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稠到血栓就这么简单!这3个时间喝水血液不“黏稠”
2019/5/29 12:01:13生命时报微信 生命时报

    

     闹市上人多,人流涌动就缓慢。同理,血液黏稠就是血液流速减慢,会导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等问题。

     血液太黏稠会增加摩擦力,导致动脉壁易磨损、诱发心梗、脑梗、动脉硬化、血栓等。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带你认识血稠的预警信号,并教你如何预防。

     受访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医师 刘 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教授 许顶立

     什么是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在医学上叫高黏血症,在中老年人中多见。很多人往往把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回事。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血液黏稠是指血液黏稠度过高。

     血液黏稠是一个血液流变学的概念,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多了,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液流速变慢。而高血脂是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造成的,只是血液黏稠的一个因素。

     黏稠的血液(主要是有形成分增多引发的黏稠)流经一些小血管时容易形成栓子,小血栓发展成大血栓,乃至发生严重的血管阻塞。

     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和气候等。对一个人来说,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中。

    

     对一般人而言,即使体检显示你血液黏稠,也不要过分紧张。因为人体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能自动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一般不需特别治疗。但中老年人血稠应重视,因为血液黏度增高、心脑血管易缺血缺氧,增大心脏病风险

     4个信号提醒你血“稠”了

     血液黏稠的人,在4个时刻可能出现特殊症状,大家千万不要忽视。

     信号1

     晨起时头晕

     有的人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思维不流畅,可是晚饭后,精神却达到了最好的状态,这很可能是血黏度高惹的祸。

     信号2

     午饭后犯困

     健康成年人午饭后的困倦感,可以忍耐;血黏度高的人午饭后犯困,如果不休息一会儿,就会浑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这是由于血液黏稠导致的大脑供血不足,只有小睡片刻,精神状态才会明显好转。

    

     信号3

     下蹲时胸闷

     血稠的人中肥胖者较多,这些人很难蹲着做事,或蹲着干活时胸闷气短。这是因为人下蹲时,回流到心脏的血液会减少,如果血液过于黏稠,就会使肺、脑等重要脏器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憋气。

     信号4

     劳动后嘴唇发紫,容易气短

     有些人的嘴唇是青紫色的,并且稍微进行体力劳动,就会出现气短等症状。这类人群除了当心血液黏稠,还应注意排查是否同时伴有心血管和肺脏的病变。

     中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又没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病史,应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和血小板聚集试验等,监测血液黏度指标。

     有些情况下,血黏度变高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长期吸烟者(包括二手烟)45岁以上的男性是高危群体,最好定期体检。

     5招让血液不“黏稠”

     发现血稠,应从以下几点调整生活方式。

     1

     补足水分

     很多人血稠是由于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夏天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喝水可使血液变稀,但要掌握好时机。一般来说,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可喝大约200毫升温开水。

     2

     戒烟限酒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

    

     3

     多吃素食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可加增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促使动脉硬化。甜食糖分多,能升高血中的甘油三酯,也可提升血液的黏稠度。故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4

     多运动

     血液黏稠的人应该多运动,有时间就多走走,动一下,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

     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轻中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当然运动之后不要忘记补充水分。

     5

     学会减压

     中青年血稠往往与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有关。建议放松心情、疏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本文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近期热门文章

     看脸就知道你「肾」不太好,这6个特征出卖了你

     酒精对大脑影响长达6周!《柳叶刀》: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

     短短10句话,国医大师一辈子的“养生秘诀”

     7种症状不能“硬扛”,超过这个时间不愈可能是大病”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