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有这9个习惯的人,多半和长寿无缘了
2017/8/25 生命时报

    

     手要扶碗、食不言、筷子不能在盘中挑挑拣拣……餐桌礼仪代代相传,但更重要的健康准则却总被忽视。越来越多人把吃饭当成谈工作、忙应酬、交朋友的场合,不知不觉犯了很多错误。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权威专家,提醒你饭桌上的几大禁忌,每一件都关乎健康大事。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北京东方医院消化内科博士 陈润花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杨力

     1

     趁热吃

    

     “菜来了,趁热吃!”这是饭桌上常听到的一句话。虽然食物趁热吃味道更香,但长期过热饮食却会诱发食道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

     我们的食道壁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黏膜就会被烫伤。如果反复如此,可能引起质的变化,发展为肿瘤。

     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在40℃左右。

     2

     边看电视边吃饭

     吃饭时不忘开着电视,是很多家庭的习惯,看似小事却对健康存在威胁。

     法国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调查指出,美国人更习惯边看电视边吃饭,一般“电视节目结束就不吃了”,而法国人多选择“吃饱了,我就不吃了”,习惯的差异使同样爱吃奶酪、甜点等高热量食物的法国人,超重比例还不足美国人的一半。

     吃饭时注意力要集中,最好关掉电视等干扰物,这也有利于咀嚼充分,便于控制体重,避开患慢性病的风险。

     3

     饭桌上谈工作

    

     一吃饭就抓住机会,滔滔不绝教育下属或孩子的人不少。饭桌上说说家常话倒无妨,但如果边吃边谈工作、谈生意、谈考试分数,就可能会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

     因为人在集中精力思考,或精神压力较大时,植物性神经功能受到压抑,消化道血液供应减少,胃蠕动就会减慢。

     特别对于消化吸收功能本就偏弱的人来说,全心全意、轻松愉快地吃饭,才能帮助食物充分消化吸收。

     4

     一刻离不开手机

     很多人习惯手机不离身,吃饭时也是如此,常常饭送进口里,眼睛还盯着手机,吃的是什么都没察觉。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护理学院儿童和家庭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发现,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在就餐期间玩手机,孩子的饮食结构往往很单一,而且更喜欢高热量食物,容易营养不良,家庭氛围也相对较差。

     就餐时最好停止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家长更应对其行为进行限制。

     5

     含胸驼背坐着

    

     吃饭时身体往往处于放松状态,很容易含胸驼背。这种姿势会使食道和胃部受压,影响食物消化

     还有人习惯蹲着吃饭、在矮桌前吃饭、坐在沙发上吃饭,这时腹部受挤压,不利于消化道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可能诱发胃病

     建议吃饭时也要挺直腰背,给腹部充足的空间。

     6

     只夹爱吃的菜

     每个人口味不同,饭桌上有你喜欢的菜,自然也有不喜欢的。但不管是出于礼仪,还是为健康考虑,都不能只夹爱吃的菜。

     不爱吃蔬菜的人,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容易缺失,便秘就会随之而来。而不爱吃肉的人,不仅容易缺少人体所需优质蛋白、铁等,还会影响身体生长发育。

     饭桌上可以先吃些自己喜爱的食物,情绪上获得满足后,再搭配吃些平时不喜欢的菜,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

     7

     狼吞虎咽

    

     如果不经咀嚼,大脑还没提醒胃肠做好接收食物的准备,胃就一下子被塞满了,容易造成消化代谢功能紊乱。而且,也不利于掌握食量,很可能造成肥胖

     建议每顿饭至少吃15分钟,尤其是老年人,最好一口饭咀嚼20次以上。

     8

     冷热交替混搭

     吃一口热菜、喝一口冰镇啤酒或饮料,给人一种畅爽的感觉,是现在很多人喜欢的搭配,这样做很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一冷一热强烈刺激胃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胃痉挛或胃痛,久而久之可能诱发胃炎或肠炎

     建议大家吃饭时,备一杯温热的白开水,觉得渴了可以适量喝两口。

     9

     饭后抽根烟

     人们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很多人饭还没吃完,烟就先点上了。但多项医学研究表明,饭后立即吸烟对健康极为不利,危害甚至比平时吸烟大10倍

     进食后,消化系统运转起来,血液循环加快,全身毛孔张开,此时吸烟,全身组织吸收烟雾的能力加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强烈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

     公共场所和家里都应该全面禁烟,烟瘾大的人至少要等到饭后半小时再抽。▲

     本期编辑:张原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李迪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