太阳平侍者之流,未必其无人矣!嗟乎悲哉!”

     我们既然选择了出家修行这条路,就要依师学法,就要对法有希求心,对善知识有恭敬心。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善知识的恭敬尊重,是学法的前提,这就要从前面的恭敬三宝,再过渡到对善知识的恭敬、承事。

     弟子对师长如何承事呢?如《释氏要览》辑录:“《摄大乘论》云:始终承奉、不相离异名事。《四分律》云:弟子看和尚当具四心,一、亲爱,二、敬顺,三、畏难,四、尊重侍养承接。如臣子之事君父,如是展转相敬重赡视,能令正法久住,增益广大。《尸迦越经》云:弟子事师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知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长阿含经》云:为弟子当以五事敬事师长,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教诲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毗奈耶》第三十五卷佛为高胜比丘说事师法略云:凡为弟子,于师主处常怀恭敬,有畏惧心,不为名,不求利养。当须早起,亲问师之四大安隐,起居轻利,除小便器。每于半月,观晒床席。若不依师,得越法罪。”(卷上)

     《十住毗婆沙论》说:“若行者欲从他求智慧,应舍身命,舍者为智慧故。勤心精进,恭敬于师,不惜身命。……若受法者心无谄曲,不惜身命,昼夜恭敬,始终无异,虽能如是,犹不报师所益论议智慧之恩。是故弟子应离谄曲心,舍贪惜身命,破于憍慢。若师轻蔑及以敬爱,心无有异。当生深爱心、第一恭敬心,应生父母心,应生大师心,应生善知识想,应生能为难事想,应生难报心。若师听,则受所常行事,不须师勅,余事则相望师意,随事而行。师所爱重,随而爱重。不应因师求于世利,莫求师赞叹,莫求名闻,但求智慧法宝。师有谬失,常应隐藏;若师过衅若彰露者,当方便覆之。师有功德,称扬流布。深心爱乐,听受持解,思惟义趣,如所说行。求自利利他者,莫为秸弟子,莫为大弟子,莫为垢弟子,莫为衰弟子,莫为无益弟子,无如是等过,但住善弟子法中,供给于师。如《般舟经》说:佛告颰陀婆罗,若菩萨欲得是三昧者,应勤精进于诸师所,生尊重心、难遭心。若从口闻,若得经卷处,于是师所应深心恭敬,生父母心、善知识心、大师心,以能说如是法助菩提故。颰陀婆罗,若求菩萨道者,若求声闻者,所从师读诵是法处,不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识心、大师心,能得诵利是法,令不忘失、久住不灭者,无有是处。何以故?颰陀婆罗,以不恭敬因缘故,佛法则灭。是故颰陀婆罗,若求菩萨道者,若求声闻者,于所从闻、读诵书写是法处,生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识心、大师心者,于所读诵书写未得者令得、已得久住,则有是处。何以故?以恭敬心故,佛法不灭。是故颰陀婆罗,我今告汝,于是师所应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识心、大师心,是则随我所教。”(卷第十七)

     以上内容为《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第四节第三部分

     原载于《法音》2008年2期

     (一)珍惜出家善根,不负暇满人身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一)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二)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三)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四)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五)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六)

     (二)端正出家动机,明确现实责任(之七)

     (三)依止师友团体,共住共学共事(之一)

     (三)依止师友团体,共住共学共事(之二)

     (三)依止师友团体,共住共学共事(之三)

     (三)依止师友团体,共住共学共事(之四)

     (四)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之一)

     (四)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之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龙泉寺龙泉之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