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两颗感冒药全身溃烂?
2015/7/30 生命时报

    

     【导读】

     吃两颗感冒药导致全身皮肤溃烂?这样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发生在了扬州小伙阿辉(化名)的身上。目前,阿辉全身皮肤溃烂,血液、内脏感染,医院已于7月29日下达病危通知书。

     在出院记录上写明,阿辉属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而罪魁祸首,可能就是之前阿辉服用的两粒感冒药。药物过敏真的有这么可怕吗?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和应对?《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你详细解读。

    

     受访专家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 孙忠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 宫丽丽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汪燕

     男子病危,药物过敏闹的?

     阿辉母亲李鼎华称,五月底的时候儿子感冒受凉了,还有点发烧。当时阿辉宿舍一位好心同学就把自己的感冒药送给他服用。之后就出现了红肿、水疱等反应。

     而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给出的出院记录上写明,阿辉属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当初阿辉服用的两粒感冒药。

     扬州苏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朱晓芳解释,简单地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由于药物过敏反应造成的一系列病症,主要和患者个人体质相关。朱晓芳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非常罕见,致死率非常高。

     据阿辉家人介绍,他最开始身上出现红点入院治疗,但病情一再加重,皮肤先是出现红疹、水疱,继而开始溃烂。而目前,阿辉全身皮肤溃烂,血液、内脏感染,医院甚至已经下达病危通知书。

     药物过敏有哪些表现

     药物过敏,也叫药物变态反应,是一类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或死亡。

     1药物热

     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在用药后10天左右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

     药物热一般是持续高热,达39摄氏度甚至40摄氏度以上。应用各种退热措施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2药物疹

     一般紧跟药物热发生,也可先于药物热发生。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

     3血清病样反应

     血清病通常在首次应用血清制剂约10天发生,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 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

     4全身性损害

     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全身性损害,如过敏性休克等;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为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呼吸系损害表现为鼻炎、哮喘、肺泡炎等;消化系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胆汁淤积、肝坏死等;肾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偏头痛、癫痫、脑炎等。

     青霉素是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人群中对该药过敏者高达1%—10%,因药物过敏死亡的病例中约75%为青霉素所致。青霉素过敏反应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分为四大类型:

     Ⅰ型:速发过敏型,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Ⅱ型:细胞毒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表现为血清病样反应。

     Ⅳ型:迟发型,表现为接触性皮炎。

     没有过敏史为啥还过敏

     李鼎华不解,为什么儿子会突然患上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因为在儿子这次患病之前也生过病,也吃过感冒药,并没有出现过对药物过敏的情况。

     专家介绍,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一般情况下,药物过敏是在首次使用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服药时,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激发免疫应答,从而导致过敏反应。

     因此,很多药物过敏是在第二次使用该药时发生。此外,同样的药品可能因为厂家、批号、生产工艺、质量层次的不同而导致里面所含的杂质不同,过敏反应发生率也不同。

     阿辉吃同学给的药物前,对具体成分、生产厂家、批号、质量等都不详,更无法与之前所吃感冒类药物进行对比,如今出现如此严重的过敏反应也不足为奇。

     药物过敏,误区还有很多

     “以前不过敏,今后就不会过敏”这是最常见的药物过敏误区,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最常见的误区需注意:

     1过敏一定在用药当时就发生

     药物过敏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一般在用药后马上发生,而迟发型则有一定的“潜伏期”。

     以头孢类抗菌药为例,迟发型不良反应多数发生在用药后的第2~10天,少数可长达13天。

     所以,只要是在用药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疑似过敏的症状,都要引起重视,应及时就诊。

     2中药不会引起过敏

     中药成分复杂,制备工艺有所区别,其含有的蛋白、淀粉、鞣质、色素等都可能引起过敏。

     如果服药后不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可能症状已经很严重了。

     3药物过敏只有皮肤症状

     常见的药物过敏症状是皮肤潮红、皮疹、瘙痒。此外,药物过敏还可引起发热、哮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还可导致肝、肾等器官,消化、呼吸、神经、血液、循环等系统损害。

     4吃很多药才可能过敏

     很多人认为需要吃很多药才会发生过敏,其实药物过敏与剂量无关。敏感的患者,即使只闻到青霉素的气味也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5只有口服才可能有过敏反应

     其实除口服或注射外,其他途径用药也会过敏,如外用软膏、雾化吸入,以及造影用的碘制剂,均可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

     如果以往对这些药品中的成分过敏,应事先和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6抗过敏药不会引起过敏

     当抗过敏药物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仍能发生过敏反应。

     常用的抗过敏药如非那根、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息斯敏、特非那丁、赛特赞等,均可能引起用药者的过敏反应。

     过敏了,别光知道停药

     很多人还有一个误区,认为发生过敏,光停药就可以了。其实这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如果是轻微过敏,停药后多喝水,加速药物排泄,症状会随之逐渐好转。但如果停药后症状并无好转甚至更加严重,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对症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做好五点,预防药物过敏

     很多人认为要过过敏不能预防,实际上,很多药物过敏可以预防和控制。

     1遵医嘱和说明书用药。

     不要滥用药,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在内的抗生素,消炎痛等解热镇痛药,都可能引起药物过敏反应;

     2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用药期间或用药后一段时间出现了发烧、皮疹、瘙痒、恶心、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3记录以往过敏反应。

     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应在皮试结果阴性的前提下使用,若有某种药物的过敏史,应记录下来,并在就诊前主动告知医生;

     4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反应。

     即对此种药物过敏,很可能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过敏。

     5尽量少输液。

     输液好得快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静脉给药出现过敏反应的风险明显高于口服药物,近年来出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很多都与过敏反应有关。▲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