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做决定时左右为难的人,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2016/7/30 生命时报

    

    


     该到哪里度假、该上哪里吃饭、考学选什么专业……每天,我们都要做大大小小的决定。有些决定让我们备感欣慰,但有些决策却让人追悔莫及。

     怎么做出最明智的决定?《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可关注)特邀专家,和大家一起来谈谈决策的艺术。

    

     受访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李 君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黃振能

     三个坑人的心理陷阱

     人们做决定时,总认为这是自己深思熟虑、考虑周全的结果,但美国哈佛商学院决策领域教授霍华德·雷法认为,人们在做复杂决定时,会无意识地掉进一些思维陷阱中,以至于做出错误决策。

    

    

     “锚定”陷阱

     它是指我们做决定时,常常受“第一印象”影响,把对整件事情的判断都锚定在最初的看法中。

     这个陷阱很常见,如一位新人入职,不小心复印错了资料,由此老员工便对他有了“不靠谱”、“不细心”的印象。往后即便这位新人多次展示出一丝不苟、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能力,管理者们也极有可能因为最初印象而放弃重用这位新人。

     不得不说,不用发展、变通的眼光看待事物,很可能错过许多优秀的人和事。

    

     “有利证据”陷阱

     它是指人们一旦做了决定,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支持”自己决定的观点、意见等信息上,而对“否定”的见解视而不见。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做出了不去旅行的决定,就会倾向于看到“旅行容易出意外”、“短期旅行就是花钱买罪受”等信息;觉得哪部电影好看,就更可能点开那些正面的影视评论。

     “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的做法能减少人的矛盾和焦虑,但长期的固执己见会让人变得盲目而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

    

     “沉没成本”陷阱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用词,指已经付出、无法回收的成本,如已经花了的时间、金钱、精力等。这个心理陷阱指的是人总是念念不忘已经花出去的成本,并由此继续坚持错误的决定。

     如吃自助餐,明明已经吃饱喝足,再吃就要难受,但为了“花出去了200元”,硬着头皮继续吃;看电影,开场不到10分钟就昏昏欲睡,但想着“花了50元买电影票”、“不能浪费”,就熬到影片结束,结果浪费的是两小时做其他事的时间;谈一场恋爱,明知感情已变,在一起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想想这几年投入的感情、时间、经历,还是不愿意分手,就那么耗着……这个陷阱很普遍,也很顽固。

     在面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情况下,要明白:着眼未来,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小事凭理性,大事随内心

     西方有句谚语:小的选择靠理性,大的决定靠感觉。说到做决定,现代人更偏向于“理性”分析所得结果,而对“直觉”半信半疑。其实,从个人做决策的角度来说,理性和感性起着不同的作用。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决定时会使用两个系统,一种是“无意识”的(直觉的、感性的),一种是“有意识”的(理性的)。

     利用“无意识”系统时人们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而用“有意识”系统时会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更周全,但是速度较慢。

     可见,在有规律、可预测、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人们利用理性能做出更好的决策。而在时间紧迫时,对超出个人解释、认知范围的事物做判断时,直觉可能是更好地选择。

     英国利兹大学心理学家霍金森曾报告了一个“直觉救命”的真实案例。一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正在赛道上驾车狂奔,过急弯时,他突然间做出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动作——猛踩刹车,虽不知为何,但他刹车的冲动远远超过了他赢比赛的冲动。

     事后,心理学家借助录像资料帮助他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心理过程,他才发现,当时自己瞬间感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观众本该欢呼但没有欢呼,本该注视他,却惊愕地注视前方。原来,有几辆车堵死了他转弯后的赛道,这一脚刹车救了自己的命。

     所以,当我们做简单决策时,如买哪件衣服、去哪里吃饭、看什么样的书等,多花些时间收集信息是有必要的,这可以有效地减少决策失误。但是当要做人生重大抉择,如升学、就业、择偶时,就应更多地使用直觉,听从内心召唤,做出最让自己满意的选择。

     疲劳时少拍板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不知该买哪个、看着口味、菜系齐全的菜单不知道点哪个、要处理繁杂的任务不知从何开始,最后一拖再拖,甚至直接放弃选择。大多时候,我们希望自己有“众多”选择,以期在里面挑出“最优”方案。但有的时候,我们却被选择所困,由于选择太多,最后眼花缭乱、随意抉择。

    

     由于选择多导致决策困难的现象叫做“决策疲劳”。做决定的过程,是一个消耗脑力的认知过程,我们需要不停地进行信息比对来做出合理判断。这时,如果可供我们选择的项目太多,我们要比对、平衡的信息就越多,要消耗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在脑力不足、意志力下降的情况下,人会倾向于作出折中选择,或保持现状,而这两个结果,都不是我们决策的初衷。

     所以,为了作出最优决策,在做重大决定时:

     第一,不要给自己太多选项,信息越多,干扰越多,明确自己的需求后“直奔主题”;

     第二,避免在疲惫时做决定,大脑和身体的疲倦直接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无法深思熟虑,建议在运动、休息、饱食一顿恢复精力后再进行决策。▲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商务合作:(010)65363768

     内容合作:(010)6536379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