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丨关于冬病夏治那些事儿
2014/7/9 生命时报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充分利用季节特点对抗病邪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三伏天即将到来,身体虚寒、冬季病重的人此时加以调理,能温补阳气、祛除寒邪,甚至能将病根拔除。不过,冬病夏治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人人皆宜。为了帮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生命君特别邀请专家就读者关心的问题一一作答,以期帮助大家正确地选择治疗。

    

     冬病夏治只有敷贴吗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可见,除了穴位贴敷,冬病夏治还有很多手段。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其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

     哪些病算“冬病”

     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鼻炎、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减轻。

     冬病有两大特点:1.患者为平素阳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2.疾病症状遇寒加重。如80%的哮喘患者都属于阳虚体质,入冬以后,咳嗽、喘憋的程度都明显增加,此时,应“急则治其标”,先控制咳痰喘的症状,等到夏季再采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外敷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冬病夏治为何选三伏

     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伏贴什么时候贴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这里提醒大家,今年中伏有两个,因此需要贴4次,分别是7月13日、7月23日、8月2日、8月12日。

    

     贴完药饼注意啥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轻轻吸干。

     三伏贴期间有忌口吗

     一是慎用辛燥食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荔枝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食物。天热人容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伤一身阳气,轻则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长期难治的阳虚。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的食物。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冬病为何要夏治

     冬病之所以夏治,是因为只有夏天才能除去此类病人体内的“病根”。以慢性咳喘病为例,其病根就是寒和痰,寒痰一日不除,咳喘一日不愈。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寒冰一片,两寒夹击,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是雨天晾衣服,很难晒干。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三伏贴里是什么药

     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气血趋于体表,毛孔最为开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达到效果。

     现在的三伏贴,对古方进行了优化、加工,精选适合病情的、天然的、具有穿透温散等作用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等温阳化淤药材,经过炮制后,用药汁调匀,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面,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三伏贴贴在哪

     冬病的产生多为寒湿阻滞经脉、气血不通所致。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三伏天贴敷,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三伏贴一般选择身体前面的膻中(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天突(位于胸骨上窝中央),以及后背的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肺腧(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处)等穴。具体来说,哮喘病人选天突、肺腧;鼻炎病人选择大椎、肺腧;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选择膻中、肺腧。

     哪些人不能贴三伏贴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适用,因此应该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否则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因使用助阳的药物,耗伤阴液,引发其他问题。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证型,如咳喘分寒痰犯肺型、肺气虚损型、阴液亏虚型等多种证型,而只有其中的寒痰犯肺型咳喘通过冬病夏治能获得疗效。因此,患者需要在三伏天到来之前去医院就诊咨询,看自己是否适合。另外,下列人群不能贴三伏贴: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或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3岁以下的幼儿。

     相关链接:

     冬病夏治不只是贴膏

     今年7月18日,全民战高温的三伏天就要开始了。对咳喘、关节炎等老病号来说,也到了“冬病夏治”的时节。每年这个时候,到各大中医院贴“三伏贴”的病人络绎不绝,以至于人们把“冬病夏治”和“三伏贴”画了等号。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周继朴告诉生命君,冬病夏治绝不是贴个膏药那么简单,只有正确认识其内涵,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周继朴介绍说,冬病夏治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天人合一、因时制宜”及“未病先防”的原则。夏天阳气旺盛,在三伏天达到顶峰,趁此时治疗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一些咳喘、关节炎、脾胃病等,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代名医张璐用细辛、半夏等温阳、止咳、散风的中药,用姜汁调好,给咳喘病人贴敷在相应穴位上,能让他们到了冬天症状减轻甚至消失,由此开创了“三伏贴”的先河。其实,不只是三伏贴,只要依照上述原则,盛夏提前治疗虚寒性疾病,都属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有的病人反映,自己坚持冬病夏治好几年了,为啥效果不好呢?周继朴分析,大致有四方面原因。首先,冬病夏治只针对虚寒性疾病,采取温阳、祛湿、散寒等方法,因此病人是否适合冬病夏治,一定要先辨证,看是否属虚寒,如果是热证,则南辕北辙,效果适得其反。呼吸病患者大部分属于虚寒型,多有流清涕、打喷嚏、咳白痰、怕冷等症状,适合冬病夏治,而那些咳黄痰、流黄涕、面红目赤、常口干口渴、天热加重的体热患者就不适合了。脾胃虚寒者经常肚子痛、遇冷腹泻、喜热食、怕冷风;肾虚寒的患者往往手脚凉、腰痛、双膝冷痛、小便清长,符合这些特点的方可选择冬病夏治。

     其次,近年来三伏贴知名度高,但冬病夏治不是只有这一招,还有针灸、拔罐、刮痧、中药内服等多种手段。周继朴介绍说,关节炎患者针灸、拔罐效果好;脏腑虚寒的患者,中药内服效果好,如可让肺虚寒的咳喘病人服小青龙汤、玉屏风散等,脾胃虚寒者可给予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肾虚寒者可给予金匮肾气丸等。

     再次,三伏贴除了要对证,贴敷的穴位要准确,最好请医务人员操作。咳喘病人一般选择天突、膻中、大椎、丰隆、肺俞穴;脾胃病患者选择中脘、脾俞、胃俞穴等;关节炎病人,重点选择疼痛点及肾俞、大椎等穴位。药饼贴完要注意防寒,不要吹空调,也不要出大汗;当天不要吃冷饮;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

     最后,对三伏贴不能迷信和神化。周继朴强调,中医外治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把治病的希望寄托在这几个药饼上,放弃平时的治疗是绝对错误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必须注意饮食、起居、情志的调整,特别要避免寒邪侵扰,天热时该出汗就出汗,不要贪凉。秋冬季节,更要加强防护。▲

     以上为《生命时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标明来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生命时报》官方网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